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美國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去世。對這個前國防部長的死,國内軍迷歡欣鼓舞的很多、國外報紙辛辣批判的也不少,的确,作為阿富汗戰争、伊拉克戰争的主要推手之一,他的手上的确沾滿了美國人和阿拉伯人的鮮血,但如果我們就換個角度來觀察這個人會發現,他在美軍曆史上卻是堪稱偉大,自拉姆斯菲爾德之後,任何一位國防部長都難以企及他的成就。

圖1 拉姆斯菲爾德
美國曆史上有許多偉大的戰将,麥克阿瑟、馬歇爾、艾森豪威爾,他們要麼帶領美軍打赢了關鍵戰争,要麼引領美軍的關鍵性革命,而拉姆斯菲爾德正是那位引領美國走向資訊化的關鍵先生,而自美軍之後,世界各國軍隊也紛紛效仿進入了資訊化時代,說拉姆斯菲爾德是資訊化戰争鼻祖一點不為過。
雖然現在很多人印象中美軍很強,但實際上,在1991年之前,全世界各個國家都對它的戰鬥力保持極大的懷疑态度,看看戰績就知道了,在二戰中,相同建制的美軍部隊常常被被德軍、日軍打的慘不忍睹,最後能夠獲勝純粹是因為美國武器産量和兵員數量具備壓倒性優勢,而且美軍參戰時,日本和德國已經被其他盟國消耗的差不多了,艾森豪威爾、巴頓、布萊德雷這些戰将和德軍對應的隆美爾、曼施坦因相比基本上是國小生,沒打過幾次精彩的戰役。二戰結束後,美軍大量解散精銳部隊,進入了刀槍入庫、馬放南下的狀态,結果是20世紀50年代在北韓被新生的中朝聯軍暴揍一番,丢了大面子,60-70年代更是在越南折戟沉,被一個末流小國打的差點國家崩潰,最後灰溜溜逃走;80年代時,雖然美軍也有一些比較精彩的小戰例,但對手基本是卡紮菲、伊朗之流,入不了世界軍事強國法眼,歐洲各國雖然有美國撐腰,但感受最多的對來自華約坦克叢集沖擊的恐懼,對美軍防禦歐洲大陸的不自信在每個北約高層内幾乎是共識,可以說,那時候的全世界政要、人民,沒有一個認為美軍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且不可戰勝的力量,海灣戰争之前,我軍不少軍事專家預言美軍将會遭遇強烈抵抗,遭受重大傷亡,正是基于對美軍戰鬥力的這種傳統印象,現在很多網民嘲笑他們并不對,因為那時候的軍事專家還沒看到什麼資訊化戰争,自然無法評估這種新戰争形态的威力。
圖2 美軍海灣戰争前一直都不強
在美軍的名聲和戰鬥力跌入谷底時,一批謀求美軍轉型變革的新生代将領開始崛起,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拉姆斯菲爾德,當然會有人不贊同這個觀點,認為是約翰.博伊德等人真正開辟了美軍的資訊化戰争理論,但實際上,無論是約翰.博伊德還是後來的約翰沃登,他們在理論的建樹上确實傑出,但政治地位卑微,無法通過美軍的權力體系來推動整個軍隊實施資訊化轉型。
拉姆斯菲爾德身上的标簽比較明顯的決定了他本人的特質,第一個标簽是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這決定了此人的科學文化素質不低,對資訊化理念的了解把握可以非常到位;第二個标簽是美國海軍飛行員,在美軍内部,海軍地位最高是一等人,海軍飛行員則是一等人中的特等人,拉姆斯菲爾德可謂是根正苗紅,一路升遷上去後,在軍内的人脈極廣,影響很大;第三個标簽是最年輕的國防部長,1975年,美國總統福特任命43歲的拉姆斯菲爾德做國防部長,這意味着他年富力強,不容易受制于傳統思維。第四個标簽是共和黨人,共和黨和民主黨最大的差別就是粗暴強硬,衆所周知的是美國對外政策是胡蘿蔔加大棒,民主黨是更多使用胡蘿蔔,而共和黨則更多使用大棒,這個标簽決定了拉姆斯菲爾德火爆而富有侵略性的性格。
圖3 拉姆斯菲爾德的第一任防長形勢嚴峻
在這些标簽之下,我們重點觀察他在1975年做國防部長期間的情況就會發現,這一年恰好是越戰結束那年,美國人眼中的越南戰争是唯一一次承認的徹底失敗,參與過越戰的老兵被美國人民視為法西斯和劊子手,拉姆斯菲爾德上任時,面對外部軍事失敗,内部國民信任危機雙重壓力可謂是極為難熬,雖然年輕的拉姆斯菲爾德在任僅2年就辭職,但當時美軍戰鬥力下滑、士氣衰落,内部建設一塌糊塗等問題必然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美軍也成了終身理想,離任後,拉姆斯菲爾德進入了私營公司工作,但仍然對軍隊事務保持高度的關注度,特别是他本人和布什家族的關系匪淺,經常利用私人關系出入白宮,提出自己的重大建議,而恰好,1980年,老布什作為副總統和裡根搭檔赢得了大選,雖然拉姆斯菲爾德沒有在裡根政府内就職,但一直作為裡根政府的民間智囊存在。
許多人都認為,是裡根政府擊垮了蘇聯,這其中雖然有些貪天之功為己功的嫌疑,但裡根政府搞反共運動确實是一把好手,這些反共價值觀和經驗毫無疑問的都複刻在了拉姆斯菲爾德的腦海裡,因而對世界上的共産主義運動态度也變得極為偏激,加上蘇聯解體的激勵,更是相信自己的價值觀沒錯,于是成為美國人所共知的“鷹派”。在給老布什副總統做智囊的這段時間内,拉姆斯菲爾德就廣泛利用自己的在政界、軍界的人脈關系激進的推進軍隊資訊化建設,在他眼裡,什麼國防部改組法案、行政、指揮體系分離等美軍改革措施屁都不是,沒有資訊優勢一切等于0,這種觀點雖然放到今天比較好了解,但在當時的美軍體系裡是完全無法被了解的,因為所有人都認為,一線戰鬥員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什麼躲在後面的狗屁資訊,拉姆斯菲爾德則這樣回擊到“一個拿刀的武士,在給了他一支步槍後,把步槍當作刀揮舞,他還是一個武士,隻有他拿着步槍向兩百米外目标瞄準開槍,他才轉變為戰士”,辛辣的諷刺了那些認為戰鬥功勞歸自己的一線戰鬥員,但也是以積怨深深。
圖4 拉姆斯菲爾德推進資訊化
在拉姆斯菲爾德等人的推動下,美軍從80年代開始逐漸開始了資訊化轉型,經海灣戰争檢驗後震驚了世人,在這之前完全沒有人預想到,擊潰一個國家正規軍武裝力量居然隻需要付出100多人的生命代價,這毫無疑問是新時期的軍事革命,老布什自此對拉姆斯菲爾德贊賞不已,本欲打算在自己的第二任期内任命其為國防部長,但沒想到意外敗給了克林頓。
經過了八年沉寂,2001年,老布什的兒子小布什競選成功,拉姆斯菲爾德成功上位再次成為國防部長,此時的他已經成為當時美國曆史上年紀最大的國防部長,當年美國就遭遇了911,反恐戰争時代正式拉開帷幕。很多人說阿富汗和伊拉克戰争是拉姆斯菲爾德推動小布什幹的,實際上并不準确,因為這兩場戰争美國國會幾乎是全盤通過,這是國家意志,不是個人為轉移,但美軍在他的帶領下,确實既取得了伊拉克戰争前期的輝煌勝利,又被拖入了艱苦的遊擊戰,外媒稱他“手上沾了40萬人的鮮血”是事實而不是誇大。
值得一提的是,拉姆斯菲爾德在第二次國防部長任職期間,推動了美軍更深層次改革,一是推動資訊化向數字化轉型,減少陸軍重型裝備,試圖組模組化塊化部隊,這一戰略對如今的美軍影響甚遠,數字化的奠基工作對未來智能化的轉型影響恐怕要超出預期;二是國防部改組工作,将大量的國防部内部組織近瘦身,加強文官掌軍力度,但很顯然的是,這項改革措施随着他退出曆史舞台也就煙消雲散了。
2006年,拉姆斯菲爾德在一片批評聲中黯然下台,此後保持低調,直到2021年6月30日去世,恰好是拜登結束阿富汗戰争的一年,不得不說,他是一位複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