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初蔻

聊天記錄中的女兒在西班牙留學,父親每月給她轉生活費。說好每月一萬元,但女兒基本不夠用。
不夠用之後,女兒就沒完沒了地榨取父親的勞動果實,還理直氣壯地要求父親無條件滿足她的物質需求。
從聊天中可以看出,女兒對父親的态度是“要求”而不是“請求”,她理所應當地認為,51歲的父親應該承擔這些結果,誰讓他是父親。
那麼1萬元是否能在法國滿足基本的日常開銷呢?同樣留學的同學說,一萬元足夠了。
這是個23歲的姑娘,成年了,自己卻從未尋找工作,以便增加經濟收入,減少父母的負擔。如此不懂事的女兒,究竟來源于什麼樣的家庭?
這個家庭裡,父母從來不舍得吃點好的,都是讓着女兒吃。從小被“富養”的女兒,認為父母為她奉獻一切都是理所應當。
她沒有感恩父母的心,她隻關心自己能不能吃到父母一輩子的紅利。
中國的父母們有一個共同點:哪怕沒錢,也要給自己孩子最好的物質享受。
他們自己從小生活在物資匮乏的年代,是以在内心裡抗拒自己的孩子再吃這種苦。“補償”心理占據了理智之後,孩子的“拿來”主義就越發明顯。
父親的夥食
女兒的夥食
女孩留學之後的“不堪”言論
因為錢沒到位,就罵出這樣的話
罵父親的話
罵母親的話
這個被“富養”的女孩是誰呢,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她就是2020年疫情期間拒絕隔離、跳窗逃跑的女生。
都說一個家庭裡,孩子的好壞取決于父母。“熊父母”才會養出“熊孩子”,但真實情況讓人詫異。
這位父親北大畢業,現任上海一家金融雜志主編一職。
挺高的學曆、挺高尚的工作,卻養育了這麼一個讓世人厭惡的孩子。孩子“惡”的本性,在金錢刺激下被徹底撕開了。
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是無數父母内心最大的傷痛。
誠然,許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并沒有打算做為一項投資來經營。相當一部分父母都是抱着“隻要孩子好、一切都很好”的願望無償地付出。
如果孩子特别努力,但總是生活過得不如意,父母貼錢貼物貼精力地幫助,也不會有一句怨言。
但是孩子自己不努力,卻把一切不如意都怪罪到父母身上時,這樣的孩子就成了“白眼狼”。這些孩子的統一特點是:
嫌父母沒本事創造更多的财富,是以自己不是富二代。
嫌父母沒有做大官,給不了自己想要的前途。
嫌父母穿戴寒酸,丢了自己的面子。
遇到這樣的孩子,父母的心真是稀碎了一地。
養出這樣“三觀扭曲”的孩子,主要還是家長的問題,這種孩子普遍生活在一個“嬌慣”孩子的家庭裡。
從孩子來到這個世上,父母就幫他安排好了一切,所有事情都“大包大攬”。有的家庭裡,哪怕孩子12歲之後,内褲還由父母洗。
父母認為,孩子太小,洗不幹淨。或因為要給孩子更多的學習時間,不舍得再讓孩子那麼累。
這些做法比保姆還盡力,會給孩子一定的心理暗示:你隻需要吃好、享受好,其他的都是父母的義務,與你無關!
對孩子無底線溺愛的父母,終究會養廢這個孩子,最終毀掉一個家庭。
這種孩子可能是吸食母親鮮血的紅蜘蛛,也可能是冷漠利已的狼群。除了不是人,他們可以是任何兇殘的動物。
去年一個視訊在網上火了,引來了網友極度的憤怒。
起因是一對母女在地鐵站坐錯了車,女兒就對母親連踹幾腳。
再看這位母親,她拿着很多行李,走路都有些不穩當。可女兒卻雙手揣兜,罵罵咧咧。好像那個女人不是她的母親,是封建社會中家裡的老傭人。
而這位母親卻用沉默和隐忍接受了這一切,你能體會這位母親心中的苦嗎?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家庭裡的縱容,終究會演變成社會裡的毒打。
作為父母,隻能陪伴孩子走一段路,你的保護貫穿不了他的一生。而且殘酷的真相是:絕大多數父母也保護不了孩子。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着想的遠見。”---畢淑敏
養育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也絕非是成年人的自私。而是父母要為子女一生的行為負責,這是父母的格局。
讓自己做“稱職”的父母,讓子女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