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德國電影《無主之作》是根據德國當代藝術家格哈德·裡希特的生平拍攝,本片正在歡喜首映app全網獨播。

我們可從片中處處捕捉到格哈德·裡希特以及他的創作手法的影子。就連片名“無主之作”也讓人聯想到他的“無主題藝術”風格。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1937年的德累斯頓的美術館,講解員正對抽象派藝術進行世俗化的調侃,庫爾特是最小的觀衆。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之後,男孩對領他來的小姨伊麗莎白·梅說:“可能我壓根就不想成為一名畫家。”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01

是的,天才不是追求的結果,而是天賦使然。

影片伊始,我們就可以判定這是個關于藝術天才的故事。

庫爾特在長途車裡對小姨說,他非常懷念這座城市。車窗外,城市陽光明媚。

回到鄉下小鎮時,天色已晚。小鎮籠罩在暗色中,灰藍的主色調讓人陷入憂郁,預感到在這裡不會有德累斯頓的陽光、美術館彌漫的藝術——這裡将要發生的是憂傷的故事。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小姨請公共汽車司機集體鳴笛,幫助她渲洩心中的壓抑。笛聲中她閉上眼睛,體驗着内心的澎湃和共鳴。庫爾特不解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小姨牽着他的手回家,背對着鏡頭說,憑着感覺畫一幅畫,這就是那些反叛的藝術家所做的事。我們看不見他們二人的表情,話音在灰藍色的空間飄蕩,亦幻亦真。

這位藝術啟蒙者再次指教侄子時,處于極度亢奮狀态。她赤裸地彈奏着鋼琴,背對着侄子說:“永遠不要把目光移開,庫爾特,所有的一切,隻要是真實的,就是美好的。”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背景裡出現的是純真的庫爾特,還有貼白色瓷磚的壁爐。

導演用孩童和潔白,彰顯她精神上的高度潔癖,她的純粹和真實幾乎是藝術的化身。但在納粹時期,精神敏感給她帶來的卻是意想不到的災難。

她因當衆說出精神科醫生夫妻不和,令與她家有世交的納粹醫生不悅,并将她舉報,使之成為種族淨化計劃的犧牲品。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她因率真地把從婦科醫生卡爾·西本德女兒畫裡看到的平庸告訴了他,并與自己侄子的天賦進行對比,深深地刺激了西本德醫生,不僅招緻被做了絕育手術,還被送進了毒氣室。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導演的意圖非常明顯,他在告訴我們,藝術的世界裡,真實是最核心、美好的。但在現實世界裡,真實——包括真實的表達、評價、不違心的行為,都可能會招緻災難。

真實在藝術和現實中價值的沖突,給小庫爾特帶來極大的困惑。

小姨被強行帶走時,庫爾特兩次把小手舉到眼前。從他的主觀鏡頭裡,我們看到的是清晰的殘酷現實與模糊的主觀意識的切換。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導演用這組鏡頭讓我們感受到小庫爾特的困惑,也為他日後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02

他并不知道,夫妻的父親就是殘害自己小姨的兇手

戰後,年輕的庫爾特進入藝術學院學習。在那裡邂逅了與小姨同名的美麗姑娘,并成為情侶。但他并不知,夫妻的父親就是殘害自己小姨的兇手西本德。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為納粹服務的西本德醫生,戰後因偶然機會獲得了蘇聯軍官的庇護,不僅躲過了追查,而且還重新走上正軌。

而庫爾特的父親因為在戰時拒絕參加納粹而失業;為了生存,他違心加入納粹。但戰後,這一苟且使他再次失業。最後因無法忍受屈辱而自盡。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庫爾特的父親與西本德醫生這兩位知識分子,一個堅持真理,但最後命運多舛;另一個圓滑、識時務,在任何時代都吃得開。

庫爾特去西本德醫生家租房子時的場景,是對醫生本質的最好揭露。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穿着訂制西服的醫生從樓梯上走下來,庫爾特仰視着他。醫生走到面前,看着這位穿着設計、剪裁和用料都很粗鄙的自制“西裝”的年輕人,難以克制對劣等人的鄙視。

他先是嘲諷庫爾特的表情僵硬,又利用畫畫和漆匠為同一詞的機會,故意會錯意,把庫爾特當做漆匠,讓他為自己油漆房子。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繼而,他對庫爾特發表了自己對繪畫風格的見地時,依然保持着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傲慢的西本德并不知道年輕人身上的西服,正是他缺乏天賦的女兒的“傑作”。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導演在這裡給了我們兩個非常重要的資訊:首先,西本德是純粹的種族淨化主義者,對自己優良的品質有着絕對自信,而對劣等人毫不留情面。

其次,他對學藝術的學生庫爾特說,自己隻認可社會現實主義類型的畫風,表明他懂得趨炎附勢。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即使内心裡堅持着種族淨化主義,但老辣的他在表面上順應當權者的意願。暗示出他完全可能利用關系,将女兒送進本應需要天賦的藝術學院。

為西本德畫肖像那場戲,可以說是導演替他的靈魂畫像。西本德右側挂着胎兒示意圖,左側後立着人體全身骨骼模型。西本德選擇這些道具入畫,看似是在強調他婦産科醫生的職業特征。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但沿着作畫的庫爾特的目光看去,他站在二者中間,給人這種強烈的視覺印象:他是一個可以主宰别人命運的人——既可以幫人獲得生命,又可以把人轉手給魔鬼(骷髅骨骼模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魔鬼)。

在這個暗示性的畫面裡,道貌岸然的醫生立在骷髅前側,又像極了魔鬼代言人。

近30歲時,庫爾特攜妻子投奔西德。出走的晚上,大街和車站都籠罩着一片冷調的藍色。與送行的朋友道别後,背景暗色的窗玻璃上閃現出兩個黃亮光斑,預示着他們即将踏上希望的光明之旅。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進入車站時,軍官一聲吆喝,所有人都緊張到了極點。在緊張恐懼中,紅黃兩色的列車駛進站台。

暖色調的火車劃破了冷色調的畫面,把緊張的乘客帶進溫暖的車廂,載着他們離開冷色的世界。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從進入車廂起,畫面一直保持着暖色。導演用冷暖兩種色調的變化和對比,區隔開了東德和西德,也開啟了庫爾特命運的轉換。

03

偉大的藝術應該根植于真實

在西德,庫爾特選擇了現代藝術盛行的杜塞爾多夫。即使有人告誡,他年齡偏大,但仍義無反顧地進入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學習,投身到現代藝術。并不惜遭受嶽父的嘲笑和侮辱。

最後,庫爾特成功了——雖然走過彎路,做過許多别出心裁的錯誤嘗試。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電影裡表現了庫爾特探索各種創作手段的畫面,引導我們關注他的創作方法。

庫爾特的原型格哈德·裡希特在西方藝術界取得成功,其創作方法起着極大的作用。忽略了影片提供的這些資訊,我們就辜負了導演的一番苦心。

影片中庫爾特被教授批評作品隻是模仿,缺乏代表性。教授以親身經曆教育庫爾特,隻有那種刻骨銘心的東西,才是最真實的。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偉大的藝術應該根植于這種真實。

在教授的啟發下,庫爾特從一張舊照片找到靈感。他将小姨和自己一起的老照片,清晰地畫在畫布上,然後又用刷子處理成朦胧模糊的效果——形成模糊的真實影像。

與當年自己伸出手掌看到的景象一樣,那是他童年裡最刻骨銘心的感受和記憶。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影片的最後高潮留給了庫爾特創作照片繪畫(photo-based painting)。他的原型格哈德·裡希特就是憑這種源自照片的灰色,且有意模糊主題的創作方法和作品獲得成功的。

它是以照片為基礎,但不完全重制照片,也不是進行拼貼。而是采用了一種灰顔色重新解讀照片,并在繪制照片時,将兩種互相沖突的手法(粗糙與細緻)并置于同一幅作品中。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忽略原照片的細節,同時對照片進行模糊化處理。

影片中,西本德醫生偶然看到畫時幾乎崩潰。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庫爾特把“病人殺手”伯格哈德·克羅爾、西本德、小姨和童年自己的照片“偶然地”畫在同一塊畫布上。

由于采取了摩擦删除的處理,作品雖然是具象的,但卻是模糊的;五官是可見的,表情卻是缺失的。在一個模糊層阻隔下,觀者似乎永遠無法真正接觸作品的真相。

畫面上出現的人物看似偶然,但實際上是庫爾特對自己童年時那段黑暗經曆的追憶;無意中也揭露出了西本德醫生罪惡的曆史和内心的陰影。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影片在高潮部分多次出現了通過窗戶向外和向内投放出的視角。導演悄悄地把藝術家的一種藝術認知,提前放在這裡呈現。

格哈德·裡希特認為每一個以窗框為界的大自然的片段,不管它對人們是多麼的偶然,随意被選擇的或不全面的,都具備"真實性"及"正确性"。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現實中,藝術家是在十年後才發表這種觀點的。

影片結尾,庫爾特的作品引起關注,并成功地舉辦了個人作品展。

從展覽會出來,庫爾特路過巴士總站,他請司機們為他鳴笛。在長鳴中,他也慢慢地伸舉起雙臂,完成了對自己深愛且難以忘懷的小姨的緻敬!

豆瓣8.6《無主之作》:藝術源自真實,生存依賴世故

電影《無主之作》正在歡喜首映app全網直播,快來觀看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