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勇 陸安照 陸安信 陸德漢
摘 要
陸德晟作為陸希聲的嫡孫,祟次子,較其兩位兄弟不同的是,他的後裔散徙不複可知,而陸清甫與他的先祖陸德晟又有相似,他的遷徙地在其後代的族譜中記載各有不同,這對于陸氏德晟支系族譜的編修和陸氏宗親的尋祖活動造成了極大的困擾。
為了初步解決這個難題,本文主要從陸氏清甫公的先祖考究開始,通過家系、遷徙、後裔等環節的考證與論述,來重制在各地陸氏德晟與清甫支系族譜上分歧比較大的陸氏德晟公與陸氏清甫公,以此作為尋根問族與重修族譜的依據。
關鍵詞:陸氏 陸德晟 陸清甫
目 錄
一、研究意義1
二、陸氏先祖考1
三、陸德晟考3
(一)陸德晟家系研究3
(二)陸德晟遷徙謎團4
1.陸德晟相關史料4
2.陸德晟各地家譜資料5
3.陸德晟遷徙考究6
4.陸德晟支系到底何時遷徙8
3.陸德晟遷徙後裔考10
四、陸清甫考11
(一)陸清甫家系研究12
1.自德晟公傳紀公12
2.陸清甫相關族譜記載13
(二)陸清甫遷徙14
1.族譜記載14
2.實地考據15
(三)陸清甫後裔考17
(四)陸清甫墳茔19
參考文獻20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研究意義</h1>
陸清甫是楚南上二裡陸氏始遷祖這是毋庸置疑的,在流傳于各地的陸氏族譜中對于這一點并沒有分歧,但是在其後裔的世居地和遷徙節點上卻不盡相同,甚至出現了對清甫公子女名字記載不同、後裔名字失諱的情況發生,故考清甫公遷徙繁衍來龍去脈對于理清陸氏清甫公世系傳承脈絡、先世溯源及新修訂正家譜有着重要的意義。
陸德晟,陸希聲嫡孫,陸崇次子,多地陸氏始遷始祖,作為陸清甫直系先祖,陸九淵在《全州教授陸先生行狀》中說“德晟之後,散徙不複可知。”,在此之後,關于陸德晟的譜序在各地陸氏家譜中多有不同,其子輩、孫輩輩分紊亂,以至1994年家譜續譜多有錯誤之處,究其原因,始于陸德晟考究未詳,是以考究陸德晟意義在于正本清源,尋根問祖。
二、陸氏先祖考
要考究陸清甫、陸德晟必然先從陸姓由來說起,關于陸氏世系,各地陸氏族譜在前四十世以前基本記載一緻,故筆者在這裡隻做簡單描述:
一世:通 陸氏出自妫姓,田敬仲裔孫齊宣王少子通(約公元前310年—?),字季達,母無鹽君鐘離春,受封于平原般縣陸鄉,即陸終故地,因以陸為氏焉,谥元侯。薨葬于般樂城。子一發。
二世:發 字宏道,齊上卿。食邑于萊,居其地,谥恭侯。配蔺相如侄女蔺氏,葬萊蕪縣東裡。子二萬、臯。
三世:發長子萬,字希極,上大夫。發次子臯,字希聖,齊王建拜之為齊上卿,食邑于楚,遂居楚,谥昭侯。配秦丞相李斯妹李氏。子一邕。
四世:臯子邕,字繼宗,秦桂下史。時遭多故,剛毅見疏,遂解印而隠,自号休休子。配趙氏,子二賈、資。
五世:邕長子賈(約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70年),字思齊,漢高祖使降南越尉佗,以功封大中大夫。著《新語》一十二篇。《史記》及《漢書》均有傳。配楚将鐘離昧之妹鐘離氏。子五烈、良、蒙、平、信。邕次子資,漢山陽令 子一祯。
六世:賈長子烈(?—約公元前148年),字伯元,漢吳縣令,後遷豫章都尉,吳人思其惠,卒後迎葬吳之胥屏亭,名曰白坊。裔孫唐丞相敦信立碑,學士孫柬之書額,子孫因居吳。配王氏,子二衡、盱。賈次子良,賈三子蒙,賈四子平,賈五子信,俱無考。
七世:烈長子衡,字子平,漢山陽令,子一沮。烈次子盱,字子光,漢襄贲令,配吳氏,卒葬上方山,子一鴻。
八世:鴻,字叔鸾,号大舉,漢本州從事,配司馬恢之女司馬氏。子一建。鴻傳到四十世希聲。
希聲,字鴻磐,唐代蘇州府吳縣人氏(今江蘇蘇州),子六:恕、崇、惎、願、朔、嵩。崇三子:長子德遷、次子德晟、三子德達。
三、陸德晟考
陸德晟作為陸希聲的嫡孫,先祖譜序均清晰無比,但是一到陸德晟後裔陸氏族譜的記載沖突、錯誤較多,故本章以正本清源為指導思想,将從史據考證陸德晟家系、旁系、遷徙、後裔,力求客觀、公正、重制陸氏德晟公的一生及支系。
(一)陸德晟家系研究
陸九淵著《全州教授陸先生行狀》(下稱行狀)所載“文公六子,次子崇,生德遷、德晟”,這裡的文公指的是唐昭宗時期的宰相陸希聲,谥曰文。
陸希聲,字鴻磬,自号君陽遁叟(一稱君陽道人),唐代蘇州府吳縣人氏(今江蘇蘇州)。博學善屬文,昭宗(八八八至九零四)時召為給事中,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太子太師罷。六世祖陸元方在武周時期,兩度出任宰相。五世祖陸象先為唐睿宗時宰相,爵位兖國公。其高祖父陸景融曾任工部尚書,博學工書,至希聲一出,遂能複振家法。其曾祖陸涓為唐朝詩人,曾任陽翟令。其祖父陸孟儒官至蘇州司士參軍。其父陸翺為唐朝詩人。
陸希聲共有六子,分别為恕、崇、惎、願、朔、嵩。
《行狀》所載“次子崇,生德遷、德晟”,在這裡,陸崇隻有兩個兒子,也就是德遷、德晟,但是德晟後裔新化縣鎮甫、信甫、安化清甫長子支系、邵陽縣良甫支系、通道縣清甫支系、江西金溪縣德遷後裔支系、貴州與廣西德晟後裔支系《陸氏族譜》原序卻明确記載“崇公生(德)遷、晟、達昆季三人”,也就是說,陸崇還有一子德達才對。同時發現湖南省靖州縣文溪鄉寶江村、四川威遠陸家垇《陸氏族譜》譜序及字輩記載為“崇三子”,即陸德達的後裔。而江南《陸氏世譜》記載陸德達為惎之子。筆者認為,無論“崇三子”還是“惎之子”。應尊重目前後裔現實記載結果為好。即崇三子:陸德遷、陸德晟、陸德達。
(二)陸德晟遷徙謎團
1.陸德晟相關史料
陸希聲作為宰相輔佐的是大唐唐昭宗,唐昭宗(867年3月31日—904年9月22日),他作為唐朝第二十位皇帝在位時間是888年—904年,而唐朝共曆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618年—907年),也就是昭宗後三年左右,大唐滅國。
唐滅後迎來的是大分裂的五代十國,五代(907年—960年)。
陸九淵《行狀》說:“六子,次子,生、,以末,避地于之,解橐中裝,買田治生,赀高闾裡。之後,散徙不複可知。”
在這之後,德晟後裔各地族譜記載均有所不同。
2.陸德晟各地家譜資料
楚南靖州綏甯縣上二裡明朝末譜《陸氏族譜》載:“德遷、晟、達三公從江左松江府華亭縣、宜興徙江右(今江西)撫州府金溪縣延福鄉青田裡(今江西金溪縣陸坊鄉陸坊村)居住,德達避地富州劍西興仁鄉(今江西豐城)。遷、晟為江西金溪陸氏始祖。德達避地富州劍西興仁鄉(今江西豐城)。”
《雲南陸氏族譜》載:“遷辟地于江西撫州金溪,德達亦同避于富州劍南,遂為西江(江西别稱)始遷之祖。惟其次子德晟,獨避處于滇黔南甯,即今貴州永甯州是也,是為黔南始遷之祖。”
嘉靖九年時《貴州陸氏族譜》的序上載曰:“德晟亦因五季亂,避居于黔南安順府永甯,為貴州始遷之祖,其後世散居都勻府縣,居獨山、後荔波、廣西,散處不一地者又曆曆可見矣。”
清康熙三十八年的序中講的更具體:“黔南永甯德晟起世,其後之子孫或散處于都勻八寨,或分居于獨山九村,以至荔波、徙平舟、鹿硐、西涼,遷豐硐,遷松磉,散處廣西,此黔南德晟公世系之分支也。
在文安公後裔續修的《貴州安順府永甯州始遷祖·貴州始祖》中記載有:“德晟公,唐宰相江南蘇州吳縣希聲公之次孫,崇公之次子也。因唐末五季亂,避亂徙居于滇黔南甯(即今貴州永甯州是也),遂為黔南始遷之祖,娶吳,子五,仁發、仁勝、仁永、仁安、仁宗,因宋初其子散處于都勻府地,如丹江廳、八寨廳,上江廳、西涼、馬場等處。”
湖南新化四至六修《陸氏族譜》記載:“德遷公仍居豫章撫州金溪之青田裡,德達則寓富州劍西興仁陸坊,惟我祖德晟公,自宋從江西撫州徙居湖南寶慶新邑之石馬三都圳上乾江,是為始祖”,德晟公于元豐年間從江西金溪青田遷湖南新化,遂為新化陸氏始遷祖。
廣西陸德晟後裔仁宗支系《陸氏族譜》載:“德晟公,唐宰相江南蘇州吳縣希聲公之次孫,崇公之次子也。因唐末五季亂,避亂徙居于滇黔南甯(即今貴州永甯州是也),遂為黔南始遷之祖。”
3.陸德晟遷徙考究
首先,從距離來看,各地族譜所遷地距離江西撫州都不算近,為清晰明了,特列下表說明。
很明顯可以看到,江西撫州與幾個遷徙點的距離都非常的遠,且當時正值戰亂,要拖家帶口跋涉1300公裡,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其次,從曆史、地理、交通上分析,五代末時期,黔東南、黔南屬于楚南,史稱馬楚,又稱南楚、馬楚國。定王都于潭州(今長沙),貴州大明一統志記載 “貴州”之名始見政府公文、史書,指那時的“貴州”指今貴陽,于1413年以貴州為省名,明未都勻、黎平、思川、思南、銅仁、鎮遠、石阡等地劃歸貴州。古時代交通大多靠水上交通或馬車,五代未是戰亂,貴州、湖南西、西南部山高林密,海撥高度落差大,不可能有馬車路,隻有羊腸小道,跋山涉水慢慢步行西徙。
從湖南上貴州水系分析,沅水是湖南第二大河流,分南北兩源,南源龍頭江,源自貴州省都勻雲霧山,北源重安江,源于貴州省麻江縣平月間的大山,兩源彙合後稱清水江,至銮山湖南省芷江縣,東流至黔城與舞水彙合處稱沅江,流經會同、洪江、中方、中方、溆浦、辰溪、泸溪、沅陵、桃源和常德等縣市,至常德山注入洞庭湖。江西水系,地理分布為三面群山,勻勒江西的輪廊,四周高、中間低的江西,内部地形為南高北底,水文地理中的流域類似“簸箕”形,屬于鄱陽湖水系及長江流域。湖南與江西沒有水系連通。
是以,德晟不可能走水路遷徙,隻有走陸路遷徙。但是若德晟公始遷徙,多數姓氏譜中記載從江西泰和縣鵝頸大坵遷入湖南,那隻有翻過羅宵山脈跋涉1300公裡,遷徙到偏僻的滇黔一帶,未免有些不合常理。
是以筆者認為,德晟公還是居住在江右(今江西)撫州府金溪縣延福鄉青田裡的,并且與其兄德遷卒葬于此地,隻是其後裔逐漸向湖南、貴州遷徙,然後遍布湖南、滇黔、廣西。
目前來看楚南靖州綏甯縣上二裡(通道縣溪口鎮)明朝末譜《陸氏族譜》、邵陵同治元年(即1862年) 重稿陸氏續修譜、會同縣沙溪鄉陸家村族譜《陸氏族譜》中記載的“德晟傳儒富”值得推敲,儒富于宋元豐八年(即1085年) 從撫州府金溪縣延福鄉青田裡徙居湖廣寶慶府新化縣石馬三圳都上幹江村記載比較可信。也符合行狀文中“文公六子,次子崇,生德遷、德晟,以五代末,避地于撫之金溪,解橐中裝,買田治生,赀高闾裡”。
4.陸德晟支系到底何時遷徙
陸九淵《行狀》說:“德晟之後,散徙不複可知,德遷遂為金溪陸氏之祖”。德遷、德晟到撫州金溪之後,“解囊中裝,買田治生,資高闾裡”,說明德晟與兄德遷到撫州金溪後,拿出金錢購買田土及房屋,共同生活在一起。繁育子孫在此生活,幾代之後家族逐漸中落或家族産生沖突等原因,後裔散徙他處了,導緻後裔沒有經濟能力或不願參入修譜。
此間德晟支系族譜俱是失考,但多地族譜在模糊不清的記載中,“仁”字輩又突然出現了,是以筆者認為,由于家族逐漸中落,德遷子孫們“仁”字輩開始斷斷續續外遷,如仁緒居上庫毛坊,仁迪子威遂居閩田、仁海孫十七徙吳江震澤。那麼德晟公子孫們也應在“仁”字輩或“仁”字輩之後才慢慢開始向外遷徙,德晟一脈至少到“仁”字輩的這幾代,還是住在江西金溪縣延福鄉青田裡,且葬于江西金溪縣,與德遷、德達支系保持着密切的聯系,在“仁”字輩之後,三支系之間的字輩開始出現較大的不同,而且各支均有後裔活動在新化縣、靖州縣、麻陽縣及其周邊區域,這才是陸氏開始從江西遷徙移有力佐證。
從以上幾點看,德晟公不太可能是黔南三都縣中和鎮甲化村仁宗後裔所編《陸氏族譜》及貴州貴定縣雲霧鎮東星村九思後裔61世陸顯貴于明正德九年(1515年)續譜《陸氏族譜》記載中那樣始遷滇黔。也不是廣西南丹州《陸氏族譜》與湖南新化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吉龍裡續修的四修譜《陸氏族譜》記載的始遷祖。而貴州、廣西、湖南新化縣孟公鎮、白溪鎮陸氏的始遷祖應該是德晟公的後裔。
由此可見,陸德晟作為始遷祖的可能性比較低,但陸氏确實又遷徙了各地,那麼各地的始遷祖到底是誰呢?
(三)陸德晟遷徙後裔考
遍觀諸籍,關于陸德晟後裔的記載也是各有不同,現觀比較具有參考價值的有以下兩種:
(1)黔南三都縣中和鎮甲化村仁宗後裔的《陸氏族譜》及貴州貴定縣雲霧鎮東星村九思後裔61世,陸顯貴于明正德九年(1515年)續譜《陸氏族譜》記載。德晟公子五,仁發、仁勝、仁永、仁安、仁宗。
(2)通道縣溪口鎮畫筆村,邵陵同治元年(即1862年) 重稿《陸氏續修譜》、會同縣沙溪鄉陸家村君富後裔《陸氏族譜》記載德晟傳儒富。
江南《陸氏世譜》中德遷、德達公的曾孫才是“仁”字輩,即德遷→堅→元皓→仁海、仁迪、仁緒、仁程。德達→騰→元才→仁靜、仁肇。在《江西陸氏族譜》、江西豐城《陸氏族譜》記載德遷公的子輩為“仁”字輩。如果德晟公的子輩為“仁”字輩,那麼江西金溪、豐城《陸氏世譜》記載也有不合情理與沖突之處。
儒富宋元豐八年(1085年)從江西撫州府金溪縣延福鄉青田裡徙居湖廣寶慶府新化縣,君富徙靖州府城。五代未(即907至960年)距元豐100年以上,古代結婚育子年齡又早,以25歲算,儒富與德晟公起碼也有四代人之差。
故以江南《陸氏世譜》清晰的德遷、德達支系參考,德晟與仁字輩之間應該失諱兩代人。即德晟→失諱→失諱→仁字輩,按年代數推算,儒富以上應該還有一輩,即德晟→失諱→失諱→仁→失諱→儒富,儒富為47世。
根據前面的論述,陸德晟支系起碼在“仁”字輩都應該是在江西境内的,而“仁”字輩後有始遷記載的就隻有儒富,那麼儒富作為湖南德晟支系後裔的始遷祖既有依據也有條件。條件就是宋元豐八年時,還未爆發戰亂,這個時候舉家遷徙難度不大,留下相關記載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是以,雖然有的家譜中記載“德晟傳儒富”,但顯然這裡并非指代儒富是德晟的兒子的意思,而是儒富遷徙後,之前的族譜記載失考,是以用字為“傳”而非“德晟子儒富”。故廣西陸德晟後裔仁宗支系《陸氏族譜》中德晟42世、道剛定61世,中間失諱十幾代左右也是合理的。
四、陸清甫考
陸清甫作為陸希聲的十一世嫡孫,從儒富起至陸清甫世系清晰。然至南宋年間,受戰亂影響,各地陸氏又多發遷徙,期間族譜記載紊亂,陸氏清甫作為通道、安化始祖,其妻、子女、在族譜中皆有不同記載,故本章為重修族譜做準備,将從史據考證陸清甫的世系、遷徙、後裔等,以做重修族譜之用。
(一)陸清甫家系研究
1.自德晟公傳紀公
文公六子,次子崇生德遷、德晟、德達,五代末,避地于撫之金溪,德遷、德晟“解橐中裝,買田治生,赀高闾裡”。德遷、德晟為江西金溪陸氏始祖,德達避地富州劍西興仁鄉。
德晟傳儒富。儒富,于宋元豐八年(即1085年)從撫州府金溪縣延福鄉青田裡徙居湖廣寶慶府新化縣石馬三圳都上幹江村。居住乾江(今圳上鎮海龍陸家村),葬仝地亥山已向。配朱氏,葬楚良石馬三;弟君富徙靖州府城。
儒富生一子興正。興正,葬石馬三都未沖口陸家山。配廬氏,葬乾江亥山已向。
興正生一子魁一。魁一,南宋紹興十九年(1150年)己已歲複居由幹江村,遷居白溪山下陸家,創立田宅(今白溪鎮回龍村),葬石馬三都乾山老屋後亥山已向,配羅氏,葬石馬都末沖口。
魁一生一子陸紀。陸紀,卒葬白溪石闆殿下,娶張氏,卒葬白溪石闆殿下石拜,
陸紀生四子:鎮甫、信甫、良甫、清甫,宋紹興同居石馬三都,共立石闆殿佛地一所,永遠查驗。五處墳山共公(指祖先)。即白溪村後、石拜、石闆殿下、剝牛場、锪旗山。
鎮甫,字江山,嘉定元年戊辰歲(1208年)遷居太陽二都吉龍山石鳌(凹),配樊氏,卒葬石凹油麻園,生一子如圭。又十八年,即1226年,如圭徙吉隆裡(今新化縣孟公鎮吉隆山村)。
信甫,仍居白溪(今白溪鎮回龍村),葬白溪石。配羅氏,葬白溪石。生一子如璋。
良甫,宋嘉定四年(1211年),攜子遷邵陽西路梅子嶺,卒葬昌山嶺鐘家廣屋荒田一丘下擔立冊丙向。配毛氏,葬新化白溪石拜。生長子亨、次子通。
2.陸清甫相關族譜記載
新化譜:清甫于宋嘉定九年(1216年)丙子遷居安化縣三都茅鐮灌第一裡土地山,配陳氏,夫婦同葬大謂溪。生長子如寶、次子如貝(失考)、三子如道(失考),一女嫁大雨溪胡氏。
清甫長子如寶,葬茅鐮灌李家園,配甯氏,葬茅鐮灌李家園,生三子:可洪、可應、可造。
如寶長子可洪葬大渭溪,配扶氏,葬茅鐮灌李家園。生一子大材。
通道譜:清甫于宋嘉定九年(1216年)配陳氏,攜妻及子女,從寶慶府新化、邵陽二邑徙武岡,然後徙楚南靖州綏甯縣上二裡 (今湖南省通道縣溪口鎮)。老譜記載清甫公葬綏甯縣聯合塘立墳墓,并且有鹹豐元年六月立的一塊石碑記載“清甫公于宋季自邵邑喬遷蒔竹,落籍蓮荷。”
清甫子如貝(字仲山),生二子:昂文、昂倫,傳七世祖道富葬畫筆當奉宅又名水口山,朝向為正氣夘山酉向,道原葬畫筆水沖口半坡上;道兵葬畫筆就塘巴(bia,現龍塘坡) 。
現希山、希輕、希禮、希谟後裔主居湖南省通道縣溪口鎮畫筆村畫筆、羅鐵頭、浪塘,溪口村岩沖口、新寨頭、牆背後,原大沙頭的青山頭,北山村洞沖,坪頭村坪頭、孟沖、茶盆,北堆村北堆、洋合田、廟腳,下寨村色城,北麻村灣團,菁蕪洲地會、小江、馬頭、銮塘、八路、老王腳,萬佛山鎮塘底等地。
如道(字仲禮)之子道泰、道賢、道堅後裔現居湖南省溪口鎮聯團村大木寨、龍塘村陸家團及萬佛山鎮塘底、上洞,綏甯縣樂安鋪鄉大灣、大團、聯豐等地。
而在聯豐七祖太公神墓旁立碑有“粵稽始祖陸清甫公,于宋季自邵邑喬遷蒔竹,落籍蓮荷後,七祖江海公等即葬于斯……”。
(二)陸清甫遷徙
1.族譜記載
綏甯縣上二裡(現通道縣溪口鎮畫筆)陸朝珠家譜記載,自宋嘉定九年(1216年)由寶慶府新化、邵陽二邑徙居湖南直隸靖洲府綏甯縣上二裡聯合鋪,有墳墓為志。
綏甯縣上二裡(現通道縣溪口鎮)陸氏家譜(總譜) 道光四年《原序》記載,鎮甫、信甫居新化,良甫公居邵陽,我清甫公宋嘉定九年(1216年)由寶慶府新化、邵陽二邑徙居邵陽、武岡二邑,清甫子如貝字仲山、如道字仲禮。如貝字仲山生二子昂文、昂倫。
溪口鎮畫筆村陸德乾民國六年抄錄《陸氏族譜》:清甫宋嘉定九年(1216年)配陳氏,攜子如貝字仲山、如道字仲禮,從寶慶府新化、邵陽二邑徙武岡,然後徙楚南靖州綏甯縣上二裡 (今湖南省通道縣溪口鎮)。
麻陽縣九淵傳希顔後裔《陸氏族譜》記載清甫遷徙武岡。
2.實地考據
2017年陸奇勇、陸安信、吳亞琴在新化水利局副局長陸振興的引領下對新化縣孟公鎮吉龍山村鎮甫公支系、白溪鎮回龍村信甫支系(八十九歲老人陸聲康與其子陸懿民)、安化清甫公如寶後裔支系(陸照勳居椒園組、陸文博、陸小軍) 進行考證。如寶後裔現定居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柘溪鎮唐溪村(原紅桃村)、椒園村、蠟溪村。1994年溪口鎮畫筆陸安宏到新化考證與本次新化陸振興宗親提供給的族譜資料大緻相同,但從新化《陸氏四修族譜》原序中發現記載:
四世紀公生鎮、信、良、清(甫)昆季四人,鎮甫公徙居吉龍邨,信甫公仍居北溪,良甫公遷居邵陽之梅子嶺,清甫公自宋嘉定九年遷居長沙安化三都七甲之茅鐮灌土地山。其間雖裡居碁布,宅第星羅,至十五、六世明、清兩交之際,無奈屢遭兵燹,間斷編殘,幾令循流失源。惟我祖文順公,徙四都長人坪,生(仁)國、圍、圓昆季三人,仁圍公無傳,仁圓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居椒園,我祖仁國公蔔居紅桃園,生(義)明、期、朝、朋、朗、胡、俊、傑昆季八人,義明公徙黃武溪,義朝公往天池湖,義胡公徙椒園,義俊公遷蠟溪,義期公、義朋公、義傑公仍居紅桃園。
此譜疑點有二,一是新化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吉龍裡續修的四修譜《陸氏族譜》記載的安化清甫公後裔譜至十五、六世在明、清兩交之際,屢遭兵燹,間斷編殘,幾令循流失源,但記載卻無比詳細,可信度較低。
二是經尋問當地人及查閱安化縣志和地理資訊找不到記載的地名,需繼續考證。
綜上所述,新化《陸氏四修族譜》存在可疑,隻能采用麻陽縣九淵傳希顔後裔《陸氏族譜》與楚南靖州綏甯縣上二裡《陸氏族譜》記載,即清甫宋嘉定九年(1216年)配陳氏攜子如貝字仲山、如道字仲禮、從寶慶府新化、邵陽二邑徙武岡,然後徙楚南靖州綏甯縣上二裡 (今湖南省通道縣溪口鎮)。
(三)陸清甫後裔考
關于陸清甫的後裔,也有不同的記載:
新化:清甫宋嘉定九年(1216年)丙子遷居安化縣三都茅鐮灌第一裡土地山,配陳氏,夫婦同葬大謂溪。生如寶、如貝失考、如道失考,一女嫁大雨溪胡氏。
通道:清嘉慶九年溪口鎮畫筆陸朝珠家譜、溪口鎮畫筆陸德乾民國六年抄錄《陸氏族譜》、楚南靖州綏甯縣上二裡道光四年續修的《陸氏族譜》中明确記載:清甫子如貝字仲山、如道字仲禮。如貝字仲山生昂文、昂倫,見世系圖。

而1994年續修《陸氏族譜》時,因找不到老的族譜,在溪口鎮孟沖修譜改為清甫公繼配偶二人,楊氏、粟氏。子七陸(宗) 海、陸 (宗)江、陸(宗) 雄、陸(宗)勝、陸(宗)養、陸(宗)聰、陸(宗)傳,這些内容實際隻在十九世紀90年代孟沖建立陸氏祠堂匾牌上及孟沖陸有順爺爺的葬歌手冊有對七人及楊氏、粟氏名字的記載,該手冊形成時間應在清朝末,雖作為修譜依據,至今謬存于1994年的家譜當中,但其幾乎全為杜撰,應做剔除修正處理。
又從聯豐七祖太公神墓旁立碑的“粵稽始祖陸清甫公,于宋季自邵邑喬遷蒔竹,落籍蓮荷後,七祖江海公等即葬于斯……”。也未說明為清甫公七子。考證孟沖陸居權、陸有勳、陸有柱1994年以前家譜上也沒有發現清甫繼配楊氏、粟氏二人及七子。考證各地的清甫後裔家譜,沒有發現老家譜中對江海等七人後裔有所記載。又多次詢問1994年孟沖續譜負責人陸毅(義) ,對他說“道光四年譜上有陸秀岐、陸朝棟你的(指陸毅)祖先參入續譜,怎麼改為清甫配陳氏、楊氏、粟氏,子七”,他沒有正面回答我們,而1994年把孟沖、茶盆、坪頭、新寨頭、岩沖口、團尾、青山頭續修接到樂安鋪大木寨,清甫公又憑空添一子仲多,這種顯然也是不可信的,造成子孫後代的誤判。
1994年續修的族譜因為當時财力、人力不足,造成了許多明顯錯誤,這些錯誤導緻了重慶陸支國宗親編輯《世界陸氏宗譜》的錯誤。而筆者經多方努力後,終于在四川省安嶽縣馴龍鎮魚棧街86号陸有财處找到了靖州綏甯縣上二裡比較完整的《陸氏族譜》,2018年正月初二影印裝訂成冊後進行研究,從中得知青山頭、岩沖口為希山後裔,新寨頭為希輕後裔,牆背後為希谟後裔。孟沖居權、陸有勳為希山後裔,陸有柱為希輕後裔,古友(陸居權)、坪頭、新甯(陸大獻)為希禮後裔。孟沖其他支系、茶盆末能提供老的家譜,故暫未作研究。
綜上所述,清甫公配陳氏,三子一女:長子如寶、次子如貝字仲山、三子如道字仲禮、一女嫁大雨溪胡氏。
(四)陸清甫墳茔
2017年陸奇勇、陸安信、吳亞琴找到新化白溪村續修新化陸氏族譜負責人陸聲康(89歲)口述,清甫公去世後頭顱與身體分開安葬。頭顱安葬安化大渭溪,身體葬在綏甯縣聯豐鋪,此說法類似于口述傳說,因無實有證據,故不作評論。
2020年3月,筆者與呂青芳、張飛鴻在綏甯縣樂安鋪鄉鄉政府幹部陸安銀陪同下詢問天堂村西山組多龍陸有華(86歲)及聯豐不同姓氏75歲以上的老人,得到的資訊是清甫公原本葬于聯豐村虎形,但文革期間墓碑俱損。
又至七祖太公神墓考證,根據實考,七祖太公神墓中應該葬義軍軍頭陸岩揭極其六姓結拜兄弟,而非1994年續譜的宗江等七人,陸安銀說,他參加了七祖太公神墓的恢複,恢複七祖太公神墓後,原聯豐鄉楊柳村書記成石叢,現年67歲,在小溪洗腳洗手發現鹹豐元年六月立的一塊石碑,高1.6米,寬0.7米,記載陸氏清甫公遷徙及墓地封禁界線範圍并及時移交給我們陸氏,同時介紹了聯豐村虎形民國以前屬于陸氏祖墳地,祖墳很多,墓碑很多,墓碑大小同乾隆年間立“七祖太公神墓”一樣,現在恢複七祖太公神墓的朝方與原朝向有所改變,原七祖太公神墓是朝向楊柳村石拱橋方向的,雖然文革期間虎形作為聯豐村學校校址被平整,墓墳被毀,但清甫始祖,七祖太公及清甫公個别後裔确實葬于聯豐村虎形。
緻 謝
張飛鴻(全日制大學、研究方向文學)、呂青芳(林業進階工程師)、劉海姣(農學進階工程師、研究所學生)、吳亞琴(農學進階工程師),陸才森(上海)、陸守超(南京秀夫後裔)、陸德明(雲南德遷後裔)、陸榮池 (三都縣仁宗後裔)、陸懿民(新化信甫後裔)、陸振興(新化鎮甫後裔)、陸有财(四川安嶽縣清甫後裔)、陸鋒(廣西仁宗後裔)、陸德漢(通道清甫後裔) 、陸有瑞(通道清甫後裔)、陸昌文(靖州德達後裔)、 陸河(會同君富後裔)、陸裕民(良甫後裔) 。
參考文獻
1.陸九淵《全州教授陸先生行狀》
2.江蘇《陸氏世譜·第四冊》
3.江南《陸氏族譜》
4.新化儒富後裔《陸氏四修族譜》
5.湖南通道縣、綏甯縣、新甯縣、靖州,廣西三江縣、龍勝縣、融安縣,四川安嶽縣、樂至縣、遂甯市安居區儒富傳清甫後裔《陸氏族譜》
6.黔南三都縣中和鎮甲化村(原地名雞奶,包含甲化村,務朝村,廟良村)仁宗後裔《陸氏族譜》
7.貴州貴定縣九思後裔《陸氏族譜》
8.會同縣君富後裔《陸氏族譜》
9.新晃縣希顔後裔《陸氏族譜》
10.廣西仁宗後裔《陸氏族譜》
11.江西德遷後裔《陸氏族譜》
12.湖南靖州縣德達後裔《陸氏族譜》
13.雲南《陸氏族譜》
14.四川威遠陸家垇德達後裔《陸氏族譜》
15.陸德文《吳郡陸氏春秋》
16.陸支國《世界陸氏宗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