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邦交之道,無非“義”與“利“二字爾。

農耕民族尚“義”;而漁獵民族好“利”。

農耕民族常“守義”而“失利”;漁獵民族常“見利”而“忘義”。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據實言之,則邦交之道,以“義”“利”兼顧為上。

農耕民族在“守義”的前提下,也應多權衡“利”。

漁獵民族在“見利”的前提下,也應多講求“義”。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與農耕民族相交,“義”“利”兼顧當為上上;得“義”而失“利”為中,曰:可也;得“利”而失“義”為下;既失“義”又失“利”為下下。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與漁獵民族相交,“義”“利”兼顧當為上上;得“利”而失“義”為中,曰:可也;得“義”而失“利”為下;既失“義”又失“利”為下下。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是以,邦交之時,應先考量邦交對象國之曆史、文化、與文明基因,文明基因決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決定國家性格,國家性格決定國家思維。與人交往,尚需先了解其思維方式,以确定交流方式,況國家乎。見人當說人話,見鬼當行“鬼”道。對待農耕文明為主體,或已受教化,曆史觀、世界觀、價值觀正派長遠的國家,當“義”“利”不可兼顧時,以“義”為主,可适當讓“利”,因為這些國家“知恩圖報”。而對待漁獵文明為主體,或未受教化,曆史觀、世界觀、價值觀短淺畸形的國家,當“義”“利”不可兼顧時,當以“利”為重,寸步不讓,因為這些國家“忘恩負義”。對他們再好也沒有用,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撒出去的錢像扔進無底洞一樣,杳無回音,連個響兒都聽不到。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邦交之行,無非“文”與“武”而已。

“文”“武”但有偏廢,終究不可長遠。

重文輕武則威不立,威不立則恩盡散,掏心掏肺亦枉然;重武輕文則恩不布,恩不布則天下之心不歸,橫霸四海亦徒勞。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所謂炎黃聯盟,華夏共和,土德與火德并重。土德尚黃,火德尚紅。華族具土德之瑞,重文教,喜安定;夏族具火德之瑞,尚武力,好征戰。華夏共和,文教與武功并重,安定與征伐同舉;寬嚴相濟,恩威并施,方能天下鹹服,四海歸心。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

古之聖人,如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尚不能僅憑教化而平定四方,尚需刀槍斧钺之利、鐵血橫流之争,況今禮崩樂壞之世乎?一言而王天下?一策而服四海?信者斯言乎?

淺談文明〈10〉---農耕文明與漁獵文明的邦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