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賈島這個苦吟詩人盡管出生在唐朝,可他卻始終未如盛唐大大小小的才子們那般閑逸,既沒樂享過風花雪月、也未曾在戲谑間逐柳眠花、更無情起時的快意潇灑……終其一生,賈島也隻不過混得了“詩奴”和“詩囚”之名,畢生為了寫詩絞盡了腦汁。

不近凡俗的賈島終生未娶,到死的時候依舊是孑然一身、形單影隻,簡直是客死異鄉的一朵詩壇奇葩。

而更鮮為人知的是,賈島曾經是一名出家的僧人,他昔日因滿腹的才華而被文壇宗主韓愈所賞識,在韓愈的鼓動之下,賈島為了追求“詩與遠方”而還俗。

怎奈命無顯榮的賈島屢次科考不中,仕途不順的他餘生便與詩歌相愛相殺,為後世留下了不少意境清雅、禅意頗深的詩壇佳作。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h1>

熟知唐代詩人賈島的人一定知道,賈島早年間因家貧而入寺為僧,後來又因遇到了知己韓愈而半路還俗。

終其一生,賈島一直在思想上介于僧俗之間,他既貪念着寺廟中清幽甯靜的閑适生活,又無法完全摒棄塵世中的功名利祿,是以,賈島的一生可以說是和寺廟結下了不解之緣。

公元779年,賈島出生在唐朝河北道幽州範陽縣的一戶苦寒之家,賈島雖然出身貧賤,但卻獨好習文讀書,18歲那年,心求明志的賈島離開家鄉,開啟了遊曆漂泊的旅居生活。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賈島窮遊祖國的山川大河,結識了諸葛覺、李益、韋執中等一些文人雅士,他們互稱摯友,且曾寫下若幹詩歌以做往來應和。

在吟詩苦作的過程中,賈島發現自己對詩歌創作情有獨鐘,甚至可以為寫詩而閉門數日、不思飲食。

每當賈島到了身無盤纏的窘迫時刻,就會通過寫詩來忘卻物質生活匮乏的苦悶和壓抑,他将周身的饑餓和寒冷通過苦吟詩歌而排解掉,久而久之,苦吟便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成了他腦中的豐腴膏粱。

冬去春來、鬥轉星移,在外面遊曆了數年的賈島依然沒有找到精神世界裡的麥加聖地,心灰意冷的他就在河北的雲蓋寺出了家,從此栖身在佛門之下,一日三餐唯有薄粥粗茶。

然而對于彼時的賈島而言,簡單的三餐一宿都不需要自己花費銀錢便唾手可得,還有什麼可不知足的呢。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雲蓋寺遠離市井,是一處清幽靜谧的世外桃源,年輕的賈島寓居在那裡,主要還是受環境所囿困,再加上賈島天性不願與外人交往,是以,賈島便有了大段大段的時光用來讀書和苦吟。

據說,就是在那段出家為僧的日子裡,賈島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尋隐者不遇》,以及反映了禅修清淨的《過木岩寺日暮》。

世人多稱賈島和孟郊為“島痩”、“郊寒”,想來,年輕時候的賈島一定是一副身型清瘦的文人模樣,他的“瘦”,一則是因為飲食不豐、常年營養匮乏;二來是因為精神困頓,一介文人尋覓不到人生的出路、精神的出路,自然抑郁不得志,思想上充滿了壓抑和苦悶。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自古以來,寒門之子稍微有些志向抱負的,都把讀書作為唯一的希望和出路,賈島應該也不例外。小有才華之人必然會有些許清傲,20歲出頭的賈島那麼年輕,又怎會甘心情願一輩子守着古佛青燈、完全摒棄塵世中的繁華和熱鬧呢?!

由此可見,賈島年輕時選擇遁入佛門,完全是他的無奈之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h1>

有一回,賈島騎驢去拜訪住在城郊的朋友李凝。到了李凝家門口才發現主人不在家,于是,賈島就在李家的牆壁上題了一首詩《題李凝幽居》。

在返程的路上一心苦吟的賈島又開始精益求精起來,他對詩的第二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究竟用“敲”字好還是“推”字好猶豫不決。

為了選擇更加貼切形象的詞彙,賈島便在驢背上反複吟詠,并伸出雙手來回做着“推”和“敲”的不同姿勢,就像着了魔一般。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賈島全身心地沉浸在“苦吟”的氛圍之中,殊不知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帶着自己的車馬儀仗途徑此處,而端坐在驢背上的賈島竟不知不覺地“闖入”了韓愈儀仗隊伍的第三節中。

見到眼前出現了這樣奇怪的一個人,韓愈的侍從馬上就警覺起來,他們将賈島從驢背上拉下來,将其推搡着帶到了韓愈面前。

韓愈見這個年輕人一臉無辜的模樣,便開口詢問賈島誤入儀仗隊的原委,當韓愈得知賈島是因為思考得太過入神才弄得如此尴尬之後,不禁對這個實誠的青年産生了好感。

其後,韓愈略微思考了一番,然後告訴賈島還是取“敲”字為好,賈島深以為然,自那以後,韓愈便和賈島結成了忘年交。時為詩壇文宗的韓愈還寫下《贈賈島》一詩用以盛贊賈島苦心提煉詩句的精神。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随着二人交往的日益密切,賈島便将自己的境況和盤托出,韓愈本就是個惜才愛才之人,他不忍看到賈島這樣一個年輕的才子畢生埋沒于佛門之中,就一力勸導他還俗并積極參加科舉考試。

在韓愈的勸導下,賈島那顆“凡俗之心”重新跳動了起來:如果自己的才能能夠輕松地招來功名利祿,那又何妨一試呢?!

不久,賈島蓄發還俗,并在韓愈的資助下積極地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往年間,賈島也曾數次參加科舉考試,但均未成功。

這一次,賈島滿懷信心與希望,又一次踏進了考場準備以才德博取功名,盼望能夠一舉迎來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h1>

賈島無疑是位較有才華的文人,但似乎他的才華卻不夠有張力、遠不及才華橫溢的地步,是以,他雖然聽了韓愈的話興沖沖地再次參加了科舉考試,結果卻依然名落孫山。

落榜之後,賈島對科考失望至極,懷才不遇的他既悲傷又憤懑,在一通嚎啕大哭之後便決定此生再不入考場半步,可見,賈島是被科舉考試狠狠地傷了心。

彼時的賈島本想着在失意之時去韓愈那裡尋求一絲寬慰,可沒想到韓愈因為直言“谏佛”而被憲宗貶官到了潮州。後來,待韓愈再度複職、重新回到了長安,賈島這才在京城謀得了一個小官職。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可惜,性情剛直的賈島不懂得韬光養晦、不洩鋒芒的道理,不久便因作了一首譏諷科舉制度的詩而觸怒了朝中大員。

其後,賈島被逐出京,所幸他遭貶之時仍因朝廷的“責授”制度而帶着“長江縣主簿”的官職而離京到四川赴任,隻不過,他即将赴任的地方荒僻邊遠,等同于讓賈島此生在仕宦之路上再無出頭之日。

已經年逾五旬的賈島擔任了長江縣主簿剛滿3年,便又被一紙調令遣派到普州去做了一名司倉參軍,主管地方的财政稅收職務。

3年後,任期已滿的賈島又升任普州司戶參軍,但頗為遺憾的是,賈島未及赴任便在四川普州因病辭世,享年64歲。

賈島去世後,被友人安葬于四川安嶽縣南安泉山麓,晚景慘淡的他終究還是在異鄉走完了他落寞的一生,令人倍感凄涼和怅惘。

賈島:家貧入寺出家,得韓愈鼓動而還俗,卻懷才不遇終客死他鄉賈島無可奈何的寺廟生涯與韓愈結為知己之交,聽從韓愈勸告還俗應舉科考落榜卻仍“幸運”地擠進了仕途,不料最終結局卻是客死異鄉

回望賈島的一生,他以一顆虔誠之心對待每一首詩歌,用反複推敲的方法提煉字句,這份真我不變的執着不僅讓他得以結交了一群同道的詩友,更為賈島在詩壇和文學界中赢得了不朽的盛名。

是“詩奴”也好、是“詩囚”也罷,總之,唐代大詩人賈島拼盡了全力,将一生的苦楚鍛造成了一行行閃亮的詩句,讓後世之人得以在浮生的況味之中,品讀到了一絲絲堪稱清雅的餘韻幽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