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手上沾满40万人的鲜血,拉姆斯菲尔德为何堪称伟大?

2021年6月30日,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去世。对这个前国防部长的死,国内军迷欢欣鼓舞的很多、国外报纸辛辣批判的也不少,的确,作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的主要推手之一,他的手上的确沾满了美国人和阿拉伯人的鲜血,但如果我们就换个角度来观察这个人会发现,他在美军历史上却是堪称伟大,自拉姆斯菲尔德之后,任何一位国防部长都难以企及他的成就。

手上沾满40万人的鲜血,拉姆斯菲尔德为何堪称伟大?

图1 拉姆斯菲尔德

美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战将,麦克阿瑟、马歇尔、艾森豪威尔,他们要么带领美军打赢了关键战争,要么引领美军的关键性革命,而拉姆斯菲尔德正是那位引领美国走向信息化的关键先生,而自美军之后,世界各国军队也纷纷效仿进入了信息化时代,说拉姆斯菲尔德是信息化战争鼻祖一点不为过。

虽然现在很多人印象中美军很强,但实际上,在1991年之前,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对它的战斗力保持极大的怀疑态度,看看战绩就知道了,在二战中,相同建制的美军部队常常被被德军、日军打的惨不忍睹,最后能够获胜纯粹是因为美国武器产量和兵员数量具备压倒性优势,而且美军参战时,日本和德国已经被其他盟国消耗的差不多了,艾森豪威尔、巴顿、布莱德雷这些战将和德军对应的隆美尔、曼施坦因相比基本上是小学生,没打过几次精彩的战役。二战结束后,美军大量解散精锐部队,进入了刀枪入库、马放南下的状态,结果是20世纪50年代在朝鲜被新生的中朝联军暴揍一番,丢了大面子,60-70年代更是在越南折戟沉,被一个末流小国打的差点国家崩溃,最后灰溜溜逃走;80年代时,虽然美军也有一些比较精彩的小战例,但对手基本是卡扎菲、伊朗之流,入不了世界军事强国法眼,欧洲各国虽然有美国撑腰,但感受最多的对来自华约坦克集群冲击的恐惧,对美军防御欧洲大陆的不自信在每个北约高层内几乎是共识,可以说,那时候的全世界政要、人民,没有一个认为美军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且不可战胜的力量,海湾战争之前,我军不少军事专家预言美军将会遭遇强烈抵抗,遭受重大伤亡,正是基于对美军战斗力的这种传统印象,现在很多网民嘲笑他们并不对,因为那时候的军事专家还没看到什么信息化战争,自然无法评估这种新战争形态的威力。

手上沾满40万人的鲜血,拉姆斯菲尔德为何堪称伟大?

图2 美军海湾战争前一直都不强

在美军的名声和战斗力跌入谷底时,一批谋求美军转型变革的新生代将领开始崛起,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拉姆斯菲尔德,当然会有人不赞同这个观点,认为是约翰.博伊德等人真正开辟了美军的信息化战争理论,但实际上,无论是约翰.博伊德还是后来的约翰沃登,他们在理论的建树上确实杰出,但政治地位卑微,无法通过美军的权力体系来推动整个军队实施信息化转型。

拉姆斯菲尔德身上的标签比较明显的决定了他本人的特质,第一个标签是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这决定了此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低,对信息化理念的理解把握可以非常到位;第二个标签是美国海军飞行员,在美军内部,海军地位最高是一等人,海军飞行员则是一等人中的特等人,拉姆斯菲尔德可谓是根正苗红,一路升迁上去后,在军内的人脉极广,影响很大;第三个标签是最年轻的国防部长,1975年,美国总统福特任命43岁的拉姆斯菲尔德做国防部长,这意味着他年富力强,不容易受制于传统思维。第四个标签是共和党人,共和党和民主党最大的区别就是粗暴强硬,众所周知的是美国对外政策是胡萝卜加大棒,民主党是更多使用胡萝卜,而共和党则更多使用大棒,这个标签决定了拉姆斯菲尔德火爆而富有侵略性的性格。

手上沾满40万人的鲜血,拉姆斯菲尔德为何堪称伟大?

图3 拉姆斯菲尔德的第一任防长形势严峻

在这些标签之下,我们重点观察他在1975年做国防部长期间的情况就会发现,这一年恰好是越战结束那年,美国人眼中的越南战争是唯一一次承认的彻底失败,参与过越战的老兵被美国人民视为法西斯和刽子手,拉姆斯菲尔德上任时,面对外部军事失败,内部国民信任危机双重压力可谓是极为难熬,虽然年轻的拉姆斯菲尔德在任仅2年就辞职,但当时美军战斗力下滑、士气衰落,内部建设一塌糊涂等问题必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美军也成了终身理想,离任后,拉姆斯菲尔德进入了私营公司工作,但仍然对军队事务保持高度的关注度,特别是他本人和布什家族的关系匪浅,经常利用私人关系出入白宫,提出自己的重大建议,而恰好,1980年,老布什作为副总统和里根搭档赢得了大选,虽然拉姆斯菲尔德没有在里根政府内就职,但一直作为里根政府的民间智囊存在。

许多人都认为,是里根政府击垮了苏联,这其中虽然有些贪天之功为己功的嫌疑,但里根政府搞反共运动确实是一把好手,这些反共价值观和经验毫无疑问的都复刻在了拉姆斯菲尔德的脑海里,因而对世界上的共产主义运动态度也变得极为偏激,加上苏联解体的激励,更是相信自己的价值观没错,于是成为美国人所共知的“鹰派”。在给老布什副总统做智囊的这段时间内,拉姆斯菲尔德就广泛利用自己的在政界、军界的人脉关系激进的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在他眼里,什么国防部改组法案、行政、指挥体系分离等美军改革措施屁都不是,没有信息优势一切等于0,这种观点虽然放到今天比较好理解,但在当时的美军体系里是完全无法被理解的,因为所有人都认为,一线战斗员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什么躲在后面的狗屁信息,拉姆斯菲尔德则这样回击到“一个拿刀的武士,在给了他一支步枪后,把步枪当作刀挥舞,他还是一个武士,只有他拿着步枪向两百米外目标瞄准开枪,他才转变为战士”,辛辣的讽刺了那些认为战斗功劳归自己的一线战斗员,但也因此积怨深深。

手上沾满40万人的鲜血,拉姆斯菲尔德为何堪称伟大?

图4 拉姆斯菲尔德推进信息化

在拉姆斯菲尔德等人的推动下,美军从80年代开始逐渐开始了信息化转型,经海湾战争检验后震惊了世人,在这之前完全没有人预想到,击溃一个国家正规军武装力量居然只需要付出100多人的生命代价,这毫无疑问是新时期的军事革命,老布什自此对拉姆斯菲尔德赞赏不已,本欲打算在自己的第二任期内任命其为国防部长,但没想到意外败给了克林顿。

经过了八年沉寂,2001年,老布什的儿子小布什竞选成功,拉姆斯菲尔德成功上位再次成为国防部长,此时的他已经成为当时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国防部长,当年美国就遭遇了911,反恐战争时代正式拉开帷幕。很多人说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是拉姆斯菲尔德推动小布什干的,实际上并不准确,因为这两场战争美国国会几乎是全盘通过,这是国家意志,不是个人为转移,但美军在他的带领下,确实既取得了伊拉克战争前期的辉煌胜利,又被拖入了艰苦的游击战,外媒称他“手上沾了40万人的鲜血”是事实而不是夸大。

值得一提的是,拉姆斯菲尔德在第二次国防部长任职期间,推动了美军更深层次改革,一是推动信息化向数字化转型,减少陆军重型装备,试图组建模块化部队,这一战略对如今的美军影响甚远,数字化的奠基工作对未来智能化的转型影响恐怕要超出预期;二是国防部改组工作,将大量的国防部内部组织近瘦身,加强文官掌军力度,但很显然的是,这项改革措施随着他退出历史舞台也就烟消云散了。

2006年,拉姆斯菲尔德在一片批评声中黯然下台,此后保持低调,直到2021年6月30日去世,恰好是拜登结束阿富汗战争的一年,不得不说,他是一位复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