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盡頭”的方舟菲欣納(國家公園環球行)

“世界盡頭”的方舟菲欣納(國家公園環球行)

澳洲菲欣納國家公園因其與大陸分割的地理環境而被稱為“世界的盡頭”,島上景色優美,氣候宜人,物産豐富,被評為世界十大最佳海灘之一。

“世界盡頭”的方舟菲欣納(國家公園環球行)
“世界盡頭”的方舟菲欣納(國家公園環球行)
“世界盡頭”的方舟菲欣納(國家公園環球行)
“世界盡頭”的方舟菲欣納(國家公園環球行)

主講專家: 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朱永傑

菲欣納國家公園是澳洲塔斯馬尼亞島上的一個國家公園,由于其與大陸分割的地理環境,那裡也被稱為“世界的盡頭”,島上景色優美,氣候宜人,物産豐富。公園的大部分區域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幹擾,民風淳樸,大自然仍然主宰着島上的一切。這裡現存的稀有和特有的動植物物種繁多,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其在自然保護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意義,被幾個旅遊部門評為世界十大最佳海灘之一。

遠離大陸世界盡頭

塔斯馬尼亞島位于澳洲大陸的南面。塔斯馬尼亞巴斯海峽把它和澳洲大陸分隔開,東聯塔斯曼海,西南通印度洋,離墨爾本南部240公裡。島上氣候濕潤穩定,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多雨,氣候環境類似地中海氣候,其餘時間公園年降雨量平均為600毫米,平均日照時間超過300天。

塔斯馬尼亞是澳洲唯一的島州,是澳洲最小的州。因與澳洲大陸隔離,部分地區還是沒有開發過的原始森林、無人涉足的河流和潮濕陰冷的峽谷。塔斯馬尼亞西部的大部分地方生長着人無法進入的原始森林。島上40%的地區被列為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

菲欣納國家公園位于塔斯馬尼亞東海岸,在霍巴特城東北125公裡處,是塔斯馬尼亞島最古老的公園。這個公園建于1916年,以法國航海家路易士·菲欣納命名。公園占據了菲欣納半島的大部分,最近的小鎮是斯旺海,也稱“天鵝海”。崎岖海岸線内有美麗的韋恩格拉斯海灣,也就是華人所稱的葡萄美酒杯海灣。

由于氣候穩定,沒有污染,塔斯馬尼亞島的海岸生活着成千上萬隻浮遊生物,它們在夜裡會随着海浪發出藍色幽光,如果有魚類或人攪動海水,藍色的熒光也會照亮海灘。這些浮遊生物群會随海水的溫度變化移動,也能夠随着海水移動而移動。

這種自然現象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北至瑞典南岸,南至澳洲的塔斯馬尼亞島海岸。這些藍色熒光浮遊生物随海水沾到人的手腳上,也會發出藍色的熒光,讓人産生奇幻的感覺,似乎發生了生物變異。這也是吸引旅遊者的一種美妙的自然現象。

獨特的生物多樣性

菲欣納國家公園已記錄到500多種植物,并發現了80多種蘭花。當地的大部分地區以幹燥的硬葉林和林地為主,潟湖西面的海岸灌木叢由長葉相思樹組成,東面的桉樹和斜葉桉占據了幹旱的林地。班克斯柏、薄荷屬植物、鍊黴菌屬植物、白千層屬植物和萼三角屬植物生長在潟湖地區。

菲欣納國家公園有49種塔斯馬尼亞特有的物種。特有的哺乳動物包括帚尾袋貂、環尾負鼠、蜜袋鼠、東部小負鼠、小小負鼠、針鼹鼠、袋熊、紐荷蘭鼠、沼澤鼠、水鼠、蓋氏袋鼠和長鼻袋鼬。塔斯馬尼亞袋獾曾經在公園裡很常見,但由于袋獾面部惡性良性腫瘤病的影響,它們的密度顯著下降。在塔斯馬尼亞島沿海有大量鲸目動物生存,比如南露脊鲸、座頭鲸、寬吻海豚,都利用海灣進食、産仔或休息。

紅頸袋鼠也被稱為班尼特沙袋鼠,是菲欣納國家公園最常見的動物之一。遊客可以看到它們在低窪的植被如草地上吃草,非常友好。它們經常成群聚集在遊客周圍。另一個常見的物種是東方袋鼬,這是一種有袋類食肉動物,以前曾在澳洲大陸出現過,但現在隻在塔斯馬尼亞被發現。塔斯馬尼亞沙袋鼠在大陸也已滅絕,它們在菲欣納國家公園中仍然很常見,一般晚上才出來覓食。白天可以看到針鼹在森林裡的垃圾中覓食,或在沿海植被中尋找螞蟻或其他食物來源。東部侏儒負鼠和小侏儒負鼠在澳洲大陸的幾個州被列為易危物種,但在塔斯馬尼亞卻沒有被列入名單。它們在公園内很容易被發現。新荷蘭僞新鼠被列為瀕危物種,僅在菲欣納國家公園内被發現。

在菲欣納國家公園,人們還發現了蜥蜴、石龍子和蛇等許多爬行動物和兩栖動物,美麗石龍子、塔斯馬尼亞樹石龍子和雌栎石龍子等都是塔斯馬尼亞特有的動物。目前還發現的其他物種包括斑點藍舌蜥、山龍和低地銅頭蛇。塔斯馬尼亞蛙也是塔斯馬尼亞的特有種,可以在幾條小溪中發現。

公園栖息着許多種鳥類,較大型的食肉鳥類包括棕隼和白腹海雕。較小的鳥有華麗的仙童鹪鹩和火焰知更鳥,還有黑眉信天翁、塔斯馬尼亞楔尾鷹、白額燕鷗、澳洲仙燕鷗和雨燕鹦鹉。

面臨物種入侵威脅

在公園的森林中發現了頂梢枯死真菌,菲欣納國家公園中的許多植物都容易受到它的影響,同時也使稀有和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危險。袋獾面部惡性良性腫瘤是一種傳染性癌症,已經成為整個塔斯馬尼亞島袋獾種群的嚴重威脅,造成了該地區袋獾的數量減少。2008年,袋獾已被列入瀕危等級。經研究證明,袋獾繁殖年齡在下降,這也證明該物種的持續生存存在不确定性,大多數雌性現在隻有一次繁殖的機會,而以前通常是在兩歲以後每年生育3個後代。

随着自然區域娛樂和旅遊活動越來越受歡迎,公園的動植物生存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修建和維護道路、軌道、瞭望台和各種住宿設施可能會造成許多負面影響。現在已經發現,有袋獾和東部袋鼬等物種在道路上被汽車撞死。

此外,叢林徒步和騎馬等活動也可能改變土壤特性和傳播疾病,直接和間接帶來損害植被和栖息地的風險。參觀公園的人也可能在不經意間把雜草種子帶到衣服或裝置上。越來越多的旅遊者攜帶的外來生物,可能包括細菌和病毒,這或許會給塔斯馬尼亞島的生物多樣性帶來難以估量的嚴重威脅。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随着野貓的出現,觀察到的蓋氏袋鼠種群數量已出現下降危險。研究還發現,一些澳洲本地哺乳動物容易感染家貓攜帶的弓形蟲病。

管理方案指導管護

根據《1970年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法案》的訓示,2000年菲欣納國家公園制定了公園管理計劃。這個計劃概述了公園的目标和願景,重點是保護物種多樣性和生态系統。2004年,為了應對不斷變化的環境,該計劃進行了修改,并于2015年再次更新。

在菲欣納國家公園中使用了大量保護标志,設立這些标志是為了讓人們意識到,喂養本地物種不僅會使動物更容易受到天敵的侵害,而且還會導緻疾病。一項研究表明,大多數人已經看到了與“保護野生動物”計劃有關的資訊,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不要喂養野生動物。

保護計劃特别指出,塔斯馬尼亞建立的保護區域都是土地瘠薄的區域,并不适合農業耕作。在菲欣納國家公園的管理計劃中,明确表明該地區不适合農業耕作或開展其他具有經濟收益的活動,并明确禁止在公園内開墾土地和放牧牲畜。菲欣納國家公園80%-90%的原生植被仍然完好無損。

盡管動植物群仍然面臨着生存的風險,但公園多方面的管理措施增加了這些物種的生存機會。政府機構定期監測物種對任何威脅的反應。菲欣納蠟花是澳洲瀕危物種,目前這個物種隻出現在菲欣納半島上,主要分布在菲欣納國家公園的花崗岩中,起初隻有3株植物被記錄在案,經過多年的保護努力,目前已經發現了超過100個個體。

菲欣納國家公園為保護雨燕鹦鹉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該物種沿塔斯馬尼亞東海岸移動,尾葉桉是其主要食物來源之一。雨燕鹦鹉在距離海岸線10公裡的山脊、桉樹林地和森林的斜坡上繁殖。同樣,塔斯馬尼亞楔尾鷹和白腹海雕在同一栖息地生存也有重要意義。公園阻止人工林和改變環境的城市化建設項目,這有助于為這兩個物種提供合适的栖息地。

公園内的區域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原住民和歐洲移民的遺址受到了保護,這些也成為公園旅遊的人文景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需要對于人文曆史進行調查,對于部分集水區的狀況也應掌握更多新的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