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说中的“神兽”——白狍

高考结束了,一批“神兽”已经出笼;而随着暑假越来越近,一大批“神兽”正跃跃欲试、等待出笼。不知道各位家长们有没有做好准备呢?

现在说到家里的“神兽”们,家长们是又爱又头疼。但是在古代,“神兽”可是妥妥的祥瑞象征。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其中的白狍吧!

在我国台湾省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里,收藏着这么一幅画:一棵松柏下,一只白色的狍子正在悠闲散歩,看起来漂亮极了。这幅画就是清代画家郎世宁所创作的《瑞麅图》,图中的白色动物是极为罕见的白色狍子。

狍子学名叫西伯利亚狍,属鹿科,在亚洲东部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食草动物,通常身上的皮毛呈黄棕色,但《瑞麅图》里的狍子因为发生了罕见的白化现象,所以变得通体雪白。《瑞麅图》是乾隆皇帝献给太后的寿礼,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故事呢。

传说中的“神兽”——白狍

在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15年秋天,乾隆皇帝去塞外打猎,蒙古族献上了一只白色的狍子。根据文献描述,这只狍子的皮毛像雪一样白,眼睛像丹砂一样红。后来的人们根据它的种种特征推断,这应该是典型的白化症的特征,是一种由于缺少酪氨酸酶而导致的黑色素缺失,所以这狍子才通体雪白。

但当时的古人并不了解这些,把白狍视为是一种祥瑞的象征。晋代葛洪的《抱扑子》一书中就写道:“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色白”,大概意思是鹿的寿命可以达到千岁,并且满五百岁后毛发会变成白色。所以,白色的狍子这种鹿类动物在古人眼里,可以说是长寿和灵瑞的象征。

传说中的“神兽”——白狍

乾隆皇帝获得白狍的那年,正好是皇太后的六十大寿,当年国家也风调雨顺,于是,乾隆给这只白狍取名“瑞麅”,并赋诗一首,又让宫廷画师郎世宁绘制《瑞麅图》,献给太后作为寿礼。这幅《瑞麅图》传世至今,被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

其实,因为白化动物没有天然的保护色,在野外生活时非常容易被捕食者发现,所以它们通常生存困难,数量稀少。历史上发现白狍的记录非常罕见,近几年,曾有人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里发现了一只珍贵的野生白狍。据国家林草局的专家介绍,这是我国近40年以来在野外首次发现白色的狍子。

传说中的“神兽”——白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