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随着上市公司半年報收官,整車上市企業的半年業績表現也逐一展現在大家眼前。面對疫情、原材料漲價、晶片短缺等重重困難,各家營收、淨利潤相較去年相比又怎樣的變化呢?變化背後又折射出哪些問題與思考?

今天,我們請到了羅蘭貝格合夥人吳钊,聽他來講講汽車财報裡的“秘密”。
1、如何解讀“蔚小理”的年中财報?
吳钊:随着新勢力玩家上半年财報的出爐,“蔚小理”為代表的頭部玩家領先優勢進一步被驗證。傳遞量上,"蔚小理"均超過了3萬台水準,結合7/8兩個月的傳遞表現,全年銷量有望沖擊8-10萬台區間,今年或成為實作10萬台生存門檻跨越的重要裡程碑元年。
在傳遞率強勢增長的背景下,盈利性目前仍是各家面臨的主要挑戰,規模效應提升帶來的毛利穩步增長基礎上,淨利壓力仍然存在,而理想憑借更嚴苛的供應鍊管理與營運成本把控,虧損幅度最小,其淨利或将率先回正;資源角度,我們可以看到"蔚小理"手中現金儲備均超過百億元,相對大部分傳統車企而言更加充沛的現金儲備,也是其後續提升進一步強化自動駕駛研發能力、提高充換電網絡密度、拓展銷售管道深度的重要保障,畢竟智能電動的競争大幕才剛剛開啟。
2021年,頭部新勢力玩家将在順利"活下來"的基礎上,正式進入對傳統品牌、對傳統燃油車的總攻階段,智能電動市場的下一階段競争将愈發精彩。
2、如何看待現階段新能源車很難賺到錢的問題
吳钊:新能源産品的盈利壓力已成為目前階段各家的主要挑戰,核心原因離不開原材料成本的波動承壓以及産業規模效應的尚未實作。為實作盈利性的持續提升,需要在開源節流兩大方面共同發力。
節流視角,上遊關鍵原材料的垂直整合、制造環節的自動化率提升以及制造流程優化成為關鍵,背後仍需以規模效應的提升作為牽引主線;開源視角,産品力的提高和正向口碑将保證銷量的穩定提高,同時通過車電分離、訂閱租賃等靈活商業模式并疊加智能化功能搭載與軟體服務更新,豐富和拓寬車輛銷售之外的盈利能力。
綜合而言,現階段适當的虧損并非完全負面,新勢力玩家作為後來者,需要以更大膽的步伐進行關鍵資源投入,這有利于長期競争優勢基盤的建構。當然,資金的有效使用和階段性盈虧平衡仍需要車企的充分拿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