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可愛有趣的動物千千萬,但它們的屎卻總相似,要麼是一坨,要麼是一條(根)。而在這其中,有一種動物的屎很不一樣,是“純天然”的四方塊兒。
先帶你欣賞一下屎吧。

手裡的巧克力突然不香了......
圖檔來自:reddit
拉方塊屎的這種動物生活在澳洲,之前人氣也算還行,但跟考拉比起來可能還是差了點。不過,去年熊熊燃燒的澳洲山火,徹底捧紅了這位“動物英雄”。
說到這裡,估計很多人都已經猜到了,今天文章的主角,就是袋熊。
袋熊
圖檔來自:pinterest
袋熊在哪裡生活?
孤懸南半球的澳洲,是一片至今仍為有袋類動物支配的土地。
人們在歐亞大陸上發現了兇猛的掠食動物,亦能于澳洲找到與之相似的袋狼;滑翔林間的鼯鼠,在澳洲擁有着“替身”袋鼯,我們耳熟能詳的獾、鼬、鼠、貂等動物,很多都有來自澳洲的有袋類“替身”。
有袋類适應輻射示意
圖檔來自:Biology Discussion
袋熊,作為來自歐亞大陸、美洲的熊的“替身”,它們同樣體型壯碩,憨态可掬,居住在洞穴裡。
可與時而抱着“蜜罐”,時而兇猛喋血的熊不同的是,它們是徹頭徹尾的植食動物。
袋熊也是有袋類動物,不過它的育兒袋很不一樣,是朝後開的。圖檔來自:flickr
從分類學上解釋,袋熊是雙門齒目袋熊科Vombatidae 現存三個物種的總稱。
三種袋熊分隸兩個屬,即毛吻袋熊屬Lasiorhinus和袋熊屬Vombatus,其中毛吻袋熊屬有北毛吻袋熊L. krefftii和南毛吻袋熊L. latifrons兩種,而袋熊屬僅有袋熊V. ursinus一個種。
三種袋熊的分布區域
圖檔來自:Queensland Government
袋熊屬的名稱是Vombatus,這源于澳洲土著人對袋熊的稱呼“wombach”,袋熊的英文名“wombat”,也是源自于此。
👇
北毛吻袋熊(L. krefftii)
圖檔來自:Australian Geographic
南毛吻袋熊(L. latifrons)
袋熊(V. ursinus)
圖檔來自:wikipedia
今天的主角袋熊(普通袋熊)Vombatus ursinus,廣泛卻不連續地分布于澳洲東部、南部沿海地區和塔斯馬尼亞島。
在分布區内,袋熊并不罕見,植食性的它們不會遠離洞穴覓食,亦不會輕易放棄洞穴。是以,許多野生動物愛好者憑借精确定位袋熊的洞穴所在地,就能夠蹲點拍到它。
野生的袋熊其實對人類沒有過多的恐懼,是以好多動物愛好者可以足夠靠近它們,甚至直接用手機就能拍到清晰的照片。
不過野生動物大家還是不觸摸為妙,看看就行了
我沒邀請你,但你可以來
之前看過新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袋熊的家相當厲害——因為它們擁有極強的挖掘能力,能夠挖掘結構複雜、功能齊備的洞穴系統。
新聞裡說,大火中,袋熊主動邀請其他動物到自己挖出的通道中避難。圖檔來自:twitter
袋熊是典型的穴居動物。
事實上,它們并不會主動邀請别的動物來自己家,也不會組織别的動物到自己挖的道地和洞穴裡避難。隻是,如果某些家域重合的同類想要進洞休憩,它們會允許,而且也不會排斥其它“外來戶”入住。
袋熊挖掘的洞穴,可以根據大小大概分為三類。
其中最小的洞穴一般會挖在不适合它生存的生境;中等洞穴有2-5米長,常常作為臨時住所使用;而日常主要使用的洞穴,最長能達到20米,供袋熊們白天休憩。
洞穴裡的袋熊
袋熊以草本植物為食,除了澳洲的本土植物,它們也不排斥少數引進的植物。
它們的活動範圍不大,覓食行為也多開展于洞穴附近。
給大家表演一個袋熊嚼草吧
袋熊的視力薄弱,又時常在夜間活動,是以常常受到“路殺”的威脅,為了防止夜間行車導緻袋熊被撞死亡,澳洲政府廣泛地在袋熊的栖息地附近架設告示,提醒車主附近有野生袋熊小可愛出沒。
即便如此,路殺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這個全世界範圍内嚴重危害野生動物生存的事故,目前來看并沒有什麼有效的遏制方法。
“袋熊出沒,請減速!”
方塊屎從何而來?
說了這麼半天知識點了,下面我們聊回本文的重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到的“方塊屎”。
以下内容稍微有點重口味,對動物排洩物感到不适的朋友,請掐着大腿努努力看完再走。
袋熊這麼可愛,怎麼可以不看完文章!
在自然界,方形的事物是非常少的,我估計大家掰着手指頭都數不出來幾個。而袋熊小可愛的屎,就屬于天然方塊之一。
雖然這個有趣的事實科學界早已認知,但袋熊能拉出方形便便的原因,人們是直到近幾年才弄明白的。
由于袋熊有着利用尿液和糞便标記領地的習性,早先有科學家推測方形糞便存在的意義,可能是為了防止用以标記領地的糞便四處滾動。這一想法後來被推翻了——袋熊根本就不需要使糞便固定在洞口宣示主權。
另一個思考的角度依據更加充分。
野生袋熊的糞便是棱角分明的正方體,而動物園中飼養的袋熊拉的便便卻不是特别标緻的方形。
生活在動物園的袋熊的便便
對比動物園的袋熊和野外的袋熊,人們發現它們最大的差別就在于食物和飲水中水分的攝入。野生袋熊栖息于澳洲東部和南部幹燥少雨的草原、林地,在惡劣環境的作用下,它們很難從日常飲食種攝取大量水分,其生理學特性亦在自然條件的驅動下産生了相應的反應,糞便塑形便是其中之一。
而人工條件下生活的袋熊,不愁吃喝,每天都有幹淨的水源供應、新鮮的青草享用,是以糞便便不再是正方體。
可愛,想rua!
2018年,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Patricia Yang的團隊開展了探究袋熊方形糞便成因的研究。
通過從澳洲遭遇路殺的兩隻袋熊體内提取的腸道與豬的腸道對比,發現袋熊的腸道形狀較豬更不規則,并且有兩道溝槽(ravine-like grooves),Yang推斷,這些特征和水分攝入共同決定了袋熊糞便的奇葩形狀。
當然,她也表示這項研究未來還有需要探究的地方,比如袋熊腸道為何隻有兩道、而非四道溝槽參與糞便的塑形。
撰文 | 喬梓宸 蔣珂
部分圖檔來自 | 123rf.com.cn
微信編輯 | 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