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作者:小葵电影笔记

《恋恋风尘》拍摄于1986年,故事背景是70年代初的台湾。故事很简单,阿远和阿云是青梅竹马,阿远初中毕业到台北谋生,后来,阿远去服兵役,阿云嫁给了替他们送信的邮差,初恋无疾而终。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学生时代

我们可以把《恋恋风尘》当作一部普通的文艺爱情片来看,导演侯孝贤让观众从一个平淡的视角出发,影片安静地开始,并于安静之间结束,细节之中不见半点煽情成分,纵横之处也不见半点号啕之处,但后劲很大。

电影一开始,火车穿行在山脉间,隧洞一个接一个,总会有走不完的错觉,就跟眼下的人生一样。但事实并非如此,你可能不知道它会在哪一段和哪一站停下,更不知道它最后会驶向哪里。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这对青梅竹马的年轻人,终归还是没有抵挡住看不见的时间洪流。时间是十分车站的信号灯,也是片中多次出现的钟表,在台北车站、在父子手上。

侯孝贤没有明确告诉观众,时间意味着什么,但时间打败了这对恋人。它像水上的波纹,也像空谷的回声,它可以是一千个信封,也是麻烦连连的落地番薯。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电影主要讲闽南语,谈的是日常琐事,往往轻声细语,角色大部分也不是多话的人。有意思的是,很多镜头人物都在发呆。

导演只是截取一些片段,在情节上大量留白,更多的内容留给观众去补充想象。这使得电影如同男女主角的名字,看起来“云”淡风轻,实则韵味悠“远”。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阿远和阿云

电影的结束又用了一个空镜头,男主角阿远退伍返乡,孤零零地巡视着这逐渐陌生起来的乡土里的一切。

他走到田里去探望正在照料番薯的阿公,一边听阿公唠叨这些年里发生的一切,一边看云影在山头掠过,乡土在太阳下云雾蒸腾,微风吹起他的衣襟……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恋恋风尘》的转场很朴素,大多是淡入淡出,而且黑场有时长达数秒,既可以表示时间的流逝,也给观众留下很多回味的时间。

之前提到的空镜头,风吹树叶,云的流动,都是时间的意思。几片阳光透过云的间隙,在远山上缓缓起伏,这是属于侯孝贤的极致的美。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可能是祖先庇佑。沉船也没死,在森林里,被围剿了五六个月也没死,也没饿死。……在森林里有种可怕的病,一种肠炎叫做“赤痢”,如果被感染,没几天就死了。那时候没什么特效药,也没什么仙丹,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死。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疾病也好像无法把握的命运一样。老板去的应该是南洋,替日军打仗,侯孝贤在一些间隙露出时代的伤痕。就像父亲对阿远说,“我们家三代人,好像都没有读书命”,自己公校一毕业,刚好台湾光复,あいうえお(aiueo)碰到ㄅㄆㄇㄈ(bpmf),读了跟没读一样。

侯孝贤安排那么长的阿公关于种番薯的心得,也是在说人生吧。阿远小时候生病,求医无果,阿公说:“人常说:‘要靠人,也要靠神。’”阿云嫁人,阿公说这是缘分,不能勉强的。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那么这个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呢?硬要说主题的话,在我看来,是时光。

电影的第一个画面,长达一分多钟的长镜头,火车穿过一个个隧道,一会儿明一会儿暗。这是阿远、阿云离开家乡的路,也是回家的路。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火车的运行便是时间的流逝,穿过的隧道好似时空隧道。火车停靠的站台,名为“十分”,既是地名,也是时间。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除了多次出现的手表,镜头还会特意长时间聚焦车站的钟表,不止一次。阿云来台北时,以及阿远离开台北时。阿远和阿云第一次回家,那时候阿远还是短发,后来阿云来台北时,阿远已是长发。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恋”字的繁简体变化,之前的心字底上有三部分,中间是言,两旁是丝,被小心包裹在丝裹里的语言,爱你在心口难开;后来简化成“亦心”,少了矜持和隐忍,但也算切题:爱只要一颗心,恋要“亦心”。

Dust in the wind 恋恋风尘

时光这东西很怪,看起来都只是滴答的一秒终,实则有着不同的长度,时光的速度和现在化程度成反比。

生长在农村去大城市谋生的人,被两道不同流速的时光激流裹携,迷失变得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了Dust in the wi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