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无主之作》是一部文艺电影,毫不造作的文艺电影。这一部电影时长3小时9分钟,以德国仍在世的最富盛名的现代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为原型,讲述主人公(库尔特)从幼年到成年,从学艺到成名的故事。虽然原型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对电影的改编不满,但这个电影无疑是我所看过的关于以艺术为主题的电影中最完美、最感动的一部。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格哈德·里希特作品

它是一部传记题材电影,又是一部历史题材电影;是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又是一部艺术题材的电影;是一部世俗电影,又是一部文艺电影。电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库尔特在纳粹德国的童年经历;第二章库尔特在民主德国的艺术学习经历,第三章库尔特在联邦德国的艺术创作经历,第四章库尔特在联邦德国的成名画展经历。库尔特的身边人像所有人一样被裹挟在历史之中,又被历史无情地吞噬。跟随着历史,一章向下一章巧妙地过渡,每次过渡均极富历史带入感和戏剧转折性。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纳粹德国时的幼年库尔特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民主德国的库尔特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联邦德国的库尔特

为了不影响实际读者对电影的观感,在此处不过多地透露电影情节。因电影本身探讨了很多,作为观者,我无法窥其全豹,仅在这篇文章中聊一个话题:什么才是艺术?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作为一个非艺术学习者和非艺术工作者,我本不应该引申探讨如此深刻的话题,毕竟艺术界尚未对艺术的定义达成共识。我仅罗列了电影中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电影人物对艺术的看法。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在影片的第一章中,幼年的库尔特跟着姑姑到美术馆中看画展,美术馆讲解员发表了这么一段对艺术的评价:“现代艺术,在国家社会主义者取得政权之前,德国的确存在着这么一类艺术,正如这个词本身一样,几乎每年都会有新的变化。不过,国家社会主义德国想要迎回德国艺术,本该如此,也将如此,让一个民族的一切具有创造性的事物得以永恒。如果它们不具有体现我们民族的永恒价值,那么它们现在也不会有更高的价值。我们假定,艺术家可能会说这是他们的体验,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这些所谓的艺术家眼里所见的真是如此,并因此而相信他们所描绘的正是如此,那么他们就只好去检查一下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因为某次事故,或者因为遗传,出什么问题了;或者,他们自己在现实中并不相信这种感受,而是出于另外一种理由,用这种的愚弄手段骚扰我们的国家,那么他们就将被送到审判法庭。。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在影片的第二章中,库尔特在民主德国艺术学校的阶梯教室学习绘画课程,库尔特老师Professor Horst Grimma在下课时对在坐的学生警醒式地发表了这么一段话:你们在画画时,要把所有的浮华自赏放在了一边,投身于事业,服务于人民,修炼你们的行为举止,修炼你们的技艺,真正的艺术将会自然而然地通过你们产生。毕加索曾经是非常现实主义的画家,很清晰地显示出工人阶级整整团结在一起的内容,但他很快堕落成为一个颓废的,不知廉耻的形式主义者。为什么?因为他想成为一个革新者,而不是传统主义者。创新、独立的创造力、艺术的自由,对于一名艺术家来说,这些字眼听上去都很吸引人——“我,我,我”。现代艺术家只有让自己投身于人民的兴趣之后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满脑子“我,我,我”,只会引发悲剧。遇到那些堕落的有钱收藏家算是可以忍受的最轻程度了,取悦工人们的剥削者,让他们感觉凌驾于人民至上,根本不是什么艺术品位。衰败,神秘主义,春宫图,虚无,人工设计图,斑点,线条,球体,椎体,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所谓的革新吗?没错,这是创新,但是是错误的,而且是自负的,愚蠢的,非民主的,堕落的。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在影片的第三章中,库尔特在民主德国艺术学校的阶梯教室学习绘画课程,库尔特老师Professor Antonius van Verten在课堂上对在坐的学生启发式地咨询并发表这么一段话:基民盟,自民党,你们会选择哪个?什么都别选,绝不要选择一个政党,选择艺术。他们是鱼与熊掌,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只有艺术家才能在这场灾难之后,让人民重新获得他们追寻自由的感觉。每个人,不管他是收垃圾的,或是农夫,都有机会成为艺术家,当他能够将自己的主观能力,随意地展现出来。如果你们没有自由,没有完全的自由,那就谁也不是。当你们让自己获得自由后,也让这个世界有了自由,你们是神父,你们是革命家,你们是解放者。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在影片的第四章中,库尔特在他的画展中接受记者的采访,他这么说:真实的,和谐的,只有真实的才是和谐的,每一样真实的内容都是和谐的,一切真实的都是美好的。我随意念出几个数字,那是傻乎乎的,毫无意义的。但要是这六个数字是乐透的开奖号码,那它们就有了意义,具有了统一性,有了价值,甚至是美感。照片也是一样的,我想要真相,随意选择的画报照片,自动拍照机拍摄的证件照,家庭相册里任意的生活照,所有的都被模糊地临摹出来,这些照片具有着不可名状的真实的力量。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艺术在不同时间,在不同政体,在不同意识形态中会有不同的定义。好的艺术品可能在一个时代里一文不值,又会在另一个时代中价值连城;可能在一个政体中万众瞩目,又会在另一个政体中千夫所指;可能在这个意识形态中备受追捧,又可能在另一个意识形态中受人鄙夷。那么艺术本身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太难回答。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但可以回答的是,艺术本身便是哲学,是生存哲学的映象,是未来哲学的前兆。浪漫主义、写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其实不单单是艺术载体本身,而是艺术载体和艺术哲学的结合体,是哲学理解在艺术载体上的投影。恰似,在电影中对乐透号码的解读,念出随机的几个数字本身毫无意义,但要是念出的几个数字恰好是乐透开出来的中奖号码,这几个数字里的数字便突然变得真实,有说服力,美丽动人了。艺术是技艺,但又超出了技艺本身。没有哲学加持的技艺只是机械重复的。大概没有人会觉得大芬村里成千上万的“蒙娜丽莎”、“日出”、“向日葵”和“戴珍珠耳环的姑娘”画作是艺术创造,那只是一种机械的制造。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现在许多人不能理解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其实,作为观者,不能理解这些艺术中相对应的哲学。艺术载体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载体表层下创作者想表达的哲学。

一部值得看无数遍的艺术电影——《无主之作》

不管你是搬砖者、是流浪汉,是农民工,或是农民,当你能够将自己的主观能力随意地展现出来时,你就有机会成为艺术家。互联网的今天,头条、抖音、快手、微信等APP们正在给每个人更多的表达机会和表达空间。如果有想法,为什么不去自由自在的表达和发挥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