天天看點

金沖及:我是怎樣參加地下黨的⑤

「兩次參加中國共産黨」

我參加中國共産黨有兩次,但不是因為脫黨或失去關系後重新入黨,而是黨的兩個不同系統的組織幾乎同時來發展我。這兩次入黨都在1948年春夏之交,相隔大約一個月。

第一次來發展我的是複旦大學史地系一年級同學卓家玮,她屬于南京市委上海聯絡站系統;第二次來發展我的是在複旦大學土木工程系一年級學習的邱慎初,他屬于上海市委系統。

我同邱慎初太熟,互相間完全信任,就告訴他自己已經入黨了。他大吃一驚,問是誰介紹的,我說是卓家玮。

隔幾天,邱慎初很緊張地告訴我:組織上說,黨内沒有這個人。我一下就慌了,急忙問他:那怎麼辦呢?他說不要緊,你再寫一份自傳給我。

6月5日,邱慎初告訴我:組織上已經準許你入黨了,會有人來同你接關系,暗号是送你一本書。翻開來,書上第一頁蓋有邱慎初的圖章。

到了邱慎初所講的那一天,果然有人按照暗号來宿舍找我。這次來的人我認識,是新聞系二年級的同學江濃。

話再說回來,為什麼南京市委要在上海設立這樣一個聯絡站?

地下黨南京市委書記陳修良同志後來解釋,南京有不少黨員因各種關系不得不撤退到上海,有的是為了政治避難,有的是已經考取了大學或就業,等等。由于政治環境十分險惡,加之南京轉來的黨員中有的已經暴露,恐牽連上海黨組織,是以,中共中央上海分局決定,暫時不把這些南京黨員的組織關系轉到上海,仍由南京市委上司。

這個聯絡站的任務是儲存實力,相關黨員“隻能以一個積極分子的面目出現參加一些群衆性的活動,不可暴露身份”。

為什麼要采取這樣特殊而又複雜的做法?因為國民黨當局特務機關既兇狠又狡猾,以往有過太多血的教訓:一處黨組織被破壞,往往牽連一片,犧牲多少優秀的同志。

「投身“反美扶日”運動」

再講講入黨不久後的“反美扶日”運動。

“反美扶日”是一個簡稱,比較完整地說是反對美國扶植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複活。那時,離抗日戰争勝利才2年多,創痛猶存,這個問題一提出,人們舊仇新恨一齊湧上心頭,有廣泛的群衆基礎。

那時,也有一些流言說:你們是學生,首先應該好好讀書,不要去搞那麼多活動。周谷城講了一句話,我至今難忘。他說:“你們第一是中國人,第二才是學生。”

5月30日起,複旦的反美扶日運動走向高潮。400多名複旦同學組成30多個小隊,到南市和上海美專、立信會計學校等進行宣傳和演出,收到良好效果。

當晚,在校内舉行五卅晚會。本來安排在子彬院101大教室開。去的人太多,坐不下,臨時改到登輝堂舉行。這次參加會議的教授很多,有張志讓、陳望道、周谷城、潘震亞、章靳以、方令孺、張孟聞等。張志讓第一個發言,還有好幾個教授講了話。這在以前不曾有過。

6月5日,全市學生準備到外灘舉行大規模的遊行示威。複旦集合人數有1800多人,先在校内繞大草坪周圍遊行,唱着歌,喊着口号。

對這次活動,國民黨當局下狠心來阻撓。隊伍正要出發,校門已經關閉并且上了鎖。同學們轉向校門東側的籃球場邊門出去,門外密聚的軍警已支起沖鋒槍,還有裝甲車堵住大路。隊伍隻得掉頭從校園北面的後門出去,繞道田野小路前進。

快到大八寺時,國民黨軍警的馬隊已先趕到,堵住了前進的道路。談判也沒有結果,雙方相持很久。

遊行主席團比較冷靜,知道沖過去必将造成流血慘劇,并且得到消息,交通大學的隊伍在1000多名武裝軍警嚴密包圍下已改為校内示威遊行。市區各要道密布軍警,大多數學校的隊伍沒能到達外灘集合,便斷然決定将隊伍帶回學校。

「被特種刑事法庭通緝」

國民黨當局看到學生運動蓬勃高漲的勢頭,自然不甘心。8月間,成立了特種刑事法庭,準備對進步學生進行大規模迫害。

8月27日,特刑庭在上海攜帶特務提供的名單對28所大中學校進行搜捕。到複旦搜捕的名單中列有30多人,裡面有楊本駒(袁木)、陶承先、司徒漢,也有我。

此時,中共中央上海局和市委有個重要決定,要把大批較早暴露的黨員和積極分子轉移到解放區去,計劃撤退的有2000人。

一天,江濃約我從避居處出來,告訴我:現在需要撤退的人數量很大,你是上海土生土長的,可隐蔽的社會關系多,得要晚些,安排在後面走。這一等,就等到這年11月。

這幾個月裡,我一直處在等待組織随時通知的焦急狀态中,不能随便走出來,不能随便見人,能做的事隻有讀書。

印象最深的是反複讀《整風文獻》,那是老的版本。可以說收獲極大,對怎麼做一名共産黨員和黨内生活原則有一個比較系統的基本認識。

此外,還看了一些理論書籍和文學作品。過去我不大看現代小說,這時認真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青年近衛軍》以及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等。

11月上旬,淮海戰役開始,華東地區的局面發生根本變化。不久,江濃約我到外面談了一次,告訴我不準備撤退到解放區去了,有兩個原因:

一是淮海戰役爆發後,過長江的秘密交通已不那麼友善;二是凡是上海的幹部去解放區後,将來大體上仍得随軍回上海,這是接管上海工作的需要,是以現在不必去了。

(作者金沖及為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常務副主任)

欄目主編:龔丹韻 文字編輯:夏斌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檔編輯:徐佳敏

來源:作者:金沖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