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台灣有兩部票房沖破3億的本土電影,一部是葉天倫導演、豬哥亮主演的《大稻埕》,一部是魏德聖監制,馬志翔導演的《KANO》,都是立足本土曆史文化的情懷之作,前者的時光穿越和喜劇手法略嫌花哨,後者則一心純粹的重制了一個發生于1931年的真實故事,嘉義農林學校(嘉農)野球隊,一群由日、漢、原住民組成的少年球隊在日籍教練的帶領下,從0勝績一路拼搏,最終打進日本甲子園決賽。
少年熱血,叱咤球場,青山綠水,光陰倒流,讓人如醉如飛,再加上那麼一點點對曆史的拾遺,成為很多人心目中2014年最好看的華語電影。當然,說它是華語片其實有點勉強,因為有九成以上的台詞都是日語。
這是一部從内到外都美到極緻的電影,無論小吳和女友的單車,還是少年們在田間追逐帽子的狂奔,還是球場上的呐喊,畫面美到震顫心靈。我們看《布達佩斯飯店》和《冬眠》也會覺得很美,但那都是商業、工業或藝術人為雕琢過後的美,《KANO》的美從起來自更淳樸的農林景觀,來自少年們單純的對比賽的渴望,這是任何大場面或特技美工都不能加工,完全由創作者用心去捕捉的自然之美。
可能大家都知道,《KANO》是有争議的,這個争議不僅是在内地,媒體不能報道,豆瓣沒有資料,在台灣,它的争議也很大,金馬拿不到大獎。問題在于魏德聖的電影一直都有親日的嫌疑。在他之前導演的《海角七号》和《賽德克巴萊》都有這個問題,遙遠的相愛,近距離的友好,台灣人好像根本沒恨過鬼子,倒有些文化和精神上的藕斷絲連,霧社起義好像隻是土著部落與外來者的恩怨,而不是反抗侵略該有的那麼堅決。到了《KANO》,這種和解意識更加明顯,日據時期的台灣被描繪得詩情畫意,五谷豐登,殖民者和被殖民者和諧相處,甚至在學校、田地和球場上親密無間,同舟共濟,這樣的情景其實不僅看着《道地戰》和《屠城血證》長大的中國觀衆沒見過,對台灣觀衆來說,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
那麼《KANO》到底為什麼沒有我們一向在課本和影視作品中看到的不共戴天,日據時期的台灣為何不是人間地獄,反而是一片樂土,富足歡樂,很多台灣人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答案并不複雜,因為電影人尊重真實,拍的是球場上的野球隊,而不是戰場上的八百壯士。聊在這裡,筆者反而覺得魏馬二人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拍一部這樣“親日”的電影是勇敢之舉。
日據時期的悲怆山河,甲子園的球場上有中國少年的另一種血染的風采,這何嘗不是一種抗日,讓你把曆史看得更清楚。
抗日,其實是可以有幾種不同層面的表達,比較低端的是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式的YY之作,當年很多這樣的電影,把孩子們看得爽了,同時也就把曆史觀給誤導了,然後是《鬼子來了》這種,立意比較深刻,缺點和優點一樣,就是太牛(zhuang)逼了,不是普通人能夠接受。接着是《血戰台兒莊》這類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曆史,往上是《狼山喋血記》《十字街頭》這樣的國防電影,寓意明确,戲劇和現實交融得很圓滿,還有《一江春水向東流》《紅高粱》亦是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抗日片,現如今,一些比較活躍的喜劇抗日片和諜戰抗日片隻剩下毛皮,名不符實了。
抗日,不是一定要刀兵相見,當年日本占據台灣或東北,憑的也不隻是三八大蓋和刺刀。
《KANO》的價值在于用另一種故事表達了現代人的胸襟,隻講述一段純粹屬于農業和野球的曆史。表達了恩怨分明的曆史觀。
在上世紀30年代,台灣确實有過一段非常富足的時光,其中日本人的功勞也不小,和亞洲其他地區相比,日本當年為了長久掠奪,對台灣輸入了很多平民和人才參與建設,其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電影中備受愛戴的水利技師八田與一,他設計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工期曆時十年,于1930年正式開通,使當時台灣的水稻産量有了飛躍,由此才能感受嘉農的子弟們在田地裡遇到八田技師,彼時的興奮。
很多人都不認可《KANO》隻展現日據時期美好的一面,完全忽略了日本人的暴行,還曾發起抗議。鐵任倒覺得這部電影比《賽德克巴萊》更有氣節,至少,這裡的人們沒有自輕,反有一種平等和拼搏的熱血。
因為曆史是倒不回去的,真相是不能被篡改的,那麼我們的電影應該怎麼記錄和正視這段曆史,《KANO》肯定比《金陵十三钗》和《舉起手來》更有意義,因為它能證明我們是真正客觀、正面,而不是偏激的看這一場戰争。是以《KANO》不意味着淡忘了被殖民的屈辱,反倒更對比出戰争的殘酷。若抹去八田技師和嘉南大圳,近藤教練和嘉農野球隊的故事,就意味着華語電影失去了直面曆史的公信。
恰恰也是因為有了《KANO》,曆史在光影中浮現,所有的愛與恨都有了根基,告别了從前的蒼白。
台灣代有少年出少年的熱血,那些激勵人心的比賽場面,全台奪冠打進甲子園的激情澎湃,小吳流血堅持比賽,輸掉決賽後全場觀衆為失敗的嘉農喝彩,這些華語片從未有過的熱血,幹幹淨淨的熱血,正是現代年輕人最缺少的東西。而演繹這些熱血少年的演員們,是并無專業演藝經驗的年輕人,他們不留證據的表演,也和影片的整體氣質一樣,給人以自然美感。表演之道,一是要演得好看,二才是演得像,例如《推拿》裡面有幾位演員确實無比接近真實,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和角色幾無差别,但你不得不承認,它沒有喚醒角色更多的魅力(表踢我,我去年最愛的内地片就是《推拿》)。
《KANO》的存在,是台灣電影多年來總讓人感覺生機無限的原因,一如當年的小畢,小四,張士豪,一代一代的少年,不斷撐起并不繁榮的台灣電影,帶來新的希望。
太圓滿也是缺陷最後想證明一下自己并非是台灣電影的腦殘粉。《KANO》有着攝魂奪魄的美,卻遠非完美,就台灣曆代好電影的縱向比較,它太豐滿,太圓滑,遠沒有當年新電影老兵那麼簡練而犀利,大氣而純青,也不如蔡明亮有敏感的靈魂。
如果非要指一個錯誤的話,《KANO》的錯誤就是把一個不完美的時代拍的太美,因為要展現一種氣度反而喪失了另一種氣度。
電影紅花會微信号:dyhonghuahui
中國最靠(勤)譜(快)影評團隊書寫最專(走)業(心)觀影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