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作者:小葵電影筆記

《戀戀風塵》拍攝于1986年,故事背景是70年代初的台灣。故事很簡單,阿遠和阿雲是青梅竹馬,阿遠國中畢業到台北謀生,後來,阿遠去服兵役,阿雲嫁給了替他們送信的郵差,初戀無疾而終。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學生時代

我們可以把《戀戀風塵》當作一部普通的文藝愛情片來看,導演侯孝賢讓觀衆從一個平淡的視角出發,影片安靜地開始,并于安靜之間結束,細節之中不見半點煽情成分,縱橫之處也不見半點号啕之處,但後勁很大。

電影一開始,火車穿行在山脈間,隧洞一個接一個,總會有走不完的錯覺,就跟眼下的人生一樣。但事實并非如此,你可能不知道它會在哪一段和哪一站停下,更不知道它最後會駛向哪裡。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這對青梅竹馬的年輕人,終歸還是沒有抵擋住看不見的時間洪流。時間是十分車站的信号燈,也是片中多次出現的鐘表,在台北車站、在父子手上。

侯孝賢沒有明确告訴觀衆,時間意味着什麼,但時間打敗了這對戀人。它像水上的波紋,也像空谷的回聲,它可以是一千個信封,也是麻煩連連的落地番薯。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電影主要講閩南語,談的是日常瑣事,往往輕聲細語,角色大部分也不是多話的人。有意思的是,很多鏡頭人物都在發呆。

導演隻是截取一些片段,在情節上大量留白,更多的内容留給觀衆去補充想象。這使得電影如同男女主角的名字,看起來“雲”淡風輕,實則韻味悠“遠”。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阿遠和阿雲

電影的結束又用了一個空鏡頭,男主角阿遠退伍返鄉,孤零零地巡視着這逐漸陌生起來的鄉土裡的一切。

他走到田裡去探望正在照料番薯的阿公,一邊聽阿公唠叨這些年裡發生的一切,一邊看雲影在山頭掠過,鄉土在太陽下雲霧蒸騰,微風吹起他的衣襟……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戀戀風塵》的轉場很樸素,大多是淡入淡出,而且黑場有時長達數秒,既可以表示時間的流逝,也給觀衆留下很多回味的時間。

之前提到的空鏡頭,風吹樹葉,雲的流動,都是時間的意思。幾片陽光透過雲的間隙,在遠山上緩緩起伏,這是屬于侯孝賢的極緻的美。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可能是祖先庇佑。沉船也沒死,在森林裡,被圍剿了五六個月也沒死,也沒餓死。……在森林裡有種可怕的病,一種腸炎叫做“赤痢”,如果被感染,沒幾天就死了。那時候沒什麼特效藥,也沒什麼仙丹,隻能眼睜睜的看着他們死。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疾病也好像無法把握的命運一樣。老闆去的應該是南洋,替日軍打仗,侯孝賢在一些間隙露出時代的傷痕。就像父親對阿遠說,“我們家三代人,好像都沒有讀書命”,自己公校一畢業,剛好台灣光複,あいうえお(aiueo)碰到ㄅㄆㄇㄈ(bpmf),讀了跟沒讀一樣。

侯孝賢安排那麼長的阿公關于種番薯的心得,也是在說人生吧。阿遠小時候生病,求醫無果,阿公說:“人常說:‘要靠人,也要靠神。’”阿雲嫁人,阿公說這是緣分,不能勉強的。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那麼這個電影到底講的是什麼呢?硬要說主題的話,在我看來,是時光。

電影的第一個畫面,長達一分多鐘的長鏡頭,火車穿過一個個隧道,一會兒明一會兒暗。這是阿遠、阿雲離開家鄉的路,也是回家的路。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火車的運作便是時間的流逝,穿過的隧道好似時空隧道。火車停靠的站台,名為“十分”,既是地名,也是時間。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除了多次出現的手表,鏡頭還會特意長時間聚焦車站的鐘表,不止一次。阿雲來台北時,以及阿遠離開台北時。阿遠和阿雲第一次回家,那時候阿遠還是短發,後來阿雲來台北時,阿遠已是長發。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戀”字的繁簡體變化,之前的心字底上有三部分,中間是言,兩旁是絲,被小心包裹在絲裹裡的語言,愛你在心口難開;後來簡化成“亦心”,少了矜持和隐忍,但也算切題:愛隻要一顆心,戀要“亦心”。

Dust in the wind 戀戀風塵

時光這東西很怪,看起來都隻是滴答的一秒終,實則有着不同的長度,時光的速度和現在化程度成反比。

生長在農村去大城市謀生的人,被兩道不同流速的時光激流裹攜,迷失變得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了Dust in the wi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