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次對院藏古琴進行三維資料采集

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次對院藏古琴進行三維資料采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吳钊 中國藝術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藝術研究院建院七十周年古琴藝術數字文創專場活動日前在京舉辦。在“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本次活動旨在展現通過高科技手段對古琴藝術進行數字化保護的最新成果,進而探讨傳統文化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創新的更多可能。

中國藝術研究院是我國唯一一所集藝術研究、藝術教育、藝術創作、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文化藝術智庫為一體的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機構。近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積極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發展,借助數字資訊技術創新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方式。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和騰訊基于王者榮耀數字IP合作開展了古琴藝術的系列數字化保護與創新實踐,以更廣泛的資訊釋出、更深層的内容傳遞、更多樣的互動形式,面向公衆——尤其是年輕群體普及古琴文化知識,展現古琴藝術魅力。

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次對院藏古琴進行三維資料采集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林晨 中國藝術研究院供圖

作為全國古琴收藏最為集中的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現藏曆代傳世古琴92張。本次合作重點對“枯木龍吟”“鳴鳳”等30張院藏古琴進行三維數字化采集,建立院藏古琴的三維影像資料庫。這也是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次嘗試對古琴藏品進行三維資料采集。

活動中釋出了基于上述數字化采內建果打造的“數字古琴”小程式,從古琴的聲、譜、器三方面呈現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豐富院藏,并通過互動H5頁面、知識問答等方式傳播古琴知識和保護理念,将其打造為兼具專業性和普及性的古琴藝術展示傳播平台。

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次對院藏古琴進行三維資料采集

與會專家學者對談 中國藝術研究院供圖

釋出儀式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古琴數字文創的實踐探索”和“傳統文化的數字化保護、傳承與創新”兩個議題進行對談,多角度探讨數字環境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政策。專家們認為,傳統文化與數字科技融合發展已勢不可擋,在此過程中要堅守傳統基因,守住文化的根與魂,在内容與形式中取得平衡。以人民為中心,以大衆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推廣傳統文化,才能更好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對談結束後,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兩位著名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吳钊和林晨先後登台,為現場嘉賓帶來精彩的古琴演出。此次演出采用數字多媒體場地設計,通過全息雷射投影和互動特效打造出沉浸式古琴表演空間,聽衆在欣賞琴曲的同時還能體驗“減字譜”“大象無形”“弦外幽深”三款互動裝置,進一步感受古琴藝術數字化探索的創新表達。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項目“古琴藝術”的申報和保護機關,近年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在該項目的搶救、保護、傳承與傳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相關負責人指出,下一步,中國藝術研究院将繼續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内涵,把握時代脈搏,創新表達形式,以與時俱進的方式激活傳統文化藝術的内在生命力,傳播其深層蘊含的人文精神和時代價值。(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