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7年前,那个家喻户晓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现状如何?

作者:紫菱君

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朋友,一定听说过朱克家这个名字吧。1973年,他下乡插队云南勐腊爱伲族山寨,帮助当地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事迹,经多家媒体报道后,迅速“走红”全国,成了家喻户晓的知青典型。如今,一转眼47年时间过去了,现在的朱克家到底怎么样了呢?

47年前,那个家喻户晓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现状如何?

朱克家,1950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69年,年仅18岁的他刚从中学毕业,便跟随上山下乡的队伍,来到了千里之外的云南勐腊县勐仓公社勐掌生产队插队落户。那里远离大城市,生活条件极为的艰苦,但朱克家这位出生在大城市的青年却毫不畏惧,反而坚决要求住最差的屋子,干最重的活。

但是,因为太过年轻,再加上语言不通,朱克家在最初的日子里,很难与老乡们相处。为此,他苦学了一段时间傣族语,并跟随老乡们学习如何干农活。没过多久,他便成了知青队伍里的行家里手。

勐掌生产队附近有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叫爱伲族的生产队。每次爱伲族的人下山,总会遇见朱克家,彼此间渐渐地便成了朋友。之后,朱克家从爱伲族人的口中得知,爱伲族寨子里原先有一座小学,只因先后请来的老师都受不了恶劣的生活环境而离开了,如今尚有五六十名适龄儿童辍学在家。闻言后,朱克家二话没说,便主动要求转到条件更为艰苦的爱伲族生产队。

47年前,那个家喻户晓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现状如何?

朱克家曾说:“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需要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够锻炼人的意志”,而他便要做那个带头的人。来到爱伲族生产队后,朱克家除了担任小学教师,用爱伲族语言传授这些儿童知识外,还想方设法帮助当地的乡亲改善生活条件。比如他看到爱伲族妇女们舂米很累,便想出了一个用手扶拖拉机带动碾米机的办法,以此减轻她们的负担;再比如为了将电灯照亮爱伲族,朱克家专门利用回上海的机会,学习了水力发电技术,回到爱伲族寨子后,便开始了小水电站的建设。凡此种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

因为朱克家的突出表现,勐仓公社决定推举他去上大学。然而,朱克家却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说如果他走了,那么爱伲族的学校就没有老师了。望着那几十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他真的不忍心离开。

47年前,那个家喻户晓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现状如何?

1973年,随着媒体的报道,朱克家的事迹一下子便传遍了全国,成了家喻户晓的知青典型。一时间,无数的年轻人纷纷将其视为学习的方向和崇拜的偶像,可谓是“红极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在之后的日子里,朱克家因为自身经验不足,意外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成了残酷的牺牲品,被撤销了一切职务。

1978年,无路可去的朱克家被曲靖沾益的恩洪煤矿矿长收留,成了下井挖煤的煤矿工人。到了1986年,鉴于他在业余时间钻研的无线技术,厂里将其调到了电视转播台。1995年,同为上海知青的陈国学在负责曲靖的煤矿的工作时,特意将朱克家安排在了煤矿开设在曲靖的宾馆工作。这份工作,朱克家一直干到了2005年退休。

47年前,那个家喻户晓的知青朱克家,如今现状如何?

如今,距离朱克家的“走红”,已过去了47年时间,现在的他到底怎么样了呢?其实,自从退休以后,朱克家就一直居住在曲靖,偶尔也会回到上海看亲人。但是,相对而言,他更热爱曲靖这块土地,因为他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这里。

多年来,每当人们问起他对知青这段往事的看法时,他都会坦然地答道:“我一点也不后悔,在农村锻炼几年,磨练了我的意志和毅力。我认为没有坏处,只有好处。所以知青生活的历史,我觉得是一种财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