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研究員王洋談水土流失治理

作者:金台資訊

來源:人民網-吉林頻道 原創稿

編者按:7月22日為吉林省“黑土地保護日”,黑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土壤資源,東北黑土地在全國糧食生産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吉林省牢記囑托,深入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實施,把黑土地保護作為重要抓手,綜合實策,狠抓落實,黑土地耕地内在品質、設施條件和生态環境不斷改善,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不斷夯實,為黑土地保護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吉林經驗”。

專訪嘉賓: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研究員王洋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态研究所研究員王洋談水土流失治理

人民網:吉林省哪些地方存在水土流失的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各地有哪些經驗做法?

王洋:吉林省水土流失類型主要以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兩大類。中東部以典型黑土、白漿土、棕壤為主的地區,氣候濕潤,降雨量大,以平原、丘陵、台地為主要地貌類型,易發生水力侵蝕;西部以黑鈣土為主的地區,氣候幹旱,多風少雨,蒸發量大,以風沙鹽堿地、退化草甸為主要地貌類型,易發生風力侵蝕。2019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積約41756.99平方公裡(輕度侵蝕以上面積),占幅員面積21.95%,其中水力侵蝕面積29697.78平方公裡,占總流失面積的71.1%,風力侵蝕面積 12059.21平方公裡,占總流失面積的28.9%。吉林省黑土耕層有機質含量已由開墾前的4-6%下降到1.5-3%,土壤氮、磷營養元素儲量分别下降30-60%、16-24%;土壤腐殖質層已由上世紀50年代的40-6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甚至有3%以上的耕地腐殖質層完全消失成為“破皮黃”。黑土退化直接導緻土壤實體化學和生物結構變差、作物根系發育不良和養分吸收能力減弱、地力下降。針對不同類型水土流失采取的經驗做法:工程措施:針對侵蝕溝,主要采取溝頭防護、溝岸護砌、柳樁護岸、削坡、網格護坡、石谷坊、土柳谷坊、漿砌石排水溝等防護模式與治理措施。耕作措施:針對坡耕地采取橫壟耕作、順坡等高耕作、壟作區田、地埂植物帶等控制措施以及輪耕休耕、免耕、少耕等保護性耕作措施。自然恢複措施:退化鹽堿地人工植被恢複、河流岸邊帶植被緩沖區建構以及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等。

人民網:為防止水土流失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産量降低,您認為農民耕種過程中都應注意哪些事項?

針對水土流失治理需注重土地平整、高标準農田建設、改順坡種植為機械起壟、橫向種植,全面應用橫壟、壟作區田、牧草帶、地埂等水土流失關鍵技術,完善農田水利配套設施,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針對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産量降低,需注重地力狀況,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積造、施用農家肥等有機肥,降低化肥施用量,結合保護性耕作、休耕輪作等方法深入推廣實施稭稈還田,減少農田養分的人為散失。在耕作實踐中,積極探索應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等新技術、新方法,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減少耕作過程中的水土流失和養分流失。在廣大農民中牢固樹立保護與利用相統籌的可持續利用的思想,全面推廣實施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與稭稈覆寫還田等技術模式。

人民網:黑土地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下一步,您認為吉林省應如何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實作黑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統籌土、水、肥及栽培等生産要素,綜合運用工程、農藝、農機、生物等技術與措施。按照農田分級分區分類管控的要求,針對耕地品質等級采取差異化利用和保護措施,確定黑土地保護取得實效。大力推進有機肥積造利用:推進稭稈粉碎深翻還田、覆寫免耕還田、過腹轉化還田,有效利用畜禽養殖廢棄物等,積造施用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耕地地力。推廣保護性耕作模式:實施免耕、少耕等稭稈覆寫還田保護性耕作、稭稈整株還田苗帶輪替休耕等保護性耕作模式,并配套推廣适合稭稈還田條件下的免耕、條耕農業機械。推廣應用化肥農藥減施技術: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與機械化精準施肥噴藥,全面推廣高效新型肥料與水肥一體化技術;推廣應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和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改善農田生态環境。推進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加強坡耕地綜合治理,完善農田水利配套設施與灌溉技術,全方位控制水土和養分流失,保障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發展種-養一體化循環農業模式:将種植業、養殖業作為一個整體,增加稭稈多途徑綜合利用、有機肥生産等環節,延長産業鍊條,形成種植業、養殖業生産各環節的資源與物質循環利用。通過産業發展促進黑土保護與資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态效益,帶動鄉村經濟發展,實作黑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