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進展一直是當下的熱門話題,我們經常能看到科學家新發現某個化石的新聞。

每一個發現都不易,每一個化石都很寶貴,但你知道嗎?在古生物學快速發展的19世紀,有兩位科學家對古生物學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們對古生物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發現并命名了上百個物種,并且,兩人在“大戰”中培養起來的學生們代代傳承,至今依然是古生物學界的中流砥柱),但又對不少古生物化石造成了極大的損害。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曆史上有名的“化石戰争”。
大戰前的友誼
1831年,奧瑟尼爾·查爾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生于紐約的一個家庭農場。馬什自小便展現出對科學的濃厚興趣,他在銀行家叔叔喬治·皮博迪的鼓勵和資助下,先後在私立高中菲利普斯學院和耶魯大學學習,并前往德國攻讀研究所學生。
奧瑟尼爾·查爾斯·馬什,圖檔來源wikipedia
比馬什小9歲的愛德華·德林克·柯普(Edward Drinker Cope)生于賓夕法尼亞州的富裕家庭。從小喜歡自然曆史,并在費城的自然科學院學習。
18歲時,柯普師從古生物學家約瑟夫·雷迪,并發表了他的第一篇學術論文。3年後,年僅21歲的柯普成為了科學院院士。1863年,為了躲避美國内戰,柯普被父親送往德國學習。
愛德華·德林克·柯普,圖檔來源wikipedia
在德國,馬什與柯普結識。當時,西歐是古生物研究的前沿陣地,各種學說快速發展。馬什支援達爾文的進化論,而柯普則堅持用進廢退的拉馬克式進化論。雖然在學術上兩人互不認同,但還是保持了融洽的友誼。
1864年,馬什與柯普歸國後,分别回到耶魯大學和自然科學院繼續進行古生物研究,并延續了他們的友誼,兩人還互以對方的名字命名新物種,看上去關系相當不錯。
然而,這份友誼并非堅不可摧。
最初的裂痕
轉折發生在1868年,柯普邀請馬什參觀位于紐澤西州的一個化石發掘場,富裕的柯普并不親自發掘化石,而是雇傭礦工來完成這項工作。
這次邀請本是出于兩人的友誼,但馬什背着柯普偷偷賄賂礦工,讓礦工将發現的新化石直接送到馬什所在的耶魯大學皮博迪自然曆史博物館。
這件事是他們決裂的開始。
同年,柯普發現并命名了薄片龍。這是柯普很重要的一個發現。但在複原骨架時,柯普錯誤地判斷了薄片龍的長頸和尾巴,導緻頭骨被放置在了尾巴末端。
柯普的錯誤骨架複原圖,圖檔來源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柯普的更正後的骨架複原圖,圖檔來源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這個錯誤是在一次古生物學者參觀自然科學院時被發現的。1870年,科普的老師雷迪在自然科學院的例會上指出了柯普的錯誤。
這個錯誤對柯普的名譽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他發表了更正聲明,甚至一度嘗試買回所有印着這篇錯誤論文的學術期刊。
就在這件事的影響逐漸消散的時候,馬什在《美國博物學家》上再次提到柯普的錯誤。這讓柯普大為惱怒。馬什認為,他指出錯誤的行為刺激了柯普的虛榮心,從此他們便成了勁敵。
這件事之後,兩人一有機會就批評并抹黑對方。
化石戰争
在美國地質調查所的所長競選中,兩人公開站隊不同的候選人,私人恩怨更新為派系鬥争。1870年代,随着美國西部發現大量化石,馬什和柯普的化石戰争正式開始。
化石戰争,圖檔來自Adam Miller
當馬什收到發現化石的消息後,會花重金封鎖消息,以便自己先于柯普到達發現地,甚至放出錯誤的化石發現地消息,以誤導柯普。為了了解對方的研究進展,馬什還雇傭間諜跟蹤柯普。
同時,柯普也嘗試反擊。在懷俄明州科莫斷崖的化石挖掘上,馬什占到了先機,并設法禁止柯普及其手下接近發掘現場。柯普便雇傭“化石獵人”從馬什那裡盜取化石,并利用馬什手下對薪酬的不滿賄賂他們,請他們将化石偷偷交給自己。
為了争奪化石發掘場,兩人雇傭的礦工會用石塊攻擊對方,甚至用槍進行威脅。白熱化階段,他們還指使雇工到對方那裡進行破壞,打碎甚至炸毀對方的化石。
除了在發掘現場,柯普還在學術期刊上開辟了“第二戰場”。1877年,柯普收購了學術期刊《美國自然主義者》,并把它變成了自己的“秀場”。
僅在1877和1878兩年,柯普就發表了76篇學術論文,這還隻是在他一生發表的1400篇論文的冰山一角(柯普也是曆史上發表論文最多的學者之一)。
雖然柯普發問衆多,但馬什發現的新物種數量更勝一籌。馬什共發現86個新物種,而柯普為56個。
1882年,馬什通過他在華盛頓特區的人際關系和一系列運作,成為新成立的美國地質調查局的首席古生物學家。這使馬什獲得了大量的聯邦資金以及權力。他開始切斷柯普的政府資助,并孤立柯普。而發表論文和發掘化石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感到學術道路将被資金不足阻斷的柯普試圖通過開采銀礦來填補資金需求,但這反而使柯普賠光了一切。最後,柯普被迫抵押他的實驗室,并與他的妻子和孩子分開,身邊隻剩下大堆的化石。
馬什對柯普窮追不舍,聲稱要沒收柯普的化石,因為這些化石是用聯邦資金發掘的。但柯普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他是自掏腰包。這件事讓柯普下決心抖出馬什的黑料,搞垮馬什。
柯普發出多封舉報信後,馬什因不正當交易和學術不端被撤銷職務并沒收大部分收入。
1897年,56歲的柯普因病去世。兩年後,67歲的馬什死于肺炎。兩人最後都幾近潦倒,令人唏噓。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化石戰争”,科學的程序中不一定都是美麗的故事,不過這些反面故事,也告誡人們良性競争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