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和下西洋

作者:王輝中講曆史
鄭和下西洋

鄭和

鄭和本姓馬,明成祖朱棣時的宦官,今雲南昆明人。西洋是現在文萊和馬來西亞以西,東南亞各國和印度洋沿岸地區。

鄭和下西洋

明朝朱元璋時期,就開始積極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系,對周邊國家采取“不侵占”的态度。試圖建構一個以中國為主導,有等級秩序和諧的世界關系體系。靖難之役後,朱棣繼承了這一傳統。明成祖朱棣在鄭和之前就派人出海聯系藩國,而鄭和下西洋是最成功的對外聯系。鄭和從公元1405年---公元1433年,共七次下西洋。鄭和從江蘇劉家港出發,帶領兩萬多人的船隊,經過東海、南海,穿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沿岸,最遠處到達紅海海岸的麥加和非洲東海岸。鄭和的船隊所到之處,和當地人民友好相處,與沿途各國和平往來,互通有無,深受當地人民歡迎和尊重。鄭和船隊有當時世界最大的海船,大的海船長44丈多,寬18丈多,船隊也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海技術和最先進的航海裝置。鄭和船隊比歐洲的遠洋航行還要早半個世紀,但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宣揚威德于四海,不是像歐洲殖民主義者為經濟目的。鄭和下西洋是不計經濟效益的,此行為是建立在明朝國家實力支撐基礎上的,随着國家衰落,航海事業無以為繼。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和西洋各國的友誼和聯系,使後來有更多的華人到東南亞謀生,促進了東南亞社會經濟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