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
后知后觉才发现这部影片竟然长达三个小时。影片涉猎范围很广,背景主题宏大,情感表达也较为含蓄。期间时常觉得有敲到我的思想输出,却在看完后很难在第一时间就概括出自己的思想感悟。以上便是我看完电影后的第一感受。

这是一部时间跨度相当长的电影。故事开始于男主库尔特的童年阶段。1937在纳粹德国的统治下,一切前卫创新大胆的现代艺术被定为是颓废艺术,都是腐朽而没有意义的。小时候的库尔特和小姨一起看画展,听着讲解员对现代艺术的大肆诋毁。
二战结束后,库尔特的家乡被划分到了民主德国的阵营。而库尔特也顺利进入了当地的艺术学院学习绘画。在艺术学院中教授告诉学生艺术应该是现实主义的应该要为人民服务。库尔特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被选入画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幅壁画。然而,库尔特却十分不喜欢这份工作,不喜欢当时社会主义环境下的这种创作氛围。他认为社会主义禁锢了他自由创作的思想,他所有的作品不得不为当时的政府服务。对于当时大环境下的不满,他选择了离开。当时柏林墙还没有砌起来,他轻松就抵达了西德,开始了新的创作生涯。
抵达西德后,他领略到了那时各式各样新潮的现代艺术形式,入学了当地的艺术学院。在相对自由的西德,对于艺术创作并没有强烈意识形态的束缚。三段不同的时期,代表了也代表了现代艺术在德国的发展。库尔特在西德艺术学院的老师对学生说,不要选择任何政党,选择艺术,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艺术至始至终存在于不同政治的意识形态中,思想的束缚,宛如一个坚固的笼子,艺术家们可以自由的飞翔,却永远不能真正回避,逃离。艺术家难以完全规避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其艺术创作要扎根于为艺术而艺术。
库尔特小时候,小姨对艺术的追求在当时被视为精神状态不稳定而被纳粹强制带走。看着小姨痛苦的嘶喊,面对这样分别的场景,他下意识地把手拿出来遮住了眼睛,选择逃避。但小姨却坚决告诉他,别把目光移开,真实的东西都是美好的。虽然库尔特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含义,也没有每次都直视“真实”,但小姨因情绪不稳定在“种族净化”中惨死的悲惨遭遇,战争中飞机对无辜百姓的无情轰炸,战后父亲找不到工作受不了自己的落差而自杀,在东德艺术学院里遇到了自己的妻子艾莉等等,这些岁月的痕迹,这生命中一点一滴的真实,早就一路伴随库尔特。
到西德后,他开始依葫芦画瓢进行一系列大胆前卫格式艺术创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出于对他上课所说的艺术就像是买彩票,随机组合的六个数字中奖了就有意义的回答的赞许,决定来参观一下他的艺术作品。老师在他的艺术作品前观摩了很久,怅然地对他说,这些艺术作品没有他自己的痕迹,不是他。面对老师的质疑,库尔特抛开了其他艺术形式,回到了他最原始的创作手段——绘画。可是无奈的是,库尔特的创作灵感好似就此枯竭,整天坐在画布前却无从下笔。到底什么是他自己,他答不上了,生活陷入了一片死水。
但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把报纸上被捕的当年下达进行“种族净化”命令的医生的头像,临摹逼真的画了下来。后又翻了自己过往的照片,突然看到了小时候小姨抱着他的照片,于是他就把这张照片也画了下来。突然他想起岳父让他去交资料的照片,就把岳父的大头照也画了下来。画完后他突发奇想的把这三张照片画到了一起。但是他不知道,就是他这样一个类似买彩票的随心无意识的创作正揭示了他小姨当年的真相:当年命令下达后,正是他岳父诊断了他的小姨,并把她送进了毒气室。当然,库尔特固然无从得知关于他小姨的真相。后来,灵感像风一样扑面而来,他开始临摹他一张又一张的照片,这些他生命中发生过的事,关于他自己的“真实”。
他的这些对于照面临摹的画一举成名,他也成为他那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他美好的“真实”,最终成为了美好的艺术。
在库尔特举办的画展上,记者问他画中的人物是否是有主人的,如他自己或他身边的家人朋友。库尔特连忙矢口否认了,他称这些画为无主之作,在自己生活中并没有对应的人物。这不是传记记录下的创作,而是回到最初的最为纯粹的艺术创作,不带有任何意识形态,没有任何思想情感。
回到电影本身,其实是根据德国视觉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前半生改编而成的一部传记电影,剧中库尔特在西德的艺术老师的原型也是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但就如同电影名字,这部电影本身也是一部“无主之作”。就如同是在那个混沌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德国青年起起伏伏又平平淡淡的生活故事,描绘的是当时人们真实的生活状态。这些最真实的生活点滴又象征着对艺术追求的本质——真实而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