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南海老林

可可豆被譽為生長在可可樹上的黃金果,被認為是上帝饋贈給人類的最美味食品。可可樹原産于中美洲熱帶雨林中,早在3000年前美洲瑪雅人就認識并栽種可可樹,他們将采收可可果剝開果仁堆放發酵,并研磨成果漿,加水加辣椒,制成一種帶有苦味飲料。食用後可可堿及咖啡因作用,可使人産生興奮感。16世紀時,哥倫布及西班牙人發現了這種植物,并開始喝上這種飲料。後來歐洲人加入白糖,開發了固體巧克力制作工藝,由于口感特異細膩醇香,流轉至世界各地,成為知名的高檔休閑食品。
可可樹為梧桐科可可屬的常綠植物,由于其生長條件制約,僅分布于南北緯20度的熱帶氣候區。适宜生長年均溫度22—26℃,雨量1400—2000毫米,濕度大,土壤肥沃生态環境裡,植後4—5挂果,10年後挂果高峰期。可可花果生長在主幹或老莖上,果長而大,橢圓狀卵形,長15—20厘米,直徑約7厘米,花期近全年。可可果内有種子(可可豆)30—50粒,可可豆含有40—50%可可脂,可制成可可粉加工成巧克力。可可果初為綠色,成熟後變為橙黃、紅褐色。花果十分醒目,具有較大的觀賞性。歐洲人将可可豆進行深加工,制成巧克力原漿,再加入各種幹果或牛奶配料,制成各色巧克力産品,風靡全世界。随着巧克力市場需求上升,可可樹被引入非洲。亞洲地區栽種,成為世界上昂貴的休閑糖果食品。
目前世界上可可豆産量最多的國家是非洲哥特迪瓦與加納,亞洲生産可可豆國家為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我國适宜可可豆生長地區有海南南部、雲南南部、台灣南部等少數地區。我國還沒有可可規模種植區,目前僅有海南興隆植物園,1957年從印尼引種一片可可樹成林,年年正常挂果。通過46年對這片可可林精心栽培管理,探索了海南環境下可可生長規律,證明了在海南萬甯及其以南地區可可樹可以正常生長,為今後規模栽種積累了經驗。植物園的可可林作為标本樹供遊客觀賞外,還将采收的可可豆加工處理,制成11種巧克力系列産品,在園區作為旅遊商品銷售。其内的熱帶香料飲料研究所是我國唯一的咖啡與可可研究機構,40多年的研究工作積累豐富資料,是我國發展咖啡與可可巧克力産業鍊依托的技術力量。
目前國家決定在海南建設世界上最大的自貿島。與世界上其他自貿島不同的是海南有三百多萬農業人口,有廣闊的農村地區,有占比較多的農業産業。海南要根據自身實際與國内外市場需求,大力開發熱帶高效農業作為發展目标。針對我國來說,大部分國土處于溫帶國土,熱帶國土隻占總面積0.36%,顯然海南熱帶國土彌足珍貴。要發展可可——巧克力産業鍊,缺少連片土地是制約要素。其對策應是根據熱帶作物比較效益最大化,土地産出價值最大化原則,砍掉5萬畝染上黃化病的槟榔林與5萬畝老化低産需更新的橡膠林,改種10萬畝可可樹,或實行槟榔林間種可可樹,橡膠林間種可可樹,或通過土地租賃流轉,獲得10萬畝土地資源,發展可可——巧克力産業。推行發展滴灌的設施農業,調控生長要素的智慧農業,實作可可林規模種植的高産優質結果。實行“農戶(農場)——科研機構——公司”運作模式。積極宣傳着眼長期,積極種植方針,合理配置設定産業鍊上下遊環節利益關系,避免種植環節收益低,加工環節收益高的不合理狀況,以利于産業可持續發展。
海南全省槟榔種植園達136萬畝,産量90萬噸,是國内槟榔第一大省,然而必須看到槟榔市場前景并不光明,銷售市場狹小,主要指向湖南。該地區群衆曆史上有喜食槟榔習俗,但長期食用槟榔引發口腔癌風險不能忽視。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及2017年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已将槟榔列為一級緻癌物。盡管此結論尚存在争議,但已引發公衆關注,必然影響槟榔商業前景。最近十年染上被稱槟榔癌症的黃化病,難以醫治。橡膠價格長期低迷,造成橡膠林失管棄割,任由荒廢,殊實可惜。是以縮減槟榔、橡膠面積,改種可可,是化害為利,調整調優農業産業結構,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可行途徑。
可可——巧克力産業鍊附加值高,市場容量大,市場需求旺盛,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依托種植,帶動加工,推進銷售;一、二、三産業關聯,綜合效益顯著。從可可果加工制作巧克力産品,工藝、工序、裝置、配料等比較簡易,甚至家庭條件下也能制作。在現有鄉鎮設施條件下,隻要加強人才、技術、資金投入,引入外來資金,在可可種植區鄉鎮上開發巧克力加工業。這對于鄉村振興産業,培育特色産業小鎮,創造就業崗位,促進貧困鄉鎮脫貧緻富,都大有裨益。同時,發展海南可可——巧克力産業鍊為自貿港增添旅遊商品(食品)制造業,豐富海南地區特色旅遊商品(食品)培育國際旅遊消費中心,促進海南國際旅遊島旅遊業更新轉型都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