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師應該如何利用想象力,來使學生更加熱愛學習?導讀薦語要點速記知樹堂讀書筆記學生和想象力基礎學習“文化知識”“理論思考”教師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識都是關于人的知識,它是人類的希望、恐懼和熱情的産物。要讓知識生動起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利用最初催生知識的情感。”作者簡介

作者:知樹堂

這是知樹堂的第206篇文章,文章長度5016字,需要閱讀時間7-8分鐘

教師應該如何利用想象力,來使學生更加熱愛學習?導讀薦語要點速記知樹堂讀書筆記學生和想象力基礎學習“文化知識”“理論思考”教師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識都是關于人的知識,它是人類的希望、恐懼和熱情的産物。要讓知識生動起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利用最初催生知識的情感。”作者簡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導讀薦語</h1>

基蘭·伊根對想象力在學習中的重要作用做了引人入勝且有效的綜述。他解釋了教師應該如何利用想象力來使學生更加熱愛學習,更加高效地學習,并取得更高的考試成績。伊根為教師闡明了一些重要的認知工具,并且概述了在教學環境中,教師在與自身想象力進行情感關聯和利用自己的想象力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難。知樹堂将伊根這種新穎且令人信服的教學方法推薦給所有教師,教育行政人員,以及所有想要提高學習效率和接受能力的讀者。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要點速記</h1>

如果教師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那他們便能學得更好,取得更高的考試分數。

學生的想象力和情感共同起作用。

“富有想象力的教學”是很有必要的,但因為它需要教師對所教授的材料充滿熱情,是以教師覺得這種教學方法很難把握,有時候還會偏離主題。

教師必須找到所授科目的“情感重要性”,以求取得與學生情感上的聯系。

充滿想象力的教學法有三個主要的認知工具,它們是:“語言,文化知識和理論思考”。

厭倦是學習的天敵。

講故事、用隐喻、說笑話是很有用的語言工具,能激發學生想象力。

其他可用的文化知識工具包括猜謎,讀詩,律動,做遊戲,做有興趣的事情,甚至還包括閑聊。

教師不能覺得想象力對基礎課程不重要。

教師應該将課程視作“值得講述的故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6">知樹堂讀書筆記</h1>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學生和想象力</h1>

鼓勵學生并讓他們對學習感興趣的最佳方法便是激發他們的想象力。教師可以在每日的課堂上使用多種認知工具來策劃和實施想象力。

目前的教學目标是教授學生識字以及學習數學和科學知識,有些教師可能擔心,如果将重點放在使用想象力上,會偏離這一目标。但實際上,想象力對所有形式的學習都至關重要。不論教授什麼學科,激發學生的想象力都能使他們學得更好。這一過程不僅涉及學生進行想象的能力,還涉及了他們的情感。想象力和情感在内心深處共同起作用。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并長久地記住這些内容,教師必須将知識賦予生命力。想象力完美地補充了“三個重要的多目标認知工具:語言,文化知識和理論思考”。如果教師在備課和教學過程中能夠重視想象力,那麼學生上課就會更積極,在标準化考試中也會取得更高的分數。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基礎學習</h1>

可用于基礎學習的主要認知工具包括:

“故事”——講故事是所有口傳文化的基礎。通過故事給要教授的主題賦予想象和情感意義。請将要講授的課程當作“值得講述的好故事”。在策劃這個故事的時候,請考慮以下四個問題:“這個故事所涉及的情感内容是什麼?” “這個故事怎樣引起學生的好奇心?”“為打動學生,“組織故事内容”的最佳方式是什麼?”教師如何“傳達情感意義進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隐喻”——這一認知工具能夠讓人們根據其他事物來了解某個概念。比如,“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困境(字面翻譯為他拉着自己的拔靴帶站了起來,這句話就使用了隐喻的修辭手法)。”隐喻對“人類所有心理活動”都至關重要。莎士比亞就是一位善于使用隐喻的大師,是以他的作品在數百年後仍能引起共鳴。請多用隐喻。讓學生關注隐喻并分析隐喻性比較,讓他們創造自己的隐喻,或分享各自學過的難忘的隐喻。

“二進制對立”——人類,特别是孩子,為了更好地了解事物,會傾向于将他們分成兩個完全對立的方面。比如“好或壞,高或低,熱或冷”。心理學家布魯諾·貝特漢指出,孩子通過将事情分成完全對立的方面,來保證他們的世界裡一切都井井有條。兒童文學作品就顯示出二進制對立的作用:《奇幻森林曆險記》告訴孩子什麼是“安全”,什麼是“恐懼”;《灰姑娘》告訴孩子“虛榮”和 “謙遜”對立 。明智地使用二進制對立能夠讓孩子牢記課堂上老師所教的概念。

“韻律,節奏及模式”——人腦特别鐘情于自然界的各種模式及節奏,比如浪花濺石,水流潺潺的聲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都将韻律、節奏、模式這三種認知工具作為記憶的輔助手段。從早期口傳文化直至今日,人們都使用“有模式的聲音”來傳達和教授重要的觀念。請和學生一起寫一些傳遞資訊的原創韻律。讓學生來完善這些原創韻律,或者讓他們創造一些自己的韻律。

“笑話和幽默”——“什麼時候門不是門?”“當門半敞開的時候。”(“半敞開的”英文是ajar,同a jar同音異義。)雖然這個笑話口頭說起來的效果更好,但它至少說明,講笑話能夠使語言更為生動。對教師而言,幽默是非常有用的工具,因為教室是一個“口頭交流的環境”。像上面那樣因同音異義而産生的笑話關注語言本身,同時,又有教育價值,能讓學生快樂。那些更加關注語言本身的中國小生能夠提升其“元認知意識”,這種意識能推動其智力發展。

“心理意象”——詞彙能夠創造心理意象,盡管并不完全準确:大腦有着無限的想象力。比如,大腦能夠“想象出一種味道的意象”。如果交流越能喚起回憶,那麼就能在讀者腦中建立越多的意象。要将這一理念用于備課過程中,就要知道意象越與衆不同,越奇異,留在學生記憶中的時間就越長。教授學生概念時,要加上形象生動的意象,這樣能夠使學生更牢固地記住這些概念。

“閑聊”——“閑聊(gossip)”源于godsibb一詞,意為“同上帝有聯系的人”,類似的有教父(或母)(godparent)。人類學家認為閑聊就是語言開始發展的早期舞台。閑聊是一種随意地講述故事的方式,它可能是最古老的口頭使用的認知工具。學生經常在一起閑聊,或者互相八卦。是以,教師要聊聊數學家、科學家、探險家和作家的生活,以此讓學生也參與進來。

“遊戲”——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做遊戲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解放學生思想。孩子們在遊戲中通過扮演角色,遵守精心制定的規則,能夠樂在其中。是以,請好好利用遊戲的教育意義。可以讓孩子們玩兒有創意的、有競争性的、需要自己去探索的遊戲,也可以讓他們玩棋盤遊戲或者猜謎遊戲。在教授任何課程的時候都可以将其改編為一些遊戲,這樣學生們可以承擔角色并扮演,深入參與到學習中。

“猜謎”——破解謎題可以幫助學生學習知識,提高了解能力。謎題能夠讓學生明白,不管他們自認為有多博學,他們依然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這能激勵學生不斷地去發掘新事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文化知識”</h1>

小孩子有時候會不太現實。他們有想象中的朋友,覺得聖誕老人是真實存在的,并且生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裡。當孩子長到七八歲的時候,他們就轉入學習文化知識的人生階段了。學習文化知識的主要認知工具包括:

“真實感”——《傑克和魔豆》這個童話故事對小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因為他們不會質疑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魔豆,也不會懷疑巨人怎麼能夠生活在天上。随着孩子慢慢長大,他們開始希望讀到或者看到合乎邏輯的故事或者電影——比如《星球大戰》。這源自他們與日俱增的真實感以及與現實的聯系。孩子長大以後就放棄了幻想。随着孩子的文化知識越來越多,教育者必須要利用現實的邏輯和虛幻這兩個方面的協同作用來激發學生的想象力。

“極端經曆與現實極限”——随着現實取代了孩子們腦中的幻想世界,自然界的各種界限也能像世界本身那樣激發孩子們的興趣。這就說明了為什麼孩子們都對《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和裡面古怪的報道着迷。像“誰能用牙齒拉最重的東西?”這樣的問題能夠讓孩子知道“适度規模”的存在。關注科目中存在的極限情況和異乎尋常的内容,以此駕馭孩子對現實中各種極限情況的興趣。

“同英雄相聯系”——當孩子長到10至11歲的時候,他們就要遵守家長、學校和社群給他們制定的無數規章制度,包括“汽車時刻表、老師的要求、學校的規章、家長的指令、着裝規範等等”。有一些英雄形象看起來能夠打破束縛人的枷鎖,認同這些英雄形象能夠幫助孩子來應對限制住他們的種種規則。英雄身上所展現的人的品質比英雄本身更能夠激勵年輕人。請找到方法讓各學科中的各個元素都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

“驚奇感”——自然界很多景觀——“山景,金紅色的日落,大瀑布,廣闊無垠的空間”——都能激發起人們的驚奇感。這種驚奇感是由自然界引發的,它能夠推動人們去探索知識。就像葉芝寫道:“我們所看到的任何事情都是一種祝福。” “我想知道......”這一短語是所有科學探索的起點。如果能在教室裡展示一些奇妙的事物,并同學生一起來探索這些奇妙之物,那麼就能夠很好地利用驚奇感所帶來的力量了。

“收藏和興趣愛好”——很少有教育工作者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收藏”。學生在他們的興趣愛好和收藏上的智力投入,是其他任何活動都無法比拟的。可是,大部分教育工作者都不會利用學生在興趣愛好上投入的熱情。但是在“充滿想象力的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于收藏的興趣,讓他們在有關教學主題的教室海報上添加不同僚物的名稱。比如,學生可以搜集有關最大的鳥、最美的鳥、最奇特的鳥、瀕危鳥類等的資訊。

“反抗和理想主義”——所有學生都會試圖了解他們将來會承擔的成人角色。他們會對這些角色有抵觸,因為他們覺得世界上很多壞事都是成人所為。大部分學生理想上想要像成年人那樣行事,但現實中卻不是。教師可以同學生讨論那些會阻礙他們保持理想目标的慣例,以及那些成功打敗這些慣例的人的生活,以此來利用學生的這種動力。

“改變環境”——厭倦是學習的天敵。如果老師總是給學生講一些他們已經很熟悉的材料,那麼學生就會開始感到無聊。要讓授課盡可能有激勵性是一場艱苦的鬥争。“課堂一成不變的本質”會讓最有動力、最熱愛學習的學生很快失去興趣。如果要給課堂内容注入新的生命,那麼可以改變老師授課的語境。比如,在教授科學的時候,老師可以扮演成居裡夫人,然後從居裡夫人的視角來介紹她的開拓性研究。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0">“理論思考”</h1>

當學生到十幾歲的時候,他們的思維會變得更為複雜,更會從理論角度來思考分析問題。請利用以下主要認知工具來開發學生進行理論思考的能力:

“抽象現實感”——随着學生年齡的增長,他們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也會增強。在課堂讨論中使用“理論語言”,進而幫助學生提高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比如,帶詞源的詞典能夠讓你了解重要的——且是可教的——詞語和概念的演變。比如,“社會(society)”這個詞起源于拉丁語“socius(同伴)”。考慮再進一步讨論“同伴”這個詞,它的字面意思是“分享面包的人”。這樣便可通過一個詞,使整個課堂都生動起來。

“涉入感”——年紀稍長的學生逐漸認識到,他們不再是這個世界的被動觀察者,他們是積極的參與者,能夠帶來改變,推動事情發展,并且認為自己是 “曆史程序的一部分”。敦促學生參與教育活動,能夠幫助他們強化“涉入感”。讓學生參與到選舉,采訪長者,以及同政客就重要問題進行交流這樣的活動中。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給“曆史人物”寫信,作為教學活動的一部分。

“掌握大意及異常情況”——抽象思維是建立在成熟的視角之上的,這樣的視角能夠做到先一般再特殊,并且将任何事件都看作是“一個過程,一個體系,一個整體”的一部分。年紀稍長的學生會進行抽象思考,他們不會把曆史事件看作毫不相關的獨立事件,而是将其看作總體程序的要素。例如,哥倫布發現美洲這件事情隻是更為宏大的叙事背景下的一部分,這個大的叙事背景涉及“皇家投資”和“歐洲文化的特性”,好壞并存。在給學生講授曆史事件時,要将曆史事件放在一個更宏大的曆史程序中來講述。

“尋求權威和真相”——抽象思考涉及對知識的理性探索。年輕人會對既定的事實真相,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事實,持懷疑态度。他們必須獨立确定這些概念的正确性。随着學生學的知識越來越多,他們對事物的評價以及評價之後做出的決定也會變得越來越細緻入微。懂得抽象思考的學生需要能滿足他們迅速增長的求知欲和不斷提高的智力水準的材料。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6">教師的想象力</h1>

要在教學中重點關注想象力,這對于很多教育工作者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教師如果想調動學生的情感,那麼就需要在每一次授課内容中找到學生情感的激發點。這一步驟讓一些教師感到困惑。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4">“所有的知識都是關于人的知識,它是人類的希望、恐懼和熱情的産物。要讓知識生動起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利用最初催生知識的情感。”</h1>

在一個關于“充滿想象力的教學法”研讨會上,一位教師問道:“你是說,如果分數或者标點符号不能讓我感到激動,那麼我就不可能有效地将這些知識教授給學生?”當然不能。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教授的學科滿腹熱情,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對該學科産生同樣的熱情。否則,教學材料将“毫無實際意義”。

請發現并利用所講授話題的“情感重要性”,這才是這個話題的核心意義所在。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将會獲得動力,并能激發學生的動力,讓他們學得更好更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1">作者簡介</h1>

教育哲學家基蘭·伊根(Kieran Egan)是充滿想象力教學法研究小組主任,該研究小組支援充滿想象力的教學法這一概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