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訪吳凡|培養頂尖臨床醫生,可以做怎樣的探索?

作者:澎湃新聞
專訪吳凡|培養頂尖臨床醫生,可以做怎樣的探索?

02:57

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近日接受澎湃新聞專訪,就“頂尖臨床醫生培養”的話題展開探讨。記者張呈君 李佳蔚 視訊編輯 彭友琦(02:57)

近年來,醫生成為社會關注的職業,也成為廣大學子報考的熱門選擇。但在喧嚣的讨論背後,有一個基本問題:頂尖臨床醫生具備什麼品質,是如何培養的?

近日,教育部主辦的新時代研究所學生教育教學改革座談推進會暨高等教育(研究所學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成果交流研讨會在複旦大學召開。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中國教育教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此次,複旦大學共有3項成果入選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其中一項為《服務需求 提高品質:醫學研究所學生教育改革研究與創新實踐》,這是臨床醫學碩博研究所學生教育領域唯一的一等獎。

該項成果的牽頭人,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以下簡稱複旦上醫)副院長吳凡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并結合該校近年來的探索實踐,就“頂尖臨床醫生培養”的話題展開探讨。

吳凡直言,醫學研究所學生教育面臨兩個主要教學問題。一是如何強化醫學專業學位博士臨床實踐能力,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服務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對高水準醫療服務的需求。二是如何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培養解決健康領域重大科學問題、應對重大疾病防控挑戰的醫學領軍人才。

“概括地說,‘雙輪驅動,頂天立地’。”吳凡說,“頂天”是指需要培養高精尖的醫師科學家,實作科學研究領域的突破;“立地”是指需要培養應用型醫學人才,為老百姓的疑難雜症提供優質醫療供給。

率先建構“5+3”模式

很長時間,國内醫學生培養面臨着學制多、學位混雜、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缺乏統一标準等問題。還出現一種現象,一些院校花很大力氣培養的醫學生,畢業後卻不會看病。

吳凡說,複旦上醫很早啟動了醫學教育綜合改革,并取得豐碩成果。目前,中國臨床醫生培養的“5+3”模式(5年臨床醫學大學教育+3年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或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就源自複旦上醫。

與此同時,複旦上醫在上海牽頭聯合全市醫學院校,共同研制“上海市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建構“5+3”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2014年,複旦上醫牽頭的《大陸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和創新——“5+3”模式的建構與實踐》,獲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實作了上海市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零的突破”,為全國開展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提供了示範和借鑒。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的意見》,其中明确推進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培養改革,要求從2015年起,停止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調整為“5+3”一體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

吳凡解釋,“5+3”模式通過界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碩士同時具備住院醫師和研究所學生的“雙重身份”,合格研究所學生畢業時,可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合格證書、研究所學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簡稱“四證合一”。

“這樣培養出來的醫學生,醫術是有保障的,極大提高了醫學人才培養的品質和效率。”吳凡說。

臨床專博“5+3+X”與“醫師科學家”

“現在我們又往前走了一步,探索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吳凡說,2015年起,複旦上醫率先在全國開展臨床醫學博士“5+3+X”模式改革試點,X為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或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研究所學生教育所需年限。

通常,無論在國内還是國外,醫學教育均由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和繼續教育組成。其中,畢業後醫學教育又分為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和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兩個階段。專科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是在住院醫師規範化教育訓練基礎上,培養能夠獨立、規範地從事疾病專科診療工作臨床醫師的可靠途徑。

“通過這樣的模式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博士,醫學生就具備了紮實的臨床實踐技能,能獨立規範地承擔本專科常見多發疾病和某些疑難疾病診療,有能力參與多系統複雜疾病的診療,并具有較高的臨床理論水準以及臨床研究能力。”吳凡說。

截至目前,複旦上醫已培養近1000名“5+3+X”臨床醫學專業博士。在吳凡看來,将臨床醫學專博和專科醫師教育訓練結合,複旦上醫實踐引領了全國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教育改革,示範了如何結合“學位論文科研”和“臨床專科教育訓練”,解決臨床診療過程中碰到的實際問題,實作臨床研究與臨床實踐的緊密結合,同步提高臨床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水準。

同時,在培養“醫師科學家”方面,複旦上醫也率先作了探索。

2018年12月,教育部、國家衛健委和上海市“三方共建托管”複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及其直屬附屬醫院,率先在全國探索綜合性大學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在一流醫學研究所學生教育方面,複旦上醫拓展學術學位“Med-X”新模式,推進醫教協同、科教融彙、産教融合,培養機制改革,探索“MD+PhD”雙學位教育,提升醫學研究所學生國際化水準,加快生物醫藥工程博士培養,以創新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培養高層次複合型拔尖創新醫學人才。

吳凡舉例,在博士研究所學生階段,醫學生有機會在複旦10個臨床醫學交叉研究院(癌症攻關、重大腦疾病、心髒醫學與泛血管、代謝疾病等)進行培養,接受樊嘉院士、葛均波院士等頂尖科學家的指導,接觸國際前沿研究課題,“醫學生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頂尖臨床醫生“上海方案”

近年來,複旦上醫把握教育部、國家衛健委與上海市三方共建托管曆史機遇,新醫科人才工作“換擋提速”,全面駛入快車道。

在《醫學界》每年釋出的中國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排行榜上,複旦上醫連續五年位居榜首。

“培養引領未來的醫學頂尖人才,需要醫、教、研三結合。”吳凡認為,頂尖的臨床醫生要能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真正的科學問題,同時,通過科學方法、科學技術去研究和解決這些臨床問題。在此基礎上,頂尖臨床醫生還要有成果轉化意識,把臨床實踐中凝練出的科學方法、成果轉化為專利或産品,最終再推廣應用到臨床治療上,服務更廣泛的患者。

“形成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科技成果轉化并回到臨床治療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頂尖的醫學人才不僅能為國家科技創新作貢獻,也能夠為更多老百姓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她說,這也是複旦上醫這些年持續探索實踐的。

近年來,中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暴露出一些短闆和弱項,其中,麻醉、重症、感染、兒科、公共衛生、全科醫學等學科人才緊缺,成為一個突出而緊迫的問題。

對此吳凡認為,培養高品質的醫學人才,也必須着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服務需求”。比如,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2020年11月在複旦成立後,每年設定超過60個感染傳染病領域的博士名額,加大培養該領域頂尖醫學人才。在“5+3+X”臨床專博培養中,“X”突出了全科醫學、兒科、麻醉等緊缺人才的培養。

此次,複旦上醫的《服務需求 提高品質:醫學研究所學生教育改革研究與創新實踐》獲評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一方面,這是複旦上醫在2014年‘5+3模式’獲評特等獎基礎上所做的進一步探索。”吳凡說,另一方面,更顯示了教育部、國家衛健委與上海市三方共建托管複旦上醫及其直屬附屬醫院以來,該校探索醫學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目前,這項教學成果在全國已成功推廣到數百所醫學院校,特别是在綜合性大學醫學研究所學生教育改革和臨床醫學博士專業學位培養改革方面成效顯著,預期應用前景深遠,将為中國頂尖臨床醫生培養提供一套“上海方案”。

談到複旦上醫接下來的人才培養計劃,吳凡說,到2030年,複旦上醫将努力建成具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支撐引領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能力顯著增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