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电影《无主之作》:画不好画怨社会?!

电影根据真实人物经历改编的,描写的是二战背景、冷战背景下德国艺术家的生存状态和追寻艺术自由的故事,导演从历史大局出发,探讨政权、政治对于艺术和人性的影响。有人将其与电影《窃听风暴》相提并论,都是探讨揭露德国历史对于精英人物的影响,但个人认为它与《窃听风暴》相比还是肤浅了不少。

电影用三个多小时的时长检视了德国三个时期的历史,按时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二战期间,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喜欢颓废艺术风格的女孩被当做了精神病,因“安乐死计划”被作为种族优生论的牺牲品送进了毒气室。女孩是艺术家库尔特·巴纳特(Kurt Barnert) 的姨妈,他在当时还只是一个孩子。

电影《无主之作》:画不好画怨社会?!

2.东德时期,库尔特·巴纳特作为“艺术家”天天刷墙,描画着被称之为社会现实主义的革命题材画作,但机械性太强,压抑艺术个性,逼得艺术家出逃到了西德。引人思考:艺术领域思维僵化,无法创新,造成这一切禁锢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电影《无主之作》:画不好画怨社会?!

3.西德时期,东西德后来构筑了柏林墙,艺术家在西德重新求学,试图领悟了艺术的真谛。他仍然深受着童年经历的纳粹时期及东德政权的阴影和创伤所折磨,这反而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他通过临摹当年的照片并做模糊处理,打破了在摄影之后绘画已死的说法。艺术作品还是要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去感动别人。

电影《无主之作》:画不好画怨社会?!
电影《无主之作》:画不好画怨社会?!
电影《无主之作》:画不好画怨社会?!

对于库尔特·巴纳特的作品的评价:贴近历史,但又与历史拉开一定的距离。根据他答记者问的情况:他的作品不是要重复,不是为了历史而历史,否则大家可以去看照片本身,他的作品的主角没有特定意义。男主演汤姆·希林的气质,是非常很接近艺术家气质的,显得十分忧郁而又透着高贵。

关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这里补充一个段子:在1914年维也纳的平民窟里,一位25岁的青年,双亲早已去世,他很有艺术抱负,喜欢画画,但却没能考入艺术学校学习,最终只能靠卖画为生,前途十分渺茫。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选择了从军,但奥地利军队觉得他体能不好,于是他加入了德国军队,德国战败之后他进入了德国工人党卧底,结果发现他们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不谋而合,倡导一种叫做“法西斯主义”的思想。这个青年人叫阿道夫·希特勒,所以接收艺术教育十分重要,如果当年希特勒接收了正规的艺术教育,历史也许会被改写,可能会增加一个艺术家,减少一个战争狂。

电影《无主之作》:画不好画怨社会?!
电影《无主之作》:画不好画怨社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