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潛伏在清朝的理工男,
爽文男主也不敢這麼活!
舞台中央,嗚泱泱一大片男人,在吱吱喳喳。
突然,一着官袍的長者,站在高台上示意安靜,發表了幾句:
“各位,我們要師夷長技,第一咱得自己造個蒸汽輪船,不求洋人。”
此話一出,隻聽得時間滴答滴答,在流走......
角落裡突然有一個聲音,打破了這該死的沉默:“曾國藩大人,我可以。”
那是一個穿着長袍,挂着長辮的清瘦老頭。
三個月後,中國第一台蒸汽機誕生了;三年後,第一艘國産蒸汽輪船,行駛在中國内河。
而貢獻者正是那位老頭——徐壽
有人說他是個穿越者,因為他遠遠走在了固步自封的晚清前面。
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蒸汽是什麼的時候,他造出了第一部蒸汽機。
大臣們在之乎者也的時候,他在跟人讨論化學反應。
63 歲,他寫了篇論文,直接推翻了伯努利定律,登上了國際期刊《Nature》。
徐壽,這位留着長辮的科學家,被皇帝認可的「天下第一巧匠」,活該被人誤解為穿越者。
徐壽,出生于1818年,康乾盛世剛過。
他自小就很愛折騰,雖也讀了幾本書,但一門心思都在手工制作上。
經常借口老師的課很無聊,急得老師直嚷“此子不可教也”,然後心安理得的逃課。
逃課後的徐壽就去工匠門口,看得入神,有時一蹲一看。
天黑了,才戀戀不舍回家。
别人下課在背書,他回家是做手工作業。
徐壽也參加過科舉,但那副“不務正業”的德性,連秀才都沒考上。
他潇灑轉身:“嘗一應童子試,以為無裨實用,棄去。”
八股文有個鬼用,老子不學了。
在清朝,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學霸”還是“學渣”?
如果能夠在科舉考試裡“過五關,斬六将”,成功考取進士,一定是學霸;如果科場失意,一輩子連秀才都考不上,一定是學渣無疑。
徐壽,就是這樣一名學渣。
在四書五經橫流的年代,大街上的“範進”一抓一大把,但徐壽正兒八經地搞起了“奇技淫巧”。
他自制過指南針、象限儀等工藝品,他做出的自鳴鐘精巧絕倫,令人贊歎。
但這些精美的工藝品在當時并不受人待見。
在大家眼裡,徐壽放棄科舉這條“陽光道”,專門搞這玩意,那就是:
“不務正業!多厲害也隻是個會點手工活的商販,還不如回家種地呢!”
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個商販,将來會成為中國近代科技界的“扛把子”,為國争光呢?
飽受社會偏見的徐壽,也許曾經懷疑過自己:“我這樣搞下去,人生還有救嗎?”
但幸好,在他猶豫不決的時候,遇到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知己。
圖 | 中間是華蘅芳,左是徐壽的長子,右是徐壽
有一次,他去縣城修一架七弦琴,結識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道友——華蘅芳。
華蘅芳也十分有個性,不走科舉尋常路。
徐壽還參加了次科舉考試,而華蘅芳幹脆是連名都不報,直接玩數學、搞科研。
人生難求一知己!
他比華蘅芳大15歲,兩個科學發燒友一見如故。
沒想到在茫茫大清朝,終于遇見了可以一起談論科學技術的人,立刻組cp。
來到了上海,二人看到了一本書,當即就像着了魔一般,路都走不動了。
這本書叫《博物新編》,實體、化學、天文、生物無所不包,是近代西方科技輸入中國的第一本著作。
這感覺就像我們第一次看到《如何一天賺一億》的書吧。
他們立馬把書買回家,翻來覆去地看、抄。
不僅如此,兩人還合作,一起照着書本做實驗。
科學實驗需要工具,大清朝哪來的實驗道具,徐壽表示:
“嘿嘿~這難不倒我。”
沒有三棱玻璃,他就把自己的水晶圖章磨成三角形,讓太陽光照,果然顯現出了七種顔色。
那是從未被國人正視過的光學現象,兩人看得目瞪口呆。
為驗證子彈飛行軌迹是抛物線,兩人在野外樹杆、挂鳥、射擊驗證。
實驗後,徐壽畫圖,華蘅芳執筆,完成了中國第一篇數學論文《抛物線說》。
每隔一段時間,兩人就來墨海書館采購新書,互相抄錄、啟發。
後來,他們一個是大名鼎鼎的科技工程師,一個是成就滿滿的數學家,都離不開這段投身科研學習的時間。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清朝大門被英國槍炮徹底轟開了。
國人們終于看到了外面那兇險又燦爛的世界。
此時的徐壽,還在搜尋各種西方科技的書,搗鼓各種工藝品。
就憑着這股毅力,他也小有名氣了,就連曾國藩都有所耳聞。
可惜徐壽有點不幸,太平天國打過來的時候,他的肩膀被砍了一大刀,大兒子也落下了終生殘疾。
在混亂的世道中,徐壽聽聞洋務派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他心想:“哎,我的機會來了!”
44歲的徐壽興沖沖地離開家鄉,帶着作品跑去安慶内軍械所,面試官是曾國藩。
曾國藩其實早就聽聞徐壽的事迹了。
但徐壽畢竟不是“科舉出身”,是以曾國藩隻是酌量錄用,讓他擔任技術部的試用工。
巧得很,知己華蘅芳也在。
當時外國輪船在中國内河橫沖直撞,清廷表示無可奈何,因為清軍水師用的還是帆漿船。
于是,為了争口氣,大家一緻定下了目标:我們要自己造出蒸汽輪船。
定計劃容易,實施計劃難!
當時的中國,模具、機床、工具,應有盡無。
别說蒸汽輪船,就連一台蒸汽機都造不出來。
但徐壽憑着幾十年的信念,領下了這“從零開始”的活。
他搜尋各種資料,在一大堆資料中,隻有那本《博物新編》,有蒸汽機的圖樣,他描摹了下來。
然後又跑到停泊在江邊的一艘外國輪船上研究了一整天,回來就幹。
沒有螺絲,沒有活塞,他用自己勤勞的雙手,拿着矬子一點點造。
3個月後,作為世界第一次工業革命象征的蒸汽機,居然被一個連秀才都沒考上的人造成了。
曾國藩聞訊,興奮地宣告天下:“洋人能做到的事情,咱們中國人也能做到。”
成功後,他們又着手試制蒸汽輪船。
曆經三年,中國自制第一艘蒸汽輪船——“黃鹄号”誕生了,長17米,重25噸,造價白銀八千兩。
設計者和制造者正是徐壽和華蘅芳。
1865年的一天,南京碼頭,人頭攢動,黃鹄号首航式在此舉行。
上海《字林西報》報道:
“黃鹄号所用材料均由徐氏父子親自監制,并無一個洋人相助。”
同治皇帝特賜了徐壽一塊“天下第一巧匠”牌匾。
但是徐壽并不以為榮,反而是将這塊牌匾收着。
因為在他看來,輪船早已在世界各地穿梭了50多年,大清還在洋洋得意,看了讓人笑話。
他知道中國想要自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艘蒸汽輪船還遠遠不夠。
于是就上書曾國藩,提出四事:
一是開煤煉鐵,二是自造大炮,三是操練水師,四是翻譯西書。
但很快被曾國藩寫信罵回來了:你就安心造你的船吧,這種事不用你來操心。
是啊,以當時眼光看來,徐壽連秀才都考不上,即便造出了第一艘蒸汽輪船,最多也隻是一名優秀的老工匠而已,還妄圖謀劃全局。
被曾國藩狠拒後,徐壽那片報國熱心是否被澆滅了呢?
沒有。
他是開國看世界第一批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多麼豐富,不可能甘心于此。
于是,他另辟蹊徑,翻譯西書,讓更多人開眼。
此時徐壽已年近50。
自幼受他影響的兒子徐建寅,也跟随他傳播西學。
徐氏父子翻譯的西學書籍,近800萬字,被尊稱為“中國近代科學父子”。
在翻譯中,徐壽首創了一套化學元素的中文名稱,也就是我們至今還在背的化學元素周期表:
“氫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
隔壁的日本得知後,趕緊跑來學習,引回日本使用。
徐壽對中國近代化學發展起了先驅作用。
1878年,徐壽發表了《考證律呂說》一重要論文。
三年後,該文被翻譯成英文發表在《Nature》。
那時大清未亡,就連當時的《Nature》編輯都驚歎:
(這篇論文)以真正的現代科學矯正了一項古老的定律,這個鮮為人知的事實的證明,竟是來自那麼遙遠的中國,而且是用那麼簡單的試驗手段和那麼原始的器具來實作的,這是非常出奇的。
除此之外,徐壽和英國人傅蘭雅還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科技學校——格緻書院,也就是現在的上海格緻中學。
圖 | 格緻書院 ( 新舊對比 )
1884年,就在格緻書院慶祝它十歲生日後,66歲的徐壽因長期操勞,病逝于校。
徐壽,這位曾是大衆眼中的“不務正業”人士,最終成為了晚清科學界的“扛把子”。
遺憾的是,盡管徐壽在科學技術各個領域,對中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但由于沒有考取進士功名,無法獲得進入官場的“入門券”。
終其一生沒有得到重用,都是以匠人的身份協助官員工作,相當于一名臨時工。
更沒有機會載入史冊,與曾國藩等人“相提并論”。
徐壽的人生經曆,正是晚清無數科學技術人員命運的縮影,成長于偏見中,埋沒于偏見中。
有人一語道破:“清朝不是沒有科技人才,隻是不懂得珍惜。”
文字為國館原創,轉載請聯系背景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