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才能保持理智與情感的平衡

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理智與情感,如何才能更加保持理智與情感的平衡,我們需要在學習與觀察中去平衡。

理智與情感之間的互動關系極其複雜。阻礙人們保持理智與情感平衡的原因有四個:其一,我們不了解自己和對方的情緒;其二,雖然我們常常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有時情緒急速波動,以緻我們不由自主地受它支配,其三,即使理智本身戰勝了情感并左右我們的行為,我們仍不能把握好那部分情緒,不管我們怎樣将其掩蓋,或是否認它的存在,事後它還是會冒出來煩我們,最後,所有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們對情緒的産生沒有心理準備。

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我們常常對感情毫無察覺。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被不安、沮喪、恐懼或憤怒等情緒所左右并影響到我們的一舉一動。在我還沒有覺察到自已的憤怒時别人可能早就注意到我頸部肌肉已緊張起來,臉部開始漲紅說話聲音也變了調。

對别人的情緒,我們了解的就更少了。即使你試圖掩蓋自己的憤怒或恐懼,它還是會在不知不覺中影響你的行為:你說話的語調、坐姿、呼吸頻率等。我也會下意識地注意到這些迹象,相應地也會覺得不安、擔心或變得固執。如果雙方都沒有注意到自己或對方的情緒,我們就很難控制表達感情的方式,雙方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就會受到影響。

是以,積極把握感情的第一步就是意識到它的存在。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應當學會觀察肢體所傳達的感情信号。通過觀察身體各部位情況,能從中得到有關自己情緒的重要資訊。我的腸胃是不是感到不适?手心是否冒汗了?下巴肌肉是否繃得很緊?我是不是攥緊了雙拳,還是使勁抓着什麼東西了?說話聲調提高了?這些小動作多半傳達着憤怒、沮喪或害怕的情緒。輕柔的聲音,願意靠得更近些,濕潤的眼睛,這些迹象則意味着愛慕、同情或者傷心。我的身體感受在不同的場合可能表達着不同的情緒。一旦注意到這些變化,察覺出自己的情緒也就不難了。

為了培養這種意識,我可能需要在不同場合和不同程度的壓力下進行練習。從每天的點滴小事做起—一和朋友吃飯、同客戶談生意、看一場傷感的電影、進行一場困難的讨論,利用這些場合來培養自己對情緒和感覺的把握。随着對自己身體反應的了解,察覺情緒變得越來越容易。我可以更頻繁或在更為緊張的氣氛下嘗試發覺自己的情緒。

由于掌握的資訊量有限,了解對方的情緒變得很難。我可以觀察你的一舉一動,聽你說話的語氣,但我無法知道你的所思所想,對你的感覺也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盡管如此,我們仍可以根據某些肢體語言分析對方是否産生了大的情緒波動。試想如果我處在你的位置上,表現出你那樣的動作,用你那樣的語氣說話,我應該在想什麼呢?了解對方的感受越多,就越能避免傷人話語或行為帶來敵對情緒的強化,避免做出有害無益的舉動。總的來說,在觸及問題的本質之前,有必要先觀察下對方的情緒狀況。

經過細心觀察,多加體會,就能敏銳地察覺身體和嗓音的細微變化,當然也總有摸不準的時候。為了找準對方的情緒我也許需要證明我的判斷,比如我說:“約翰,你的手指似乎要嵌進椅子把手裡了,我剛才問你的那個問題,你好像并不滿意我惹你發火了嗎?”肢體語言模棱兩可,而我們的看法也有失偏頗。與其忽略對方的感受,不如好好揣測一下。當然自已的猜測未經證明就憑此輕舉妄動,是很冒險的,雙方極有可能産生誤解。如果我不用指責或武斷的語氣詢問你的感受,就能避免誤解,對方也會自然道地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注意情緒的變化能幫助我跨越感情沖突。通過實踐,我可以暫時從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分析雙方的情緒,并想出對策這種距離感同樣能減少自己情緒的波動對行為産生的影響,有助于讓理性起到平衡作用。不要感情用事,管住自己的行為。光是注意到自己的情緒還不足以控制其行為。情急之下,我可能沒等自己作出理性決定就貿然行事。

心理學家認為,在發育過程中,大腦最先産生本能和感性反應。随後,大腦才會變得越來越理性,并逐漸可以控制一些低層次的本能反應。但險惡環境可能直接引發感情和生理上的反應,導緻理性思維出現“短路”。即使是稍有害怕或不信任感也會讓我們有所行動,如一走了之;短期來看,這樣做雖然保護了自己,但卻對理智地解決問題不利。害怕遭抛棄也會導緻同樣的反應。如果妻子威脅要離開丈夫,他可能會怒不可遏、孤注一擲,這種情緒無助于解決到他妻子威脅要離開他的問題。

是以,在工作與生活中,我們需要善于觀察與學習,才能平衡我們的理智與情感!

如何才能保持理智與情感的平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