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南海老林

可可豆被誉为生长在可可树上的黄金果,被认为是上帝馈赠给人类的最美味食品。可可树原产于中美洲热带雨林中,早在3000年前美洲玛雅人就认识并栽种可可树,他们将采收可可果剥开果仁堆放发酵,并研磨成果浆,加水加辣椒,制成一种带有苦味饮料。食用后可可碱及咖啡因作用,可使人产生兴奋感。16世纪时,哥伦布及西班牙人发现了这种植物,并开始喝上这种饮料。后来欧洲人加入白糖,开发了固体巧克力制作工艺,由于口感特异细腻醇香,流转至世界各地,成为知名的高档休闲食品。
可可树为梧桐科可可属的常绿植物,由于其生长条件制约,仅分布于南北纬20度的热带气候区。适宜生长年均温度22—26℃,雨量1400—2000毫米,湿度大,土壤肥沃生态环境里,植后4—5挂果,10年后挂果高峰期。可可花果生长在主干或老茎上,果长而大,椭圆状卵形,长15—20厘米,直径约7厘米,花期近全年。可可果内有种子(可可豆)30—50粒,可可豆含有40—50%可可脂,可制成可可粉加工成巧克力。可可果初为绿色,成熟后变为橙黄、红褐色。花果十分醒目,具有较大的观赏性。欧洲人将可可豆进行深加工,制成巧克力原浆,再加入各种干果或牛奶配料,制成各色巧克力产品,风靡全世界。随着巧克力市场需求上升,可可树被引入非洲。亚洲地区栽种,成为世界上昂贵的休闲糖果食品。
目前世界上可可豆产量最多的国家是非洲哥特迪瓦与加纳,亚洲生产可可豆国家为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我国适宜可可豆生长地区有海南南部、云南南部、台湾南部等少数地区。我国还没有可可规模种植区,目前仅有海南兴隆植物园,1957年从印尼引种一片可可树成林,年年正常挂果。通过46年对这片可可林精心栽培管理,探索了海南环境下可可生长规律,证明了在海南万宁及其以南地区可可树可以正常生长,为今后规模栽种积累了经验。植物园的可可林作为标本树供游客观赏外,还将采收的可可豆加工处理,制成11种巧克力系列产品,在园区作为旅游商品销售。其内的热带香料饮料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咖啡与可可研究机构,40多年的研究工作积累丰富资料,是我国发展咖啡与可可巧克力产业链依托的技术力量。
当前国家决定在海南建设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岛。与世界上其他自贸岛不同的是海南有三百多万农业人口,有广阔的农村地区,有占比较多的农业产业。海南要根据自身实际与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力开发热带高效农业作为发展目标。针对我国来说,大部分国土处于温带国土,热带国土只占总面积0.36%,显然海南热带国土弥足珍贵。要发展可可——巧克力产业链,缺少连片土地是制约要素。其对策应是根据热带作物比较效益最大化,土地产出价值最大化原则,砍掉5万亩染上黄化病的槟榔林与5万亩老化低产需更新的橡胶林,改种10万亩可可树,或实行槟榔林间种可可树,橡胶林间种可可树,或通过土地租赁流转,获得10万亩土地资源,发展可可——巧克力产业。推行发展滴灌的设施农业,调控生长要素的智慧农业,实现可可林规模种植的高产优质结果。实行“农户(农场)——科研机构——公司”运作模式。积极宣传着眼长期,积极种植方针,合理分配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利益关系,避免种植环节收益低,加工环节收益高的不合理状况,以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
海南全省槟榔种植园达136万亩,产量90万吨,是国内槟榔第一大省,然而必须看到槟榔市场前景并不光明,销售市场狭小,主要指向湖南。该地区群众历史上有喜食槟榔习俗,但长期食用槟榔引发口腔癌风险不能忽视。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及2017年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已将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尽管此结论尚存在争议,但已引发公众关注,必然影响槟榔商业前景。最近十年染上被称槟榔癌症的黄化病,难以医治。橡胶价格长期低迷,造成橡胶林失管弃割,任由荒废,殊实可惜。因此缩减槟榔、橡胶面积,改种可可,是化害为利,调整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热带高效农业可行途径。
可可——巧克力产业链附加值高,市场容量大,市场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依托种植,带动加工,推进销售;一、二、三产业联动,综合效益显著。从可可果加工制作巧克力产品,工艺、工序、设备、配料等比较简易,甚至家庭条件下也能制作。在现有乡镇设施条件下,只要加强人才、技术、资金投入,引入外来资金,在可可种植区乡镇上开发巧克力加工业。这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小镇,创造就业岗位,促进贫困乡镇脱贫致富,都大有裨益。同时,发展海南可可——巧克力产业链为自贸港增添旅游商品(食品)制造业,丰富海南地区特色旅游商品(食品)培育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业升级转型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