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央電視台
翻開中國共産黨近百年來厚重的曆史,從革命的偉大勝利到民族的偉大複興,曆經滄桑的革命文物,記錄了一系列觸動人心的紅色故事和發揚過去的曆史時刻, 這是中國共産黨斬荊棘、勇往直前的最好見證。
值此建黨一百周年之際,中央廣播電視總公司、國家文物局、中央網信辦聯合推出"紅标志——百大革命文物聲音檔案",于3月22日在中央廣播電視台中央廣播之聲正式啟動, 并同時在中央電視台新聞、中央電視台新聞、雲亭等新媒體平台上線。100位旁白,用"最美的聲音"燃燒百年的記憶。
用我的聲音記錄一個世紀的記憶,我是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的講解員谷嶽。我說的文物,就是新華日報的印刷機,曾經既"受傷"又"入獄"。
平闆四開式印刷機位于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重約1噸,于20世紀30年代從德國進口。機架上有一塊更新檔,由于武漢時期國民黨的突然停電而損壞。雖然機器的某些部件磨損嚴重,并且整個身體都有一些氧化和生鏽,但它們今天仍然可以使用。

《新華日報》印刷機(攝影:重慶總站記者陳鵬)
1937年,國民黨與共産黨的第二次合作開始了。經過長時間的談判,中國共産黨被授予在漢口出版和發行《新華日報》和《群衆》周刊的權利。在許多進步人士的幫助下,負責準備工作的潘子年終于在一家小報印刷廠買下了印刷機。
1938年1月,《新華日報》創刊,原《新華日報》記者回憶說,創辦該雜志的目的在就職演說中明确闡明:"本報願在争取民族生存和獨立的偉大戰役中鼓動前進号角。
周二福:新華社有兩項任務,一是出版黨報。另一份黨刊,中國共産黨中央委員會黨刊。每六個月。
時任新華社社長的潘子年(中)、總經理熊金嶽(左)、主編吳克儉(右)
同年7月,日軍大規模進攻時,中共中央南方局主要上司之一董必武派時任新華日報總經理熊金嶽等人到重慶尋找成立分公司的合适地點。但他也明确強調,如果武漢一天不迷失,新華日報将在武漢印刷出版。
每天,該報的四個版本都印在這台印刷機上,上面有圖檔和文字,不僅關注民族抗戰,而且傳播國際反法西斯的動态,成為人們了解形勢的重要視窗。
新華日報創刊号
1938年10月24日,武漢淪陷前夕,漢口的秋雨傾盆而下。周恩來在報上口述了一篇題為《告别武漢父與兄弟》的社論,鄭重聲明:我們隻是暫時離開武漢,武漢終将交還給中國人民。當晚,印刷機與報社從業人員一起順流而上,從武漢搬到了重慶。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漫畫封面《霧報童》故事主角是《新華日報》報童
報童們在重慶的街道上穿梭,向公衆出售重慶出版的最新新華日報。
"日軍寇猖獗,國土更加支離破碎,但我們後代的戰鬥精神也越來越強,我們絕不會為暫時的軍事挫折而自豪,也不會為一些大城市的得失而動搖!"
在随後的幾天裡,新華社和大衆周刊繼續在重慶出版和發行,并肩作戰,依靠這台進口的"大人物"印刷機。
重慶新華日報舊址
1939年5月,日機連續轟炸重慶中心地區,大量使用燃燒彈。重慶市中心的大火連續兩天燃燒,新華社印刷部也被炸成瓦礫,印刷發行工作隻能暫停。7月,董必武帶領勞工們将印刷機從瓦礫中移走,重新組裝,并在當月恢影印刷。随後,在華龍橋虎頭岩下,報社同志挖了一個防空洞,雖然空襲不斷,但在搖曳的煤油燈下,共産黨人孜孜不倦地工作,印刷機沒有停止。
毛澤東電視劇
張問天:老毛,我已經讀過你的《論持久戰》,這是一篇對中國抗戰具有指導意義的文章。我建議在《新華日報》上全文發表。
毛澤東:把中央政府關于包圍武漢的政策和訓示也發給恩來。
印刷機用的印刷鉛闆(攝影:總站重慶記者陳鵬)
重慶紅岩聯合線文化發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朱軍說,新華日報經常發表我們黨上司人的重要文章,通過宣傳全面抗戰和持久抗戰的思想,鼓勵國民黨廣大軍民決心抗日戰争。
朱軍:在國民黨地區,既有速勝者,也有被征服的理論家,國家的未來走向何方,國民黨地區的廣大人民群衆心中有無數的心,南方局來到重慶後,宣揚了我們黨的全面抗戰思想, 包括毛澤東的《論持久戰》。這本小冊子印制後,分發給進步人士和那些願意抵抗戰争的人。
《新華日報》還撥出大量篇幅,生動具體地反映廣大人民群衆,主要是處于社會底層的勞工階級的生活實際情況,反映群衆的苦難,但這也使懷有鬼胎的國民黨當局感到不安。1940年後,為了不讓共産黨人"說出來",他們經常任意删除和扣留手稿。
新華社前員工馮廷雄回憶說,進來後,把店裡所有的書、報紙都扔到街上,扔出去,有的放火燒。無論如何,商店部門被嚴重摧毀了。
1939年5月,周恩來就辦報問題給新華社吳克建、陸毅寫了一封信。
《新華日報》和《群衆周刊》對國民黨當局争取言論和出版自由進行了艱苦的鬥争。朱軍表示,即便如此,該報的宣傳效果還是好于預期。毛澤東在重慶談判中稱贊道:"我們的新華日報配得上一支戰線軍。
朱軍:當時,南方局特别是周恩來同志為《新華日報》制定了"編得好、印刷清楚、早出版、多賣"的原則,使《新華日報》在國民黨地區發行量最大。它在宣傳我國共産黨的思想,宣傳世界反法西斯戰争、歐洲戰場、蘇德戰場等方面,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新華日報館位于重慶市華龍橋區虎頭岩下
直到1947年2月國民黨反動當局強行關閉重慶新華日報,這台印刷機在9年1個月零18天的發行中,一直擔負着繁重的印刷任務,共發行3231期。随後,它被國民黨反動當局拖到重慶南岸的一所監獄。直到兩年後重慶解放,軍事監督委員會檢查監獄時才重新發現重慶。
時光飛逝,傳奇永垂不朽。這台印刷機不僅記錄了這一時期奮鬥的歲月,而且展示了我們黨的新聞宣傳隊伍作為"抗戰号角、人民代言人"的曆史功德,成為中國共産黨組織和上司人民抗戰的最好見證。
陳紅玉:我是陳紅玉,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的講解員,1996年出生,24歲。我從小就聽父親講"姜姐"、"小蘿蔔頭"的故事,對革命先輩們非常尊敬。在這兩年的工作中,他一次又一次地向人們講述《紅岩》和新華日報印刷機背後的故事。其中所蘊含的抗戰精神,激勵着我,在今後的作品中,繼續努力把抗戰的故事和中國共産黨的故事講好。
導演系統 丨 劉小龍 顧玉才
制片人 丨高燕
總策劃 丨範新鄭崔鑫
規劃 丨 丁飛 孫祿進
協調 丨 馮碩 朱敏 李浩 劉夢雅 趙楚 南 韓學英
記者 丨 陳鵬
編輯 丨 杜希蒙
旁白 丨 顧月
生産丨初熙
新媒體 丨杜西萌 王源 孔 瑩 姜曉晨
顧問丨 徐鵬堂,中央黨史文學院研究員
感謝丨 重慶紅岩革命曆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