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7年前,那個家喻戶曉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現狀如何?

作者:紫菱君

相信很多上了年紀的朋友,一定聽說過朱克家這個名字吧。1973年,他下鄉插隊雲南勐臘愛伲族山寨,幫助當地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的事迹,經多家媒體報道後,迅速“走紅”全國,成了家喻戶曉的知青典型。如今,一轉眼47年時間過去了,現在的朱克家到底怎麼樣了呢?

47年前,那個家喻戶曉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現狀如何?

朱克家,1950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69年,年僅18歲的他剛從中學畢業,便跟随上山下鄉的隊伍,來到了千裡之外的雲南勐臘縣勐倉公社勐掌生産隊插隊落戶。那裡遠離大城市,生活條件極為的艱苦,但朱克家這位出生在大城市的青年卻毫不畏懼,反而堅決要求住最差的屋子,幹最重的活。

但是,因為太過年輕,再加上語言不通,朱克家在最初的日子裡,很難與老鄉們相處。為此,他苦學了一段時間傣族語,并跟随老鄉們學習如何幹農活。沒過多久,他便成了知青隊伍裡的行家裡手。

勐掌生産隊附近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個叫愛伲族的生産隊。每次愛伲族的人下山,總會遇見朱克家,彼此間漸漸地便成了朋友。之後,朱克家從愛伲族人的口中得知,愛伲族寨子裡原先有一座國小,隻因先後請來的老師都受不了惡劣的生活環境而離開了,如今尚有五六十名适齡兒童辍學在家。聞言後,朱克家二話沒說,便主動要求轉到條件更為艱苦的愛伲族生産隊。

47年前,那個家喻戶曉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現狀如何?

朱克家曾說:“越是艱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越是艱苦的地方越能夠鍛煉人的意志”,而他便要做那個帶頭的人。來到愛伲族生産隊後,朱克家除了擔任國小教師,用愛伲族語言傳授這些兒童知識外,還想方設法幫助當地的鄉親改善生活條件。比如他看到愛伲族婦女們舂米很累,便想出了一個用手扶拖拉機帶動碾米機的辦法,以此減輕她們的負擔;再比如為了将電燈照亮愛伲族,朱克家專門利用回上海的機會,學習了水力發電技術,回到愛伲族寨子後,便開始了小水電站的建設。凡此種種,可以說是不勝枚舉。

因為朱克家的突出表現,勐倉公社決定推舉他去上大學。然而,朱克家卻毫不猶豫的拒絕了。他說如果他走了,那麼愛伲族的學校就沒有老師了。望着那幾十雙渴望知識的大眼睛,他真的不忍心離開。

47年前,那個家喻戶曉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現狀如何?

1973年,随着媒體的報道,朱克家的事迹一下子便傳遍了全國,成了家喻戶曉的知青典型。一時間,無數的年輕人紛紛将其視為學習的方向和崇拜的偶像,可謂是“紅極一時”。然而,好景不長。在之後的日子裡,朱克家因為自身經驗不足,意外卷入了曆史的洪流之中,成了殘酷的犧牲品,被撤銷了一切職務。

1978年,無路可去的朱克家被曲靖沾益的恩洪煤礦礦長收留,成了下井挖煤的煤礦勞工。到了1986年,鑒于他在業餘時間鑽研的無線技術,廠裡将其調到了電視轉播台。1995年,同為上海知青的陳國學在負責曲靖的煤礦的工作時,特意将朱克家安排在了煤礦開設在曲靖的飯店工作。這份工作,朱克家一直幹到了2005年退休。

47年前,那個家喻戶曉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現狀如何?

如今,距離朱克家的“走紅”,已過去了47年時間,現在的他到底怎麼樣了呢?其實,自從退休以後,朱克家就一直居住在曲靖,偶爾也會回到上海看親人。但是,相對而言,他更熱愛曲靖這塊土地,因為他将自己最美好的年華都獻給了這裡。

多年來,每當人們問起他對知青這段往事的看法時,他都會坦然地答道:“我一點也不後悔,在農村鍛煉幾年,磨練了我的意志和毅力。我認為沒有壞處,隻有好處。是以知青生活的曆史,我覺得是一種财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