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單一點,再簡單一點
後知後覺才發現這部影片竟然長達三個小時。影片涉獵範圍很廣,背景主題宏大,情感表達也較為含蓄。期間時常覺得有敲到我的思想輸出,卻在看完後很難在第一時間就概括出自己的思想感悟。以上便是我看完電影後的第一感受。

這是一部時間跨度相當長的電影。故事開始于男主庫爾特的童年階段。1937在納粹德國的統治下,一切前衛創新大膽的現代藝術被定為是頹廢藝術,都是腐朽而沒有意義的。小時候的庫爾特和小姨一起看畫展,聽着講解員對現代藝術的大肆诋毀。
二戰結束後,庫爾特的家鄉被劃分到了民主德國的陣營。而庫爾特也順利進入了當地的藝術學院學習繪畫。在藝術學院中教授告訴學生藝術應該是現實主義的應該要為人民服務。庫爾特憑借自己過人的天賦,被選入畫社會主義社會的大幅壁畫。然而,庫爾特卻十分不喜歡這份工作,不喜歡當時社會主義環境下的這種創作氛圍。他認為社會主義禁锢了他自由創作的思想,他所有的作品不得不為當時的政府服務。對于當時大環境下的不滿,他選擇了離開。當時柏林牆還沒有砌起來,他輕松就抵達了西德,開始了新的創作生涯。
抵達西德後,他領略到了那時各式各樣新潮的現代藝術形式,入學了當地的藝術學院。在相對自由的西德,對于藝術創作并沒有強烈意識形态的束縛。三段不同的時期,代表了也代表了現代藝術在德國的發展。庫爾特在西德藝術學院的老師對學生說,不要選擇任何政黨,選擇藝術,隻有在藝術中,自由才不是幻想。藝術至始至終存在于不同政治的意識形态中,思想的束縛,宛如一個堅固的籠子,藝術家們可以自由的飛翔,卻永遠不能真正回避,逃離。藝術家難以完全規避社會意識形态的影響,但其藝術創作要紮根于為藝術而藝術。
庫爾特小時候,小姨對藝術的追求在當時被視為精神狀态不穩定而被納粹強制帶走。看着小姨痛苦的嘶喊,面對這樣分别的場景,他下意識地把手拿出來遮住了眼睛,選擇逃避。但小姨卻堅決告訴他,别把目光移開,真實的東西都是美好的。雖然庫爾特并沒有完全了解其中的含義,也沒有每次都直視“真實”,但小姨因情緒不穩定在“種族淨化”中慘死的悲慘遭遇,戰争中飛機對無辜百姓的無情轟炸,戰後父親找不到工作受不了自己的落差而自殺,在東德藝術學院裡遇到了自己的妻子艾莉等等,這些歲月的痕迹,這生命中一點一滴的真實,早就一路伴随庫爾特。
到西德後,他開始依葫蘆畫瓢進行一系列大膽前衛格式藝術創作。一次偶然的機會,老師出于對他上課所說的藝術就像是買彩票,随機組合的六個數字中獎了就有意義的回答的贊許,決定來參觀一下他的藝術作品。老師在他的藝術作品前觀摩了很久,怅然地對他說,這些藝術作品沒有他自己的痕迹,不是他。面對老師的質疑,庫爾特抛開了其他藝術形式,回到了他最原始的創作手段——繪畫。可是無奈的是,庫爾特的創作靈感好似就此枯竭,整天坐在畫布前卻無從下筆。到底什麼是他自己,他答不上了,生活陷入了一片死水。
但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把報紙上被捕的當年下達進行“種族淨化”指令的醫生的頭像,臨摹逼真的畫了下來。後又翻了自己過往的照片,突然看到了小時候小姨抱着他的照片,于是他就把這張照片也畫了下來。突然他想起嶽父讓他去交資料的照片,就把嶽父的大頭照也畫了下來。畫完後他突發奇想的把這三張照片畫到了一起。但是他不知道,就是他這樣一個類似買彩票的随心無意識的創作正揭示了他小姨當年的真相:當年指令下達後,正是他嶽父診斷了他的小姨,并把她送進了毒氣室。當然,庫爾特固然無從得知關于他小姨的真相。後來,靈感像風一樣撲面而來,他開始臨摹他一張又一張的照片,這些他生命中發生過的事,關于他自己的“真實”。
他的這些對于照面臨摹的畫一舉成名,他也成為他那代藝術家中的佼佼者。他美好的“真實”,最終成為了美好的藝術。
在庫爾特舉辦的畫展上,記者問他畫中的人物是否是有主人的,如他自己或他身邊的家人朋友。庫爾特連忙矢口否認了,他稱這些畫為無主之作,在自己生活中并沒有對應的人物。這不是傳記記錄下的創作,而是回到最初的最為純粹的藝術創作,不帶有任何意識形态,沒有任何思想情感。
回到電影本身,其實是根據德國視覺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前半生改編而成的一部傳記電影,劇中庫爾特在西德的藝術老師的原型也是德國著名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但就如同電影名字,這部電影本身也是一部“無主之作”。就如同是在那個混沌的時代背景下每一個德國青年起起伏伏又平平淡淡的生活故事,描繪的是當時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态。這些最真實的生活點滴又象征着對藝術追求的本質——真實而純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