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中國地名大會》大幕剛閉,一些話題還在坊間流傳。
其中,有個現象特别有意思,那就是,地理達人們似乎對各省的美食名吃“不來電”——每每到了“地名天梯”環節,食物一出,原先的滔滔汩汩,頓成“卡頓”狀态!
成功地化美食為夢魇的第一人是本季總冠軍齊創業。
第一場“天梯挑戰”就因為一個來自貴州的“絲娃娃”,讓他遭遇“滑鐵盧”。

【名詞解釋|絲娃娃】
别名素春卷,貴州貴陽傳統地方小吃。用大米面做皮,裹上蘿蔔絲、折耳根(魚腥草)、海帶絲、豆芽、粉絲等素菜絲,再灌入或醮上醬油、醋、麻油、姜沫、蔥花、煳辣椒等兌成的醮水,即可開吃。
【相關連結丨《舌尖上的中國2:腳步》】
絲娃娃,貴陽女孩兒的最愛。燙面烙熟,個頭小,卻能裝下20種素菜和4勺醮水……
這樣的“名小吃”居然把齊創業難到崩潰,為什麼?
△絲娃娃丨網圖
到了第二場,“過五關斬六将”眼看跻身守擂團的杜江濤,結果卻莫名倒在了載有各路美食名吃(含特産)的天梯之下:
平遙牛肉、雞蛋仔、老邊餃子、陽澄湖大閘蟹、靖遠羊羔肉、嵊泗贻貝、浏陽蒸菜、瓦罐湯、富順豆花、鴨血粉絲湯、桂林米粉、龍口粉絲、奉賢黃桃、鹵煮火燒……
對吃貨而言,這是極緻誘惑,但它們卻成了對付學霸的終極殺器……
“鴨血粉絲湯”和“鹵煮火燒”分屬南京、北京美食,食物名稱上不帶地名,杜同學答錯了還好解釋;
不能了解的是,“龍口粉絲”中的“龍口”為山東煙台地名,為什麼這位地理達人居然也搞錯了?
答案可能正如他所說,心态崩潰了……
【名詞解釋丨鴨血粉絲湯】
鴨血粉絲湯是江蘇南京的傳統美食,由鴨血、鴨腸、鴨肝等加入鴨湯和粉絲制成,以口味平和、鮮香爽滑的特點風靡全國。
【相關連結丨雷人網絡語錄】
沒有一隻鴨能遊過長江,都在南京變成了鴨血粉絲湯……
△鴨血粉絲湯丨網圖
那麼,這些地理達人們為什麼會在這些美食面前崩潰了呢?
首先是中國地域廣闊,飲食文化豐富。
“南甜北鹹”不足以涵蓋國人口味,“八大菜系”又怎能遍掃天下吃食?
實際上,天下之大,美食要比地名多得多,不僅各省,各縣、各鄉都有自己的特産特吃。能登上電視的“名吃”大家都眼花缭亂了,要是再把散于鄉土旮旯裡隻在本土稱雄小吃挖掘出來,又怎一個“崩潰”了得。
——不信?猜下,下面兩種山東小吃是什麼。
這個是山東沿海的:
△網圖
這個是魯西南的:
其次是知識(含見識)是永遠無法窮盡的。
所謂“生而有涯,知而無涯”,一個人想窮盡所有知識,獲得所有見識是不可能的。
一個再博聞多識的人,都會存在着自己的知識短闆,而窮其一生,擷取的知識也隻是冰山之一角。
當然這并不妨礙人們在求知路上的一步步追求。——美食如此,之外亦然。
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地名大會》為選手開啟的“地名天梯”真的具有象征意義。
《中國地名大會》是一個知識富集型節目,通過這個節目能激起觀衆對知識的興趣與追求的渴望。
悅華認為,在這個知識碎片化的時代,能有這麼一檔子節目,我們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