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性侵的她,成了如今的“衆矢之的”。
前不久,《紐約的一個雨天》釋出中文海報。甜茶賽琳娜主演,故事有關一場邂逅,盡管瑣碎而又充滿波折,其中還穿插了愛情不堪的一面,好在撒糖式的高糖結局,讓人失去說不的能力。
公映日期懸而未決的,還有美國。相比之下,公衆對這個懸念沒有滿心期待,而是備受争議。原因很簡單——它的導演正是大名鼎鼎的伍迪-艾倫。
因為性侵指控,這部原本定檔2018年的電影,被迫在反性侵運動MeToo的大勢之下被無限期撤檔。片中主演一連串的操作,放大着它的尴尬。甜茶捐出全部片酬,并未發聲的賽琳娜一度被網友吐槽“支援女權卻為性侵導演拍戲”,赤裸裸的打臉現場。
2年過去,電影重歸院線成為一種必然。它依舊是燙手山芋,沒有片方甘願冒險。時間成了橡皮擦,人們的包容度悄然回升。
大家的确在這般操作,盡管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它在先行一步的首輪公映中,成為全球票房冠軍。當然,疫情當下,人們急需類似的浪漫喜劇片撫慰不安。也有網友毫不客氣地發聲:每張電影票,都是對性侵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複出的伍迪-艾倫,絕非個例。早在去年,包括脫口秀演員路易·C·K以及喜劇演員Aziz Ansar在内多位被爆性侵的演員導演等,都在試水回歸。有人獲得滿堂彩,也有像“下木總統”凱文-史派西一樣,參演影片僅收獲126美元首日票房,慘淡收場。
他們道歉,他們消失,他們反思,他們學會寶貴一課,仿佛那些傷害從未發生……在一片回歸中,MeToo運動的熱度在慢慢消退。隻有韋恩斯坦出庭的消息,還在偶爾提醒我們它的存在。
MeToo是一場運動,反性侵卻是持久戰。上周,一場全新指控登上頭版。憑借《杯酒人生》和《内布拉斯卡》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導演亞曆山大-佩恩,被指曾性侵一名15歲女孩。過往的震驚與憤怒,再次被喚醒。
至于那位文中的受害者,便是演員羅絲·麥高恩(Rose McGowan)。
反性侵吹哨人
羅絲回憶,她在15歲時被佩恩邀請到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對方給自己看了一部非常隐晦的18禁影片,侵害随即發生。“比起憤怒,我更加悲傷,為15歲的自己,還有到現在還覺得一切都是咎由自取的自己。我隻想讓所有人知道,如果你被灌輸了‘沒什麼大不了’的思想,這不是你的錯。”
盡管雙方暫未回應,輿論卻是一片嘩然。它不止是性侵事件,更是一場“未成年誘騙侵害”。公衆的憤怒,遠超以往。
這已經不是羅絲第一次為反性侵事件撐腰,她是第一批公開指控韋恩斯坦的女性之一。在她的鼓勵下,包括“小辣椒”格溫妮斯-帕特洛等近90名女性對韋恩斯坦發起訴訟,将這位好萊塢巨鳄推下神壇,成為這場席卷全球的反性侵運動的導火索。
一切緣起,始于宣傳新書《Brave》時,記者問起羅絲曾經提及的性侵經曆,這段曆史才逐漸浮現。羅絲當時隐匿了佩恩的名字,直到兩年後的今天。她認為很多性侵事件的主角,利用了受害者對自己的好感或無知,進行誘騙或脅迫,并給她們洗腦:“我以前把這事當成一次性行為……直到看過《紐約客》發表的故事,我才開始追溯這段經曆。”
對于不堪的過往,羅絲從不隐晦。她分享了被“上帝之子”填滿的童年,同樣遭受這個臭名昭著組織摧殘的,還有奧斯卡得主瑞凡·菲尼克斯。
她呼籲女性關注職場性騷擾,并在Twitter上分享自己在1990年代末,被“下流語言”騷擾的經曆。“我之是以傷心,是因為不被看見的角落和白日陰影裡藏着的傷害。”性騷擾是一種試探,對它的縱容,有可能讓這種傷害更新成為性侵。
一連串操作,讓羅絲和黴黴等女性登上《時代周刊》年度人物的封面,成為MeToo運動中的“反性侵吹哨人”。
從女神到吹哨人
羅絲鼓勵了諸多女性為正義發聲,有關她的評論,卻離不開争議。
意大利女演員艾莎·阿基多曾發推回應羅絲爆料自己性侵17歲未成年男演員一事,并聲稱這是“可怕的謊言和诽謗”。
類似争議,同樣是MeToo運動中的主流聲音。很多人指責部分受害者的指控,毫無證據支撐,她們隻是借由這場風波為自己賺取流量和關注。羅絲未能幸免,被認定是一代“性感女神”步入中年後渴望翻紅的操作,其中不乏“性感恥辱”的論調。
的确,千禧年前後的羅絲,風光無限。在性感外貌的加持下,她塑造的諸多經典形象成為那個年代标志性的銀幕符号。特别是《恐怖星球》中的獨腿女戰士,美與狂野被诠釋得恰到好處。這之後,她也出現在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中,晉升“一代女神”。
外在之下,是逐漸被發掘的演技。她主演的魔幻劇集《聖女魔咒》,是英美地區人氣經久不衰的神劇。之後的《殺無赦》,也是備受關注的爽劇。
同樣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有她和曼森的一段感情,盡管它僅僅維系了4年。
幕前的羅絲是欲望和荷爾蒙的代言,生活中的她一直為女性發聲。除了反性侵,包括同工同酬在内的諸多訴求,她搬上台面,成為在各大場合間積極遊說的先鋒。
對于類似操作,也有反對聲音。有人指責性侵的定罪應該交由法律而非道德審判,同樣,也有人反對對于性侵者作品的打壓,因為每部作品都是團隊付出,而非個人成就,一刀切的禁播很不公平。
對于外界質疑,羅絲這樣回應:“我隻想要一份聲明和一個道歉,我不想毀了你。”歸根結底,對于正義的追求,同樣不該被道德限制和綁架。
這正是MeToo教會人們的道理,關注在消退,對于勇氣的鼓勵卻在延續。不久前,《艾倫秀》劇組爆出醜聞,三名制片人因辦公室不雅行為引咎辭職。發聲的受害者中,出現了男性身影。
性侵面前,無關性别。特别是在對于衆多未成年人的性侵事件中,男童受害者的比例遠比想象的多上不少。恰如MeToo的意義所在,讓我們看到曾經被忽略掉的隐匿角落,呼籲更加平等公正地關心每位受害者。
無論MeToo還是羅絲,比起心存芥蒂,我們更應該為他們打破沉默的勇氣鼓掌。
圖檔來源
Twitter / Ins / 視覺中國 / 豆瓣 / 新浪微網誌
▽
時尚COSMO原創内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擷取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