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觀察員.com專欄作家習近平
本周,美國前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在建黨一百周年前夕去世,他沒有看到15架殲-20編隊飛越天安門廣場。這讓我想起了美國現在正在抛出新一輪軍改的事,會不會重蹈拉姆斯菲爾德軍改的覆轍?
讓我們來談談它。
本周國際媒體對中國軍事發展的報道達到了另一個高潮,《華盛頓郵報》報道稱,最近的商業衛星照片顯示,中國建造了119個密集排列的洲際飛彈發射井,這将大大提高其核威懾能力。
另一方面,衛星照片顯示,江南造船廠備受矚目的3号艦已經完成了島嶼升降,并且已經很清楚它配備了三個彈射器,兩個升降機配置,即其飛機的起飛和着陸效率很可能已經達到了與美國核動力航母相同的水準。
到7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儀式上,15架殲-20戰鬥機抵達,向世界展示我們最現代化的空中力量。
前一天,兩屆美國國防部長唐納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死于骨髓瘤。

《華盛頓郵報》公布的衛星照片稱,該地點是中國正在建造的洲際飛彈發射井。
展出15架J-20
正是因為拉姆斯菲爾德的去世恰逢這一輪的高潮,才在中美網絡上出現了大量無所顧忌的評論。
在中國方面,憤世嫉俗集中在他在國際軍事事務中的鷹派風格,畢竟他參與了阿富汗戰争和入侵伊拉克,以及他一生的強硬反共主義,以及他最終對特朗普的強烈支援。
是以家裡有個笑話,拉姆斯菲爾德說:"隻要我活着,我就不會讓一個共産黨慶祝它的百年華誕......"
在美國方面,對拉姆斯菲爾德的憤世嫉俗集中在他的軍事改革上,尤其是他第二個國防部長任期所推動的改革。
畢竟,這次軍事改革讓美國放棄了一系列已經接近完成的先進、強大的新型武器,轉而企圖用打擊能力取代正常作戰能力,花了很多錢研制出一系列甚至不那麼華麗、既不華麗也不真實的武器裝備, 結果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于前一個時代的軍事力量,而拉姆斯菲爾德上司了一系列軍事力量的發展,完全變成了雞肋骨。
但公平地說,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改革并不像現在受到批評的那麼糟糕。而且有很多事情,比如停産F-22的"罪行",真的不指望這個家夥。
要看到拉姆斯菲爾德軍事改革,我們仍然要排除美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各種錯誤,以及由于财政、技術限制而打的"回程機票",回想一下,拉姆斯菲爾德軍事改革的"第一心"。
至于拉姆斯菲爾德在兩屆國防部長任期内的所作所為,《觀察家報》專欄作家陳峰昨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拉姆斯菲爾德改革了美軍,但也打倒了美軍。你可以看看它,在這裡不多說。
事實上,通過他推動的項目,我們可以發現拉姆斯菲爾德軍事改革的真正内在邏輯。
這是"火力優先"和"不對稱打擊"。
在拉姆斯菲爾德看來,未來戰争的理想狀态是美國總統按下發射飛彈的按鈕,問題就解決了,至少如果問題得到解決,隻需要少數靈活的輕型部隊來完成占領任務。
FCS系統實際上隻是美軍在軍事改革中"犧牲"的一部分
事實上,打正常戰争是按照核戰争的邏輯進行的。
這并不難了解。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站在大規模精确打擊時代的門檻上,美國和蘇聯的一批軍事理論家指出,大規模精确打擊行動的作戰效能已經達到了與冷戰時期使用戰術核武器相同的水準。 甚至不僅僅是戰術核武器。
而時代的精确打擊武器,主要是各種巡航飛彈和飛機發射的精确飛彈藥,都是那種能快速穿越山川、突破敵人重重防禦、在軍隊中拿第一層的東西。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記得之前的火車長和一位設計國際象棋的朋友談"近戰"計劃,當我們提到一件事,那就是根據美國陸軍的戰鬥理論,"近戰"仍然是美國陸軍理論的"決定性"階段,也就是說,按照這個理論, 遠端精确打擊無論如何隻是削弱敵方作戰能力的一種手段,最後雙方仍要進入近戰階段,依靠步槍、坦克炮、反坦克飛彈。甚至手榴彈和刺刀來做出最終決定。
自美軍提出以來,資訊戰已成為所有人讨論的中心。
但根據美軍的戰鬥理論,"近戰"仍然是決定成敗的關鍵階段。
但在拉姆斯菲爾德看來,随着大規模精确打擊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以及資訊技術的全面進步,從邏輯上講,當這兩種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時,"近戰"可能不再是"決定性"階段,這不再是決定性階段,而隻是收尾行動的"清理"。
冷戰結束時,由于蘇聯繼任者在相關領域停滞不前,這種邏輯基礎得到了加強,它不再僅僅是一種合乎邏輯的可能性,而是一種真實的可能性。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改革就是要使這種合乎邏輯的可能性成為現實,進而與對手拉開根本的差距,而這是一個"永久"的優勢,美軍不會因為對手在現有武器裝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而失去優勢。
是以,我們應該看到,拉姆斯菲爾德的大多數"截斷"項目,無論是十字軍自行火炮、科曼奇直升機還是CG-21巡洋艦,都是冷戰時期"羅馬鬥獸場"思想的産物。今天備受诟病的"拉姆斯菲爾德無用玩具",如史崔克旅和LCS亂扔的戰列艦,正是在這場軍事重新構想浪潮中會削弱的東西。拉姆斯菲爾德的願景是削弱這些方面,以換取加強他真正關心和推動的方面。
在拉姆斯菲爾德的願景下,裝備史崔克旅(當然,應該說是史崔克之後真正需要裝備的FCS未來戰車家族)和瀕海戰艦,切斷一系列冷戰遺物并節省大量資金,将真正加強美國軍隊,一個基于資訊的網絡系統,将加強"上帝般"的視角,為指揮官提供近乎無所不知的視角,以應對一切。在戰場上近乎實時 地另一種是完全增強的遠端精确打擊能力。
在拉姆斯菲爾德看來,美軍将憑借F-22戰鬥機獲得絕對的空中優勢,屆時大量F-35戰鬥機将能夠以接近零的損失率高效、準确地将制飛彈藥物投射到敵人的頭上,當然B-2将消除敵人影響深遠的後方後方的目标。
陸軍的主力作戰力量,其實取代了現有的野戰炮兵"網火"飛彈,在40-120公裡的射程内,這種飛彈可以直接摧毀任何敵方地面目标,無論是坦克、步兵車、陣地、指揮,隻要它裝備了"陸軍戰士"系統的美步兵标出,就會有"淨火"飛彈飛來摧毀它。
如果敵方擁有強大的防空系統,而一些目标使F-35和B-2難以突破,那麼美軍就可以利用陸軍的戰術飛彈和新一代空射巡航飛彈來防止破壞。在拉姆斯菲爾德的願景中,美國軍方正在開發陸基,海基和空射高超音速飛彈,以一勞永逸地實作這一目标。
在如此強大而靈活的遠端打擊系統的支援下,美國地面部隊輕量化和特種部隊是有道理的,美國海軍放棄CG-21發展瀕海戰艦是有價值的,美國空軍已經有可能放棄三代飛機。
是以問題來了,不要搞CG-21,在更換了瀕海戰艦之後......
節省下來的錢不是用來開發"快鷹"飛彈,而是用來建造更多的瀕海戰艦......最後。。。。。。
然而。。。。。。
不幸的是,拉姆斯菲爾德是如此有能力,以至于他已經完全壓倒了美國軍方的保守派聲音,他們對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轉型感到不安,認為他的願景太先進了,美國進階軍官不能被舊人掃地出門,或者被迫改變主意,他的計劃是美國軍隊未來無可争議的前進方向。
但事實證明,"保守派"對拉姆斯菲爾德軍事改革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網絡通信技術,無論是通信能力還是可靠性,都離設計目标還很遠,而高超音速飛彈進入實用階段也需要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而電磁炮等更具革命性的武器,更不用說當時了,直到今天還沒有實際應用條件。所謂領先時代一步就是天才,領先兩步就是......拉姆斯菲爾德走了。
是以,經過十年的發展,這些旨在大幅提高美軍遠端精确打擊能力的關鍵裝備,沒有一個已經實作,而當時用技術開發的新一代戰術網際網路在經曆了十年的失敗後已經失敗了,需要用新技術重新推出。
另一方面,拉姆斯菲爾德軍改的"犧牲"部分已經突飛猛進,畢竟可以省錢,技術難度比較小,國會願意準許嗎?
更有甚者,在這種趨勢形成後,拉姆斯菲爾德随後擔任美國國防部長的任期進一步主動加劇了這種"自毀長城"式的逆向發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取消了F-22的後續生産和開發計劃,并大規模推廣了史崔克旅。
畢竟,拉姆斯菲爾德軍事改革的前提是,世界上再也不會有另一個強大的對手可以像蘇聯那樣,在各個領域與美國一起博弈,是以這些決定雖然不是拉姆斯菲爾德直接做出的,但确實是他政策的合乎邏輯的延續。
衆所周知,當美國再次面對"點對頭對手"時,拉姆斯菲爾德軍事改革的前提并不存在——新對手很清楚,拉姆斯菲爾德軍事改革的大方向其實并沒有錯,而是美國自身的實施存在問題。
是以,這個新對手的發展邏輯有兩個調整,一是這個新對手不追求這種虛無主義目标的"永久"優勢,在他們的邏輯上,"強敵"永遠不會落後于自己——至少不會落後太多......
在美國的對手眼中,這就是它必須的樣子......
即使真正的美國軍隊已經變成這樣......
這也是有道理的,畢竟這個新對手因為技術落後而從天上到上層國家都受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曆史的打擊。
是以,這種新對手的邏輯不會出現在"近戰"退出"決定性"階段的概念存在,即使遠端精确打擊能力如何進步,面對強大的敵人仍然要準備用刺刀戰鬥到勝利的階段。
其次,新對手的發展重點牢牢地釘在了遠端精準打擊和網絡化上,不難了解,既然這是未來的方向,那麼自然應該把發展放在增量的優先位置,而不是先考慮如何"去庫存",這是任何銷售經理都會告訴你的。
十年後,當太平洋兩岸基于對新軍事變革方向的類似了解,評估過去十年來所做的改變時,誰更好是沒有争議的。問題隻是,在未來十年内,美國是否能夠擺脫這種以拉姆斯菲爾德命名的軍事改革,但不會像最初設想的那樣,以及美國的競争對手将如何進一步加強其現有優勢并彌補其短期問題。
是以,從本周外媒對中國軍事發展的報道,以及美軍的最新發展來看,我們可以說幾點。
第一,核力量。中國的核電對美國來說絕對處于劣勢,現在無話可說。我們預計未來不會通過核威懾或核查取得最終勝利,但随着美國将我們作為"大國競争"的目标,我們不能再假裝看不見。
中國核力量的加強程度可以讨論,但我們目前的核力量加強水準肯定不足以達到真正確定我們實作戰略目标的水準,這是我們在未來十年需要完全補充的一個教訓。當然,也有人不得不說,發展核武器的勞動和人是錢的傷害,但作為國家尊嚴和國家安全的最終底線,我們現在投入核武器的每一分錢,都是值得的!
第二,航空母艦。其實,航母隻是一個代表,即"傳統"軍事代表,也可以将這種邏輯延伸到正常陸軍、空軍,我們目前在這方面對美國處于劣勢,離真正的"夠"還有相當的距離,既然是要"追趕",那麼我們的發展速度就一定比對手更大。所謂十向下降,即使我們今天已經發展到這樣的程度,美國仍然可以依靠正常軍事力量的優勢給我們施加壓力,這樣我們未來的發展,不僅不能放慢速度,而且會繼續加快。
第三,殲-20戰鬥機代表了先進的軍事實力。在過去十年中,我們不僅縮小了與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差距,而且在高超音速等遠端打擊武器領域獲得了優于美國的優勢,而且美國現在意識到他們過去所犯的錯誤,并将努力糾正這些錯誤。 是以我們當然不能放慢腳步,繼續努力,決不能松懈。
也就是說,結論很簡單,要實作強軍的目标,要實作世界一流的軍隊,我們遠遠不能在各個方面放松,黨的百年隻是打開了通往下一個百年征程的大門,革命還沒有成功,同志們還需要努力!
我們的目标,必須實作,我們的目标,必須能夠實作!
在美國方面,美國空軍最近提出了他們的"馬賽克戰争"理論,與之前的"海對陸"和"空對海一體化戰"理論相比,可能是第一個反對"同等力量"對手的新概念,而美國海軍的"分布式殺傷"理論在方向上是一緻的。
根據這一理論,未來美軍将進一步實作"去中心化",對抗對手強大的"點"能力,美軍将打亂自己的脈絡,不再擁有全身戰役戰術節點,進而降低遠端精确打擊的有效性。迫使你的對手與自己進行消耗戰。
其實這還是拉姆斯菲爾德的軍事改革思路,但現在有足夠的技術能力和實際需要來實作。
然而,雖然提出了該計劃,但需要時間才能實作。未來十年,無論是"馬賽克戰争"還是"分布式殺傷",都隻是一個概念和方向,美軍其實還是要靠傳統的戰役戰術來讓自己動起來。在此期間,美國軍方實際上已經承認,它處于相對脆弱和易受傷害的劣勢,正如今年的美國軍費開支辯論所證明的那樣。
換句話說,美軍在這段時間将被迫采取防禦立場,是以對于美國對手來說,如何利用這個視窗來實作偉大複興的戰略目标将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不僅如此,美國的對手還需要在這段時間裡盡可能多地積累優勢,為調整完成後美國未來可能發動的軍事攻勢做好準備,畢竟沒有人知道十年後雙方的整體國力會是什麼樣子。
不過,在現在美國的實際情況下,恐怕美國未來十年的發展并沒有那麼樂觀,從經濟角度來看,美國和這個主要對手的對抗一定是自己造成的,如果未來這種對抗更加激烈, 美國失去的主要競争對手目前提供的是廉價消費品,那麼美國的社會沖突會發展到什麼程度,這是意料不到的。
但讓我們不要去想這個不可預見的事情,如果雙方在鬥争中保持最後一條戰線,即沒有經貿往來,但在一些美國仍有優勢加強對對手的限制的領域,反過來,美國的對手也繼續與美國在國際金融等領域保持低水準的合作,而美國則是美國的命脈。國家。那麼美國經濟也有可能仍然無法突破其固有的缺陷,從長遠來看,這樣的發展速度不會支援全面實作新的軍事變革的最高目标,隻能按照某些優先事項,部分實作。
就目前而言,美國并非不可能争論哪個是其未來的優先事項,新的錯誤正在出現。
當然,我們仍然期望敵人在這裡廣闊,假設他們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會有大錯,十年後,新的美軍将擁有高超音速武器、低軌道衛星基下一代戰術通信指揮網絡和偵察預警系統,以及符合時代方向的新一代海軍部隊。
那麼價格是多少呢?陸軍實力很可能進一步下降,海軍陸戰隊将在很大程度上失去進攻能力,空軍第六代戰鬥機的研制将進一步推遲。
到那時,距離的暴政将是美國最大、不可逾越的短闆,這是我們老生常談的課題,美國西太平洋隻有星光熠熠的島嶼,而我們又有了一個大陸,這将是美國無論如何都無法克服的問題。
是以,在這樣的前提下,即使美國軍事發展到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兩島鍊給我們帶來巨大壓力,更不用說,到那時,第一個島鍊一定是假的,甚至可能成為西太平洋大國的第一道防線。而第二島鍊,本身并不是一個完整的鍊條,隻是少數零星的基地,無法支撐新的戰略攻勢,即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政策已經完全破産,已經預料到了。
至于未來,也許我們沒有辦法詳細讨論,但有一點可以說,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一百年後成立時,我們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本文為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在WeChacn上關注觀察者的WeChacn,每天閱讀有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