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邦交之道,无非“义”与“利“二字尔。

农耕民族尚“义”;而渔猎民族好“利”。

农耕民族常“守义”而“失利”;渔猎民族常“见利”而“忘义”。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据实言之,则邦交之道,以“义”“利”兼顾为上。

农耕民族在“守义”的前提下,也应多权衡“利”。

渔猎民族在“见利”的前提下,也应多讲求“义”。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与农耕民族相交,“义”“利”兼顾当为上上;得“义”而失“利”为中,曰:可也;得“利”而失“义”为下;既失“义”又失“利”为下下。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与渔猎民族相交,“义”“利”兼顾当为上上;得“利”而失“义”为中,曰:可也;得“义”而失“利”为下;既失“义”又失“利”为下下。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所以,邦交之时,应先考量邦交对象国之历史、文化、与文明基因,文明基因决定民族性格,民族性格决定国家性格,国家性格决定国家思维。与人交往,尚需先了解其思维方式,以确定交流方式,况国家乎。见人当说人话,见鬼当行“鬼”道。对待农耕文明为主体,或已受教化,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正派长远的国家,当“义”“利”不可兼顾时,以“义”为主,可适当让“利”,因为这些国家“知恩图报”。而对待渔猎文明为主体,或未受教化,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短浅畸形的国家,当“义”“利”不可兼顾时,当以“利”为重,寸步不让,因为这些国家“忘恩负义”。对他们再好也没有用,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撒出去的钱像扔进无底洞一样,杳无回音,连个响儿都听不到。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邦交之行,无非“文”与“武”而已。

“文”“武”但有偏废,终究不可长远。

重文轻武则威不立,威不立则恩尽散,掏心掏肺亦枉然;重武轻文则恩不布,恩不布则天下之心不归,横霸四海亦徒劳。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所谓炎黄联盟,华夏共和,土德与火德并重。土德尚黄,火德尚红。华族具土德之瑞,重文教,喜安定;夏族具火德之瑞,尚武力,好征战。华夏共和,文教与武功并重,安定与征伐同举;宽严相济,恩威并施,方能天下咸服,四海归心。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

古之圣人,如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尚不能仅凭教化而平定四方,尚需刀枪斧钺之利、铁血横流之争,况今礼崩乐坏之世乎?一言而王天下?一策而服四海?信者斯言乎?

浅谈文明〈10〉---农耕文明与渔猎文明的邦交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