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被拒絕的請求</h1>
1982年,已經成為美國著名核子實體專家的馮玉祥次子馮洪志先生,在受到鄧小平接見時,主動提出想要回到祖國定居。

他雖然在美國擁有了傑出成就,卻始終沒有忘記身為中國人的根,更是始終沒有更改國籍。
當時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馮洪志想要回國定居都是一件好事。
但是鄧公在聽到他的請求後,卻搖頭拒絕了。
在當時有很多人并不了解鄧公的回答,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鄧公的決斷非常高明。
那麼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4">虎父無犬子</h1>
說到愛國将領馮玉祥,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但直到1982年9月,《人民日報》将鄧公會見馮玉祥次子的報道刊登出來,人們這才知道,雖然馮玉祥的次子馮洪志走上了父親相反的道路,卻也成為了一個不輸給父親的人。
圖:馮玉祥與馮洪志
而馮玉祥那份“此志不移”的愛國精神,馮洪志也近乎完美地繼承了下來。
在戰争時期,馮玉祥是西北軍閥,掌管幾十萬西北軍,在國軍政府中的地位曾經一度逼近蔣介石。而他這麼一個在南京政府中工作的高官,日常生活卻相當的簡單樸素。
馮洪志自能記事開始,在家中吃的喝的就很簡單,早中晚三餐幾乎頓頓都是玉米面窩窩頭。馮洪志就是在嚼着窩窩頭的時候,聽人說自家父親是個了不起的大官,這讓他有些想不明白。
在他印象中,父親是個有些嚴厲的人,當他闆起臉的時候的确很有些大官的模樣。有時父親心情不錯,也會将次子馮洪志拉到身邊,向他問起:“窩窩頭好吃嗎?”
馮洪志想誠實一點,但是當着父親的面,他又擔心自己說不好吃會讓父親不高興,糾結了一會兒才回答說:“父親在的話就好吃,父親不在的話就不好吃。”
這番話讓馮玉祥不禁露出了笑容。他當然知道兒子這是在委婉地告訴他窩窩頭不好吃,但他沒有多解釋什麼,摸了摸兒子的腦袋說:“這個不好吃的東西,外面還有很多人吃不上呢。”
當時還年幼的馮洪志聽了這番話,還有些似懂非懂,但是一個報國救民的種子也是以在他心中深深地埋了下來。
馮玉祥
後來馮洪志被馮玉祥送去蘇聯留學,直到24歲才回國。在蘇聯留學期間,馮洪志認識了蔣經國,兩人成為了關系很好的朋友,這也為後來80年代馮洪志給蔣經國寫信埋下了伏筆。
馮洪志從蘇聯回國時,日寇已經發動了侵華戰争,整個中國大地都被侵略者的戰火侵擾,就算沒有直面戰場,待在後方陣地也很難幸免于難。
馮洪志剛剛回國就被這樣的慘狀震撼到了。他太年輕了,又在國外待了太久,這會兒一見到眼前的這番情景,他心中湧動着憤怒與悲傷,迫切地想要做些什麼,卻不知該從如何開始着手。
而這一時期的馮玉祥就為馮洪志作出了優秀的榜樣。
此時的馮玉祥長期在國軍政府中擔任副委員長一職,雖然是個高官厚祿的職位,但是馮玉祥始終保持着以往簡樸的生活習慣,沒有絲毫改變。他已經沒有兵權了,但是馮玉祥并不想是以放棄為抗日戰争做貢獻,于是他便跑到街頭去搞募捐。
從城市的街頭到農村的溝渠,馮玉祥全都沒有絲毫嫌棄,穿着最簡單常見的布衣布鞋,一有時間就跑去演講募捐,有時是跟農民或是市民們講講反抗外來侵略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時他還會當衆即興表演抗日歌曲。
馮洪志聽說父親隻為宣傳抗日,鼓勵群眾為抗日前線捐錢捐物,在四川跑遍了20多個省,竟然差點把布鞋都穿爛了。據說他到鄉下後,看到農活就幫忙幹,到了飯點的時候,隻要老鄉給口吃的,他就會跟老鄉們一起席地而坐,邊吃邊宣傳抗日。
圖:馮玉祥在為抗日演講募捐
馮洪志對父親的演講産生興趣,于是也跟着跑去看。他站在聽演講的人堆裡,仰頭看着臨時搭建的演講台上,身着樸素的父親意氣風發地向群眾講述前線的慘烈的戰況。
原本身材有些臃腫的他,此時在兒子眼中顯得是那樣英武不凡。馮洪志看着眼前這一幕,不由地也伸出手跟着振臂高呼“收複失地,還我河山”。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6">将門中走出的科學家</h1>
年輕時的所見所聞深深影響到了馮洪志。
等到抗日戰争臨近結束時,馮玉祥覺得之後應該就不會有戰争了,國家需要的将會是能夠進行建設的人才,于是就将馮洪志送去美國學習工業相關的知識。
可惜事實并沒有如馮玉祥所願,随後内戰爆發,而他也在1948年因輪船失火而遇難,沒能見到新中國成立的那一天。
馮洪志聽聞這個消息,萬分悲痛。他牢記着最後一次與父親相見時,父親給他的教誨與叮囑,随即化悲憤為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之中。
在1949年,當新中國成立的好消息傳到大洋彼岸,馮洪志激動得坐不住了,連夜收拾了行李準備回國,但是美國當然不可能放任何科研人才離開,已經學業有些小成的馮洪志才剛來到機場,就被美方人員扣住了。
之後馮洪志還想走蘇聯或者加拿大的途徑回國,但是都沒能成功,馮洪志回國的願望一再落空。
空懷一身科研能力,卻沒有辦法回到祖國,報效國家,這樣的悲哀現實嚴重違背了當年馮洪志出國求學的初心。不過馮洪志并沒有是以而焦慮不安,既然現在一時半會兒找不到回國的方法,他不如沉下心來先找份能養活自己的工作,慢慢等待時機。
按理說,作為擁有兩大名校博士學曆的高材生,想要回國雖然不容易,但是在美國找工作應該非常簡單,隻是身為華人的馮洪志不管走到哪裡,往什麼企業投遞履歷,總是會遭遇門檻和歧視。
馮洪志
其實隻要馮洪志選擇加入美國國籍,這些困難中的絕大多數都會迎刃而解,這也是當時很多遇到類似困難的華人們無奈做出的選擇。
整個50年代,馮洪志都過得非常艱難。他已經跟一位愛國華僑的女兒結婚了,需要養家糊口,于是索性在加州的一個機械廠中找了份差事,作為普通的員工從最底層的車工和繪圖員開始做起。
知道馮洪志的人聽說了他的近況,都十分不了解,他身為一個前途無量的博士生,竟然能甘願做車工。
有人便勸他加入美國國籍,好歹能讓自己和家裡人過得體面一點,但一聽到這樣的話,馮洪志就會非常生氣:“我可是馮玉祥的兒子!怎麼可能放棄中國國籍!”
馮洪志就在各種限制和歧視中夾縫求生,硬是憑着出色的學識和精湛的技術,一步一步從底層做起,折服了身邊的美國人,不僅赢得了他們的尊重,還成為了美國高科技領域的專家,是他們想要發展該領域技術時不能忽略的存在。
地位、名譽還有财富,如今的馮洪志都重新擁有了,但是他依然不肯加入美國國籍。因為時至今日,他還在等待回國的機會。而随着中美關系的日漸變化,這個機會也終于到來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8">奔向祖國懷抱</h1>
在1973年的春天,已經55歲的馮洪志突然收到了一個通知,說是中方聯絡處的黃鎮主任想要邀請他做客。
黃鎮
到了約定的日子,馮洪志特意穿了一身中山裝前去赴宴。黃鎮主任親自出門迎接,握住馮洪志的手久久沒有松開,還說着:“我們到處打聽您的消息,終于找到您了!”
馮洪志更激動,沒等大家都入座便把自己這些年的經曆講了出來。黃鎮聽完,越發感慨了:“馮先生,您是我在這裡遇到的第一個沒有改變國籍的中國人!跟您父親一樣,都是硬骨頭!”
黃鎮告訴馮洪志,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盡管提。但是馮洪志什麼都不缺,唯獨有一件事需要中國幫忙:“請給我一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護照!”
他在美國堅持這麼多年,為的就是合法的中國人的身份,他希望自己能夠堂堂正正的回國。
馮洪志的願望很快就實作了。他先是與幾十年沒有聯絡的兄弟姐妹取得了聯絡,又在同年秋天跟随旅遊團順利回國,與親人團聚。馮洪志的眼淚從踏上國土的那一瞬間開始,就沒有停過。
他的兄弟姐妹們如今都在政界和軍界擔任着進階職務,為祖國的繁榮建設貢獻着自己的力量,這讓馮洪志感到十分驕傲。
之後,在1982年9月,紀念馮玉祥誕辰100周年那天,馮洪志一家被請到人民大會堂,見到了鄧小平。
其實鄧公跟馮玉祥一家也算是老相識了。
他年輕時在蘇聯留學,與馮洪志的大姐馮弗能是老同學,後來回國後,馮玉祥還邀請年輕的鄧公來部隊工作,兩人交往甚密。後來遇上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馮玉祥拿出身上的全部400塊大洋做路費,迅速送鄧小平等共産黨人轉移。
這些往事是馮洪志所不知曉的,他聽完後有些激動,想着過去父親那偉岸的身影,将自己深藏已久的心願說給了鄧公:“我想回國來定居,有生之年為國家盡點心力。”
然而鄧公聽後卻搖搖頭,告訴馮洪志:“我倒覺得你不用着急。”
在鄧公看來,馮洪志對國外的事很熟悉,能發揮在國内起不到的作用,而且在國外也一樣可以為實作國家統一和“四化”建設出力。
馮洪志立刻就明白了鄧公的意思,沒有失望反而有些驚喜,因為他意識到正如鄧公所說,自己能做的事還有很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9">投身祖國建設</h1>
回到美國後,馮洪志當即開始着手操辦鄧公交給他的任務。
他先是與宋希濂等人發起了一個“和平統一促進會”,聯絡在美國的原國軍軍官,大家一起為實作祖國統一而努力。之後,馮洪志又給身在台灣的蔣經國寫了一封推心置腹的信。
他在回國的時候特意去蔣經國的故鄉,給蔣家在奉化的故居拍照,又在蔣經國的生母毛氏墓前捧了三抔黃土,将寫好的信和洗出來的照片與黃土一起放在錦盒中,托人送去給蔣經國。
蔣經國
過去從來不肯聽人說起開放兩岸探親事宜的蔣經國,在讀完了馮洪志的信後忍不住熱淚盈眶。他在1987年8月收到信,等到9月25日台灣便宣布了将開放大陸探親的消息。兩岸關系終于實作了“破冰”。
完成了這些,馮洪志也沒閑着,他常常在中美兩國之間來往,常常将美國方面的先進技術帶回國内,促進了兩國在科技領域的交流和發展。
此時已經是泰山工業公司總裁的馮洪志,按理說已經能夠過上奢侈舒适的生活了,但他不管到了何時,依然堅持着父親曾經的儉樸作風,甚至住在美國期間連一座像樣的别墅和私宅都沒有,長年居住在一所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中,任誰猜不到他竟會是公司總裁。
馮洪志老先生是一位純粹的愛國者,他與他父親的拳拳赤子之心和愛國之志令人欽佩。
中華民族之是以能幾千年來綿延不絕繁衍,靠的就是這種熱忱的情懷傳承。他們是愛國人士的典範,值得每一位中國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