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乃國之本。糧食安全,國家安定之基石。
從全國統籌來說,全國糧食要自給自足。谷賤傷農,谷貴傷民。現在的糧價,毫無疑問太低了。在糧食問題上,應當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即不要去管外面的糧價是多少,不要去看國際市場上有多少糧,隻看我們自己有多少糧,隻依據我們自己的情況來确定糧價的調整,在糧食、糧價問題上,與國際完全‘脫軌’。不去在乎外面的行情,不算經濟賬,糧食問題與‘錢’無關,‘錢’無非是張紙,‘糧食’卻是‘人命’。關乎糧食生産的全要素:種子、農藥、化肥都要自給自足。完全的‘與世隔絕’,完全的‘閉關鎖國’,既不出口糧食,也不進口糧食;不管外面風雲變幻,我們自己夠吃就好。

從省域平衡來講,每個省的糧食都應該盡量自給自足。工業發達的省份,工業用地過多,農業用地不足,從外省調糧,除支付糧款外,還應在省級财政上給予‘土地補貼’。即發達的工業省,從欠發達的農業省調糧,須以其所調糧食的多少,支付相應的‘種糧補貼’。因為現在的經濟形勢下,土地搞工業、搞副業顯然比種糧食更賺錢。因為工業發達的省份,把自己本應種糧的土地拿去建了廠房,是以肩負農業的省份,不得不節省發展工業的土地,來保證糧食生産的重擔,這是不公平的。是以 ,工業省從哪個農業省調了糧,就必須向這個農業省支付‘種糧補貼’,這樣才能稍顯公平一些。
即使支付了‘種糧補貼’,搞工業依然比種糧食更賺錢,這樣就讓那些工業發達、适合發展工業的地方,放開手腳去發展工業;支付‘種糧補貼’給那些地廣人稀、适合發展農業的省份,高高興興的開墾土地,發展農業。各自揚長避短,各得其所,兩全其美。
有些省份,資源富集,這本該是件大喜事。可是經過了多年的發展之後,這些省份的人們發現,這些資源并未給他們帶來想象中的好處,在大量的資源被挖空運走之後,這裡的人非但沒有富起來,反而好像變窮了,資源的好處沒得到,卻要處理剩下的一地雞毛。有些省份,土地平整,就因為這平整的土地,這裡的人一生下來就注定了要做農民的命運,好種出糧食來給人家吃。而那些什麼都沒有的省份,卻吃着遠處運來的糧食,用着遠處運來的資源,最先富起來了。富起來之後還要瞧不起那些種糧食給他們吃、運資源給他們用的人。
這公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