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之作》是一部文藝電影,毫不造作的文藝電影。這一部電影時長3小時9分鐘,以德國仍在世的最富盛名的現代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為原型,講述主人公(庫爾特)從幼年到成年,從學藝到成名的故事。雖然原型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對電影的改編不滿,但這個電影無疑是我所看過的關于以藝術為主題的電影中最完美、最感動的一部。

格哈德·裡希特作品
它是一部傳記題材電影,又是一部曆史題材電影;是一部政治題材的電影,又是一部藝術題材的電影;是一部世俗電影,又是一部文藝電影。電影由四章組成:第一章庫爾特在納粹德國的童年經曆;第二章庫爾特在民主德國的藝術學習經曆,第三章庫爾特在聯邦德國的藝術創作經曆,第四章庫爾特在聯邦德國的成名畫展經曆。庫爾特的身邊人像所有人一樣被裹挾在曆史之中,又被曆史無情地吞噬。跟随着曆史,一章向下一章巧妙地過渡,每次過渡均極富曆史帶入感和戲劇轉折性。
納粹德國時的幼年庫爾特
民主德國的庫爾特
聯邦德國的庫爾特
為了不影響實際讀者對電影的觀感,在此處不過多地透露電影情節。因電影本身探讨了很多,作為觀者,我無法窺其全豹,僅在這篇文章中聊一個話題:什麼才是藝術?
作為一個非藝術學習者和非藝術工作者,我本不應該引申探讨如此深刻的話題,畢竟藝術界尚未對藝術的定義達成共識。我僅羅列了電影中在不同時期不同的電影人物對藝術的看法。
在影片的第一章中,幼年的庫爾特跟着姑姑到美術館中看畫展,美術館講解員發表了這麼一段對藝術的評價:“現代藝術,在國家社會主義者取得政權之前,德國的确存在着這麼一類藝術,正如這個詞本身一樣,幾乎每年都會有新的變化。不過,國家社會主義德國想要迎回德國藝術,本該如此,也将如此,讓一個民族的一切具有創造性的事物得以永恒。如果它們不具有展現我們民族的永恒價值,那麼它們現在也不會有更高的價值。我們假定,藝術家可能會說這是他們的體驗,隻有兩種可能:要麼這些所謂的藝術家眼裡所見的真是如此,并是以而相信他們所描繪的正是如此,那麼他們就隻好去檢查一下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因為某次事故,或者因為遺傳,出什麼問題了;或者,他們自己在現實中并不相信這種感受,而是出于另外一種理由,用這種的愚弄手段騷擾我們的國家,那麼他們就将被送到審判法庭。。
在影片的第二章中,庫爾特在民主德國藝術學校的階梯教室學習繪畫課程,庫爾特老師Professor Horst Grimma在下課時對在坐的學生警醒式地發表了這麼一段話:你們在畫畫時,要把所有的浮華自賞放在了一邊,投身于事業,服務于人民,修煉你們的行為舉止,修煉你們的技藝,真正的藝術将會自然而然地通過你們産生。畢加索曾經是非常現實主義的畫家,很清晰地顯示出勞工階級整整團結在一起的内容,但他很快堕落成為一個頹廢的,不知廉恥的形式主義者。為什麼?因為他想成為一個革新者,而不是傳統主義者。創新、獨立的創造力、藝術的自由,對于一名藝術家來說,這些字眼聽上去都很吸引人——“我,我,我”。現代藝術家隻有讓自己投身于人民的興趣之後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滿腦子“我,我,我”,隻會引發悲劇。遇到那些堕落的有錢收藏家算是可以忍受的最輕程度了,取悅勞工們的剝削者,讓他們感覺淩駕于人民至上,根本不是什麼藝術品位。衰敗,神秘主義,春宮圖,虛無,人工設計圖,斑點,線條,球體,椎體,所有的一切,都隻是為了所謂的革新嗎?沒錯,這是創新,但是是錯誤的,而且是自負的,愚蠢的,非民主的,堕落的。
在影片的第三章中,庫爾特在民主德國藝術學校的階梯教室學習繪畫課程,庫爾特老師Professor Antonius van Verten在課堂上對在坐的學生啟發式地咨詢并發表這麼一段話:基民盟,自民黨,你們會選擇哪個?什麼都别選,絕不要選擇一個政黨,選擇藝術。他們是魚與熊掌,隻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隻有藝術家才能在這場災難之後,讓人民重新獲得他們追尋自由的感覺。每個人,不管他是收垃圾的,或是農夫,都有機會成為藝術家,當他能夠将自己的主觀能力,随意地展現出來。如果你們沒有自由,沒有完全的自由,那就誰也不是。當你們讓自己獲得自由後,也讓這個世界有了自由,你們是神父,你們是革命家,你們是解放者。
在影片的第四章中,庫爾特在他的畫展中接受記者的采訪,他這麼說:真實的,和諧的,隻有真實的才是和諧的,每一樣真實的内容都是和諧的,一切真實的都是美好的。我随意念出幾個數字,那是傻乎乎的,毫無意義的。但要是這六個數字是樂透的開獎号碼,那它們就有了意義,具有了統一性,有了價值,甚至是美感。照片也是一樣的,我想要真相,随意選擇的畫報照片,自動拍照機拍攝的證件照,家庭相冊裡任意的生活照,所有的都被模糊地臨摹出來,這些照片具有着不可名狀的真實的力量。
藝術在不同時間,在不同政體,在不同意識形态中會有不同的定義。好的藝術品可能在一個時代裡一文不值,又會在另一個時代中價值連城;可能在一個政體中萬衆矚目,又會在另一個政體中千夫所指;可能在這個意識形态中備受追捧,又可能在另一個意識形态中受人鄙夷。那麼藝術本身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太難回答。
但可以回答的是,藝術本身便是哲學,是生存哲學的映象,是未來哲學的前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的藝術其實不單單是藝術載體本身,而是藝術載體和藝術哲學的結合體,是哲學了解在藝術載體上的投影。恰似,在電影中對樂透号碼的解讀,念出随機的幾個數字本身毫無意義,但要是念出的幾個數字恰好是樂透開出來的中獎号碼,這幾個數字裡的數字便突然變得真實,有說服力,美麗動人了。藝術是技藝,但又超出了技藝本身。沒有哲學加持的技藝隻是機械重複的。大概沒有人會覺得大芬村裡成千上萬的“蒙娜麗莎”、“日出”、“向日葵”和“戴珍珠耳環的姑娘”畫作是藝術創造,那隻是一種機械的制造。
現在許多人不能了解當代藝術、後現代藝術、行為藝術和裝置藝術。其實,作為觀者,不能了解這些藝術中相對應的哲學。藝術載體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載體表層下創作者想表達的哲學。
不管你是搬磚者、是流浪漢,是農民工,或是農民,當你能夠将自己的主觀能力随意地展現出來時,你就有機會成為藝術家。網際網路的今天,頭條、抖音、快手、微信等APP們正在給每個人更多的表達機會和表達空間。如果有想法,為什麼不去自由自在的表達和發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