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髦為何不在上朝時殺司馬昭,卻大張旗鼓地讨伐,事後才知真高明

曹魏皇帝曹髦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以傀儡身份公然率軍讨伐權臣的皇帝。

《資治通鑒 魏紀九》: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五月,己醜,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讨之。

曹髦眼見自己的權力威勢日漸被削弱,無法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于是召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對他們說了一句千古名言:

司馬昭的野心,連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被廢黜的恥辱,今天我将親自與你們一起出去讨伐他。

曹髦就率領宮中衛士、奴仆出宮殺向司馬昭,然後就沒有然後了,中護軍賈充手下的成濟長戈刺殺了曹髦,曹髦也是以成為第一個在光天化日、衆目睽睽之下被殺的皇帝。

曹髦的這次公然讨伐行為,從曆史來看,根本沒有任何成功的機會,無異于一次自殺性的攻擊,曹髦這麼聰明的一個人,為什麼要用這種作死的方法?

曹髦為何不在上朝時殺司馬昭,卻大張旗鼓地讨伐,事後才知真高明

曹髦對王沈、王經、王業說要讨伐司馬昭

鐘會曾經評價曹髦:

才同陳思,武類太祖。

曹髦的才能跟曹植一樣出衆,軍事能力又跟曹操一樣出色。

鐘會這話是在司馬昭詢問曹髦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時,所做的回答,司馬昭随後說道:果真如此,那就是江山社稷的福份。

按照鐘會的評價,曹髦就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曹髦:

高貴公才慧夙成,好問尚辭,蓋亦文帝之風流也。

高貴鄉公(曹髦)天資聰穎,學業早成,喜歡探讨經文大義,有從前魏文帝的風采。

評價歸評價,你要知道曹髦做了什麼事,就會知道他是怎麼樣的人了。

曹髦是被司馬師和郭太後擁立為帝,這一年曹髦隻有14歲,14歲的少年天子曹髦懂得謙讓的禮節,到達京城後仍然不敢以皇帝身份就位,而是以臣子身份自居,并以臣子之禮對待太後及百官,這是懂得謙卑。

曹髦為何不在上朝時殺司馬昭,卻大張旗鼓地讨伐,事後才知真高明

曹髦是個很有才能的人

司馬師暴斃這一年,曹髦繼位才幾個月時間,他就策劃了一場奪權行動,當時司馬師準備把大将軍之位傳給司馬昭,曹髦下诏讓司馬昭留守許昌,讓尚書傅嘏率領軍隊回京城,這明顯就是削奪司馬昭的兵權。

司馬昭老奸巨滑,識破了曹髦的計劃,鐘會與傅嘏商議上書給朝廷,讓司馬昭率領軍隊回京,14歲的曹髦由于在朝廷之中沒有黨羽和支援勢力,這次的政變以失敗告終。

計劃雖然失敗了,但曹髦無疑顯示了自己的能力,他隻是缺少經驗與支援力量,畢竟隻有14歲,太年輕了,能做到這樣就相當不容易了。

曹髦15歲時,與大臣讨論姒少康與劉邦的才能誰強誰弱,大臣們都認為劉邦能力更強,隻有曹髦認為姒少康能力強,理由是:

夏朝已經衰敗,姒相被殺,姒少康聚集夏朝的遺老遺少,恢複了夏禹的功績,有再造夏朝的功勞。而劉邦違反聖人的法度,多次使兒子、父親處于危險之中,他去世之後,國家幾乎滅亡,如果劉邦與少康互換時代,也許不能複興夏禹的功績,是以少康強于劉邦。

這件事其實很敏感,問題的關鍵不是劉邦與少康誰的能力強,而劉邦與少康的身份不同,少康是夏朝的中興之主,劉邦是漢朝的開創之君,夏朝自第三代君主姒太康開始,朝政被權臣奪走,夏朝幾乎滅亡,是姒少康誅殺了權臣,恢複了夏朝。

曹髦為何不在上朝時殺司馬昭,卻大張旗鼓地讨伐,事後才知真高明

曹髦推崇少康,想中興曹魏

曹髦推崇少康的真正目的是:想自己成為少康,然後像少康一樣中興曹魏政權。

這說曹髦心中一直有大志,哪怕他年齡小,他一直記得要中興曹魏,并且一直在尋找機會。

那麼曹髦為什麼不在朝堂之上誅殺權臣司馬昭呢?

很簡單,一是沒機會,二是即使有機會,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權臣對自身安全都是相當重視的,從董卓開始,東漢末年就已經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了,董卓為自己在眉縣建造了一座塢堡,平常不上朝的時候,董卓就住在塢堡之中,塢堡城牆很高,儲存了很多糧食,還有重兵把守。

董卓隻是沒有想到呂布的背叛,否則憑朝廷那些人,很難殺死董卓的。

曹操控制漢獻帝時,也是類似的方法,異地控制皇帝,漢獻帝在許昌,曹操平時要麼在外征戰,回京後要麼住在家鄉谯縣,要麼住在邺城。

即使是面見天子,也是帶着軍隊來的,劉協敢殺曹操嗎?當然不敢,即使有條件殺,但也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曹操的軍隊會反殺過來。

司馬昭跟當年的曹操是一樣的,曹魏政權的全部兵權都在司馬昭掌控之中,從司馬懿開始,司馬氏就控制了曹魏的兵權,經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的培養,他們提拔了大量的親信,曹髦身邊的衛士、奴仆一大半都是司馬昭的人。

曹髦在朝堂之上根本沒機會殺司馬昭,即使有,曹髦也不敢冒險,他還要保證自己的安全,如果自己也死了,那麼即使殺了司馬昭又有何用?

曹髦為何不在上朝時殺司馬昭,卻大張旗鼓地讨伐,事後才知真高明

朝堂之上,曹髦沒有機會殺司馬昭

既然曹髦沒機會殺司馬昭,為什麼又大張旗鼓地讨伐司馬昭?這種做法不是跟自殺一樣嗎?

其實曹髦并不傻,他知道自己無論想什麼辦法殺不了司馬昭,既然殺不了司馬昭,曹髦就想了一個與衆不同的辦法:玉石俱焚。

曹髦想用自己的生命來抹黑司馬昭,延緩司馬代魏的程序,他不惜以自己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殺為代價,也要阻止司馬代魏,激起全天下人懷念曹魏而反對司馬氏。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曹髦讨伐司馬昭的整個過程就是他故意要這麼做的。

《晉書·文帝紀》:五月,天子以并州之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八郡,地方七百裡,封帝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晉國置官司焉。九讓,乃止。

曹髦當時被迫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并建立晉公國,跟曹操當時建立魏公國一樣,建立公國是篡位非常重要的一步,意味着獨立的晉公國将要出現。

司馬昭當然是做樣子,假意推辭了,如果曹髦什麼也不做,接下來按照程式,司馬昭一定會稱晉公,建立晉公國,之後就是稱晉王,建立晉王國,跟曹操的流程一模一樣。

曹髦已經到了不得不發的地步,沒有時間留給曹髦了,曹髦必須要延緩晉代魏的程序。

讨伐前,曹髦把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召來,告訴他們要讨伐司馬昭,這三人之中除王經之外,另兩人就是司馬昭的人,曹髦告訴三人後,并不限制三人的自由,任由他們通風報信,曹髦這是在打明牌,就是故意告訴司馬昭,此為其一。

曹髦為何不在上朝時殺司馬昭,卻大張旗鼓地讨伐,事後才知真高明

曹髦讨伐司馬昭,是大張旗鼓的,生怕别人不知道

其二,曹髦讨伐司馬昭前,還向郭太後禀告,這種事不是越少人知道越好嗎,郭太後與司馬師、司馬昭一直合作得很好,曹髦就不擔心郭太後偷偷告訴司馬昭嗎?當然不擔心了,他是故意的。

其三,曹髦率領衛士、奴仆出宮讨伐司馬昭時,是大張旗鼓的,是與衆人一起呼喊着出宮的,看史書記載:

《資治通鑒 魏紀九》:帝遂拔劍升辇,率殿中宿衛蒼頭官僮鼓噪而出。

注意“鼓噪而出”四個字,這是生怕别人不知道。

《魏氏春秋》:入白太後,遂拔劍升辇,帥殿中宿衛蒼頭官僮擊戰鼓,出雲龍門。

《魏氏春秋》就說得更明白,曹髦出發時還擊打戰鼓了的,這不是讓天下人都知道曹髦要讨伐司馬昭嗎?沒錯,這就是曹髦的主意。

《資治通鑒 魏紀九》:中護軍賈充自外入,逆與帝戰于南阙下,帝自用劍。

其四,曹髦作為皇帝,親自拔出劍拼殺,砍人是皇帝的事嗎?曹髦自己拔劍去砍人,就有可能被人給砍了,這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險之中,沒錯,曹髦就是故意的,他一心求死。

曹髦希望死在光天化日之下,越多人知道自己被殺,對曹髦越有利,這事鬧得越大,對司馬昭越不利,司馬昭當時畢竟是臣子,曹髦才是君,以臣殺君,是大逆不道,這顯然會引發天下人讨伐司馬昭。

《晉書·帝紀·第二章》:帝召百僚謀其故,仆射陳泰不至。帝遣其舅荀顗輿緻之,延于曲室,謂曰:“玄伯,天下其如我何?”泰曰:“惟腰斬賈充,微以謝天下。”帝曰:“卿更思其次。”泰曰:“但見其上。不見其次。”于是歸罪成濟而斬之。

此事發生後,司馬昭召諸臣議事,仆射陳泰沒有來,司馬昭派陳泰的舅舅荀顗去叫他,迫于壓力,陳泰來了,司馬昭在密室中對陳泰說:今天的事天下人如何看我?

曹髦為何不在上朝時殺司馬昭,卻大張旗鼓地讨伐,事後才知真高明

陳泰對司馬昭表示不滿

陳泰說:隻有腰斬賈充,才能以此謝天下。司馬昭說:還有沒有退一步的辦法?陳泰表示沒有,司馬昭不說話,但沒有殺賈充,誅殺了成濟三族。

成濟就是個替死鬼,天下人都知道主謀是司馬昭,陳泰是陳群的兒子,陳群是為曹丕設計九品中正制的颍川士族,荀彧死後,陳群為颍川士族領袖,他的兒子陳泰都因為這事自殺了,這就是司馬昭弑君事件的副作用。

這事發生後,司馬昭篡位的流程中斷了,整整三年時間,司馬昭依然沒有稱魏公,篡位流程沒有任何進展,盡管他又選擇了曹奂當皇帝,但由于弑君事件的影響,司馬昭無法改變目前局勢,這正是曹髦所希望的。

萬般無奈之下,司馬昭在曹髦被殺的三年後,也就是公元263年,發動伐蜀之戰,司馬昭提出設想時,幾乎沒人同意,鄧艾都反對,隻有鐘會迎合司馬昭。

伐蜀之戰就是為司馬昭為了轉移弑君注意力,轉移國内沖突的手段,結果很意外,鐘會與鄧艾居然滅亡了蜀漢,這是司馬昭也沒有想到的。

263年十月,司馬昭就迫不及待的被加封為晉公,264年三月,司馬昭就被加封為晉王。

看到了嗎?曹髦被殺的三年中,司馬昭沒有任何舉動,也沒有任何篡位的流程,直到魏滅蜀之戰爆發并取得勝利,司馬昭為自己撈到了政治資本,他連掩飾都不想掩飾了,在幾個月時間内,就封到了晉王。

曹髦為何不在上朝時殺司馬昭,卻大張旗鼓地讨伐,事後才知真高明

曹髦當街被殺

唯有加封為晉王,下一步就能稱帝,就被逼魏帝曹奂禅讓帝位,然後還要三次推辭,所有的流程都不能少,必須一個流程一個流程地操作。

曹髦的死延緩了司馬昭篡位三年的時間,可惜了,曹髦的運氣不夠好,而司馬昭的運氣太好了,一次伐蜀就直接滅亡了蜀漢,這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事。

那麼曹髦死得可惜嗎?

并不可惜,至少延緩了三年時間,曹髦不想像漢獻帝一樣老老實實地把帝位讓出去,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轟轟烈烈地死,曹髦選擇了死在大庭廣衆之下。

曹髦不能自殺嗎?

能自殺,但是沒有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殺的好處多。而且自殺這種事知道的人不多,容易被司馬昭篡改曆史,不像光天化日之下被殺,知道的人太多,曆史也不好改,事後才知道真高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