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說中的“神獸”——白狍

聯考結束了,一批“神獸”已經出籠;而随着暑假越來越近,一大批“神獸”正躍躍欲試、等待出籠。不知道各位家長們有沒有做好準備呢?

現在說到家裡的“神獸”們,家長們是又愛又頭疼。但是在古代,“神獸”可是妥妥的祥瑞象征。今天我們就來了解其中的白狍吧!

在我國台灣省的台北故宮博物院裡,收藏着這麼一幅畫:一棵松柏下,一隻白色的狍子正在悠閑散歩,看起來漂亮極了。這幅畫就是清代畫家郎世甯所創作的《瑞麅圖》,圖中的白色動物是極為罕見的白色狍子。

狍子學名叫西伯利亞狍,屬鹿科,在亞洲東部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食草動物,通常身上的皮毛呈黃棕色,但《瑞麅圖》裡的狍子因為發生了罕見的白化現象,是以變得通體雪白。《瑞麅圖》是乾隆皇帝獻給太後的壽禮,關于這幅畫,還有一個故事呢。

傳說中的“神獸”——白狍

在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15年秋天,乾隆皇帝去塞外打獵,蒙古族獻上了一隻白色的狍子。根據文獻描述,這隻狍子的皮毛像雪一樣白,眼睛像丹砂一樣紅。後來的人們根據它的種種特征推斷,這應該是典型的白化症的特征,是一種由于缺少酪氨酸酶而導緻的黑色素缺失,是以這狍子才通體雪白。

但當時的古人并不了解這些,把白狍視為是一種祥瑞的象征。晉代葛洪的《抱撲子》一書中就寫道:“鹿壽千歲,滿五百歲則色白”,大概意思是鹿的壽命可以達到千歲,并且滿五百歲後毛發會變成白色。是以,白色的狍子這種鹿類動物在古人眼裡,可以說是長壽和靈瑞的象征。

傳說中的“神獸”——白狍

乾隆皇帝獲得白狍的那年,正好是皇太後的六十大壽,當年國家也風調雨順,于是,乾隆給這隻白狍取名“瑞麅”,并賦詩一首,又讓宮廷畫師郎世甯繪制《瑞麅圖》,獻給太後作為壽禮。這幅《瑞麅圖》傳世至今,被台北故宮博物院所收藏。

其實,因為白化動物沒有天然的保護色,在野外生活時非常容易被捕食者發現,是以它們通常生存困難,數量稀少。曆史上發現白狍的記錄非常罕見,近幾年,曾有人在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裡發現了一隻珍貴的野生白狍。據國家林草局的專家介紹,這是我國近40年以來在野外首次發現白色的狍子。

傳說中的“神獸”——白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