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嫁給老男人最大的隐患:你可以相信愛情,但更應相信人性

作者:冷愛

錢鐘書曾在《圍城》一書中說:“上了年紀的人動了愛情,就如同老房子着火,不可救藥。”

可這樣的說法,遇到上了年紀的“老男人”,則更多會深思熟慮,考量之後進行慎重選擇。

近日,無論在社交媒體還是網絡平台上對林生斌的口誅筆伐,每隔幾天還在更新。

起因是,作為在“杭州保姆縱火案”痛失妻兒的男主人林生斌,持續曝光後續細節。

時隔四年,他在7月1日的前一天晚上,通過社交媒體發出自己再次結婚生女的消息。

當年,林生斌的結發妻子朱小貞和三個孩子,因保姆謀财而縱火,在大火中喪生。

他失去妻兒的悲痛遭遇,不可否認,作為丈夫和父親的确令人同情。

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原本想分享喜悅的初衷,卻出現了反轉,甚至引起了衆怒。

原本可以認為,這樣一個人到中年的男人從痛苦中走出來,重新開始新的生活,這是他的自由。

但真正讓衆多網友憤怒的,不是他再婚,而是他一邊營造“悲情”人設,一邊又煽動營銷。

在案件發生後,他跟物業要1億多的賠款,大熱天把亡妻亡子的屍體拉到物業那裡擺了好幾天。

他激情演講引人圍觀,呼籲大家加他的微網誌。

他通過“博同情”吸粉,開了自己的童裝網店、公司,一邊用亡妻亡子吸金,一邊卻說自己愛妻愛子。

直至朱小貞哥哥忍無可忍,爆出一億的賠償金他未分給亡妻的父母,還要老嶽父嶽母與他對簿公堂。

更多細思極恐的細節被網友扒出,四年前他承諾過要成立的基金會不了了之,縱火案疑點重重,婚内出軌、偷稅漏稅。

之後,林生斌甚至關閉了淘寶店鋪,清空了抖音,還連發五條微網誌為自己辯駁。

但面對網上的種種質疑,所釋出那些“小作文”和聊天記錄都隻是避重就輕,經不起推敲,反而無意間實錘了自己。

嫁給老男人最大的隐患:你可以相信愛情,但更應相信人性

比如,他所謂的和嶽父母關系很好,但拿到賠款,卻不願把屬于朱小貞的遺産交還給嶽父母。

和97年現任妻子交往結婚的時間線對不上,卻證明了他們在17年就互相認識;

針對網友爆料在18年看到他與其他女性在澳洲跳傘,他也沒否認。

與現任妻子說自己“不是一個完整的男人”了,但還能讓現任意外懷孕。

曾經的“林爸爸”、“林先生”有多深情,現在就讓人感到有多薄情寡義。

他年輕時為了仰仗女方的家世和資源,對白富美朱小貞看似一往情深,年紀大時又看中了另一個人的年輕,快速愛上了小嬌妻。

值得一提的是,事态發展到如今局面,選擇和這樣一個老男人結婚的小嬌妻,凸顯了婚姻中間存在的最大隐患。

01

嫁給老男人的最大隐患

面對婚姻,女人會渴望男人對家庭有所分擔,同樣,男人也希望自己可以少操一點心,都會夾雜着一點私心。

大多數女性覺得,中年男人比較成熟穩定,會疼人夫妻,生活上也更加可靠,會比較安定。

但老男人,在婚姻裡更看重的不是愛情,而是順應他人性的選擇。

想當初,窮小子林生斌與白富美朱小貞結婚,老丈人一家出錢、出人脈和資源。

漸漸地讓夫妻倆開始賺錢,林生斌從理發店洗頭工,成了服裝公司老總。

想必對于死去的妻子和孩子,林生斌在一開始,并不是為了反複利用他人去賺取眼淚和同情心。

但到了後來,相比年輕時海誓山盟的浪漫,追求務實的理性和私心變得愈加明顯。

男人骨子裡比女人更理性,是有科學依據的。

台灣知名腦認知教育學家洪蘭教授,分享過一個實驗,讓男人和女人各聽一段悲傷的故事。

嫁給老男人最大的隐患:你可以相信愛情,但更應相信人性

女人大腦顯示有反應的區域,可以有巴掌那麼大,但男人大腦有反應的區域,隻有兩三個指甲蓋那麼大。

這就足以證明,男人的共情能力,跟女人相比,實在是天壤之别。

于是我們就會看到,林生斌一邊賺得盆滿缽滿,嘴巴上說愛朱小貞,卻對前嶽父母不聞不問。

但上了年紀的老男人,無論身家幾何,都免不了想要被信任、關懷,甚至通過“賣慘”來實作自己的價值。

如林生斌自己所說,逝去的妻子和三個孩子,都希望他能幸福的生活。

而女人向來就有“慕強扶弱”的天性在,尤其是面對身家上億的老男人,往往會以為這就是愛情。

林生斌這些年對亡妻亡子的懷念之情,以及自己和新妻子的認識經過以及戀愛經曆,其實是深藏疑點的。

他甚至被扒出,給前嶽父母發微信的時間,和他與别的女子一起遊玩的時間節點重合。

對于老男人來說,如是真的愛上了,怎麼會夾雜了這麼多因素在裡面?

這樣的愛情,能否讓雙方幸福?

老男人在精神或物質上,相比年輕男性擁有一定的優勢,這無可厚非。

那種通過時間和社會磨砺出來的魅力,讓很多人誤以為,他們内心也一定是與身份相比對的。

電視劇《上海女子圖鑒》裡的老男人林立,是上海灘有名的鑽石王老五。

盡管女主角羅海燕,有林立這樣的金主罩着,陪他去打球,和一群太太團喝下午茶聊天,每個人都對她客客氣氣。

但随後林立提出簽一份五年之約,還給海燕一枚鴿子蛋鑽戒。

看似她不能擁有婚姻的名分,但和林立一起五年可以擁有驚人的财産,足夠一輩子吃穿不愁了。

實際上,林立是看中了海燕不錯的能力和清白家世。

是以在海燕選擇拒絕,反而最後林立妥協了,願意給她林太太的名分,将半生都交于她。

無論是多少年歲的女性,随着年齡的增加,都會欣賞崇拜擁有精神、物質财富的老男人。

幻想着他像父親長輩般的寵溺與包容,以為能夠被他差別對待,來滿足内心的那部分需求甚至是缺失。

殊不知,自己所擁有的智慧與閱曆,完全不夠對付他們曆經滄桑背後的本能算計。

即使是結婚,他們會盡力滿足伴侶的需求,但不會去冒險,無論他想什麼,終究拗不過人性。

這樣的男人,是越來越會遵從人性需求,感性的選擇和決定越來越少在他們的考慮範圍。

是以,女人要認清自己和現實,生活自己做主,好不好都是自己的。

02

嫁給老男人,要做好的準備

這個時代早已不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的年代了。

女人不能因為世俗的普遍眼光,就覺得老男人就會照顧人,成熟穩重。

可能在老男人那裡,依然會受到的委屈跟寂寞。

尤其是婚姻,是從很多問題磨合中走出來,慢慢學會寬容和原諒,并再次做好相應的準備。

1.放下過多的期待

尤其像中年男人,身體和精神上都不太想去費心談一場戀愛,遇到合适的就結婚了。

這樣的婚姻,因為缺少磨合,幾乎沒有深入的了解就生活在一起,可能會有很多的問題。

特别還是對愛情有所幻想,擁有少女心的女性,難免對生活有更多的向往和期待。

但嫁給老男人,就會少了那麼一點活力和激情。

他們往往經曆過事業上的拼搏和社會沉澱,特别想要的是安定和舒适的生活。

開始時浪漫可以制造,寵溺可能也會存在,但少了所期待的美好。

嫁給老男人最大的隐患:你可以相信愛情,但更應相信人性

已經證明的是,林生斌現任妻子就是他的小助理。

網友把她的微網誌扒出來,和林生斌在一起有一塊逛街,有同時間地點發微網誌的,更有在前女主人陵墓旁發的。

作為現任,對她過去是否插足、作風問題暫且不予置評。

就作為決定和林生斌走在一起的妻子,她必然是接受了林生斌的“不完整”,才能做到默默陪伴。

如果兩個人想要的生活狀态不一緻,大機率會産生分歧和沖突。

有過多期待的心理落差是很難填補的,如果不能放下,和老男人在一起,依然容易走上離婚的道路。

2.有足夠的情商和智慧

面對老男人精心的體貼,會讓我們忽視了理性的思考。

隻有擁有與關系相比對的智慧,駕馭得了雙方之間的關系平衡,才能得到該有的尊重和了解。

可能這樣的能力不是一開始就具備的,但學會成長,是從很多場經驗教訓中走出來,慢慢地得到了領悟。

當我們擁有情商和智慧後,逐漸從他們的羽翼中脫離出來,在互相支援合作中,便能維持更好的關系。

3.不要考驗人性

丹麥著名的醫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芬森曾說: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俯瞰别人,也永遠别去考驗人性。

人性是經不起考驗的東西,感情也是。

如果我們一方面要求他各項完美,另一方面又希望他拒絕誘惑,這就要求他必須是一個聖人。

在婚姻裡,有女人通過“作”來考驗對自己有結婚意向的老男人,其實并不明智。

因為曆經過滄桑的他們,更容易直面現實問題突破下限,不講規則。

比如,一般嫁給老男人可能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生育壓力。

如果他迫切想要孩子,盡管有的年輕女性覺得還不到時候,但是中年男人覺得他到時候了。

這個時候可能就與他們的計劃相沖突了,用生與不生來考驗愛自己的程度,就是要求他們違背本性。

我們要在結婚之前,把這些都商量好,不能以此作為考驗一個男人真心的标準。

嫁給老男人最大的隐患:你可以相信愛情,但更應相信人性

婚姻需要慎重對待,但人對外界誘惑的承受力是有限的。

如果偏偏要自己制造難題,然後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指點點,他沒通過考驗,會被說“果然不是真心的”。

即使通過了考驗,可能免不了會想過一段時間或有更大的誘惑呢?

考驗往往出自懷疑,當懷疑他的時候,就會以預設結果為導向,用盡各種方法去驗證,直到完全符合你的預期。

所有人都隻關注林生斌“人設崩塌”的失望寒心,卻沒有人關注他對新的家庭存在的責任。

不要對好男人抱有完美人設的期望,甚至去嘗試考驗,因為結果一定會令自己失望。

尼采說,世上有兩種東西不可直視,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心。

即使百萬年的進化,唯一不變的隻有本能,不需要任何培養和訓練,與生俱來。

男人到老所追求的東西,無非是更高的地位、更好的物質條件、更多的交配機會。

這些都是其根本利益所在,是他們拼命搏殺的源動力,基因永遠自私貪婪,會千方百計實作自己的欲望。

即使是完美的老男人形象,也不要總想着撕破别人的僞裝,所有的僞裝表達的都是另一種真實。

如果有一個人願意在你面前始終是僞裝,那麼就相信,這就是他本來的樣子。

有人說,與人相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論迹不論心。

和老男人的婚姻,更加應該具有的智慧就是“放棄幻想,實事求是”。

作者 | 慕楚 媒體文案策劃,曾專修應用心理學,專注寫作,熱衷研究精神分析和情感心理學,箴言:凡有所學,皆成性格,用心傾聽和記錄身邊每一個靈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