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凡:新冠大流行終将結束,這次疫情帶給人類5條經驗

作者:澎湃新聞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經常有國外專家學者問吳凡“你們中國抗擊疫情那一招效果最好?”吳凡回答:“我們不是哪一招好,而是綜合施策的結果。”

吳凡:新冠大流行終将結束,這次疫情帶給人類5條經驗

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長吳凡發表演講 張呈君 攝

6月4日下午,2021浦江創新論壇繼續在上海進行。在主題為“疫苗與全球健康”的全球健康與發展分論壇上,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院長吳凡談到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對全球健康的影響。

吳凡回憶,2019年10月由三個國際組織聯合倡議的《全球健康安全指數2019》釋出,通過一套複雜的名額體系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評估,其中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排名在前,中國僅居中遊。

不久後新冠疫情在全球爆發,一段時間後專家組複盤時,發現得分高的國家,疫情防控往往做得并不好,一些得分不在前列的國家反而做得很好。截至2021年6月1日,美洲、歐洲占全球報告新冠病例總數的四分之三以上。

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醫療救治水準不低,但為什麼疫情防控做得不好?中國疫情防控的效果非常出色,有什麼秘訣?

論壇上,吳凡概括了中國應對新冠疫情的“綜合施策”舉措:統一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依法科學精準的防控政策,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協調關聯的醫療衛生資源和多部門合作,社群參與、全民動員,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

吳凡以中國抗疫戰場上的上海為例,總結起來有5個字:早、快、準、全、暖。

她進一步介紹,當出現疫情時上海能夠在兩小時内完成核心資訊調查,24小時内完成流調。對所有新冠本地病例都摸清了感染來源,本地病例的平均确診時間僅1.3天,目前已可控制在一天内。全市每日最大單管核酸檢測能力已超過77萬份。

她回憶,2021年1月份上海黃浦區出現個别病例,當時她曾帶專班連夜排摸一條傳播鍊,在15個小時内搞清了100多名密接、3300多名高風險人員、30餘輛網約車、22個餐廳等風險場所的接觸情況,落實了隔離管控措施。

“我們用非常精準的方式來界定人群,快速處置,這對控制疫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吳凡說,這種方式也使得疫情對城市運作的影響降至最低。

與此同時,通過聯防聯控措施的實施守好國門、家門,推動做好社會參與、公衆參與和健康教育,發揮每個人的作用。吳凡還強調了疫情防控中人文關懷的重要性,指出有“溫度”的舉措才能更好促使每個人去落實。

“公共衛生本質上是社會問題,而不是臨床醫生為病人看病的問題。要通過公共政策、資源的排程來解決問題。”吳凡說。從定義來看,公共衛生正是通過有組織的社會行動,高效率地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促進心理和身體健康。

她說,公共衛生要研究人群健康、疾病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采取預防保健、社會衛生和公共政策的措施,實作維護和促進人們的健康壽命的目的。

“今天非常慶幸,我們有一個高效運作的公共衛生體系。”吳凡說。

全球大流行還在繼續。吳凡說,目前來看面對新冠疫情的挑戰,各國的表現不同,國家間防控政策有差異,控制措施實施的力度有差異,疫苗接種的公平性不強,疫苗接種速度和力度也不同。

她認為,長遠來看新冠大流行終将會結束,但這次疫情給人類帶來了很多啟示,包括這5條經驗:

一是疫情不僅對全球健康有重大影響,還對經濟、社會、外交等領域産生了影響深遠。

二是中國經驗告訴人們,健全的公共衛生體系和完整的社會治理體系可發揮重大作用。

三是疫情中疫苗的快速研發應用,展示了現代科技的巨大力量。

四是因地制宜、綜合施策,才能快速控制全球的疫情。

五是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促進全球健康公平性對人類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高文

校對:劉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