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水汽’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海洋蒸發,成為水汽;飄至陸地,降而為雨;雨水彙聚,遂成河流;百川入海,複蒸發也。于此循環運轉之中,水并未減損一滴,而萬物俱得其利而生長存活。故先明氣候變化之理,後知生态恢複之道。
氣候變化之理,乃水汽之循環。海洋蒸發,水汽升騰,行至内陸,降而為雨。然随大氣溫度之升高,海洋之蒸發當愈為強烈,緣何内陸卻越來越幹旱?曰:乃因陷入惡性循環矣。
何謂惡性循環?蓋用水量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愈發幹旱,地表幹旱則溫度升高,溫度升高則蒸騰愈發強烈,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則地表水蒸騰殆盡之後,必蒸騰空氣;空氣蒸騰而上,形成迅猛上升之幹熱氣流,此幹熱氣流升高後向外運動,與從海洋而來的溫濕氣流迎頭相遇,形成‘阻截面’,将海洋水汽攔于外部,進而使降雨愈發減少,此地愈發幹旱;愈發幹旱則地下水位愈降,地表蒸騰愈發強烈,幹熱氣流上升愈發迅猛,阻截水汽愈發徹底,則降水愈發減少。。。陷入無止境之惡性循環也。
何謂良性循環?蓋地表水衆多,植被豐富,地表濕潤則溫度适宜,溫度适宜則蒸騰緩慢,降雨量大于蒸發量,地表水緩慢蒸發,形成柔和上升之溫濕氣流,此溫濕氣流升高之後,與從海洋而來的溫濕氣流相遇,形成‘迎賓面’,将水汽引入,兩股溫濕水汽合二為一,水汽含量驟然增加,形成降雨;降雨愈發增多,此地愈發濕潤,愈發濕潤則蒸騰上升氣流愈發柔和,海洋水汽愈發深入,降水量愈發增加。。。形成周流不息之良性循環。
蓋知一地若已陷于幹旱,則補救之法非為節水,進一步減少水汽蒸發;而在于引水入此地,使之地表濕潤,增加水汽蒸發,降低地表溫度,使上升氣流從幹熱迅猛轉為溫濕柔和,進而不再‘阻’水汽進入,反而‘引’水汽進入,增大水汽濃度,使降雨增加;降雨增加則地表愈發濕潤,愈發濕潤則上升氣流愈發柔和,愈能引水汽深入。進而以‘調’來之水而‘引’海洋水汽,使此地之生态逐漸恢複。甚或可依此法而‘疏通’一條水汽‘通道’,引海洋水汽持續西進,春風直度玉門關。
故知所謂滴灌節水之法,非為正确之法,隻會使生态愈發糟糕。亦知砍大樹而栽小樹,謂之節水,亦乃南轅北轍。農業灌溉,當大水漫灌,使麥田、地頭雜草、路邊溝渠,盡皆得水之滋潤,進而使生态逐漸改善,方為正确之法。亦知溝渠硬化、攔溝築壩之法,非為善法。依吾于鄉野生活之所見所聞,溝渠硬化、攔溝築壩之後,水不但未嘗增加,反而愈發減少、愈發幹旱矣。
故知蓄水之法,宜用大湖。即于河之幹流引一支流,入于湖泊,并挖深疏浚之,使成為調蓄湖。汛期吸蓄洪水,枯水期反補河流,并能有效補給地下水,改善生态環境,此為上善之法,而非在幹流上直接修築水壩。蓋水之奔流,乃一活水,生氣昂然;而築壩攔水,斷水之脈,使成一死水。故築壩攔水之法,非為善法,若不得不為之,宜從大從少,僅建少數大型樞紐水壩可矣,不宜多建,斷水如節。
若觀乎人體血脈運作之精妙,則五藏六腑除心藏外盡皆從動脈上引一支脈爾,未見藏器串聯而生長于動脈之上,而動脈暢通無阻,奔流不息。故知蓄水之法亦當從此理,不宜斷水如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