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閻岩 中國網時事評論員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黃河、情牽黃河流域的人民,一直把黃河流域的治理、保護和發展作為重要議題,通過多次深入考察調研,系統謀劃黃河治理和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大計。從黃河源頭再到今日的入海口,足迹遍及黃河沿岸九省區,關懷惠及沿黃數以萬計的群眾。近日,在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上,他對黃河流域各省區再次提出明确要求:“咬定目标,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久久為功,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鬥!”

文化因黃河而生,民族因黃河而興。流淌了五千年的黃河,通過自身的孕育、誕生、發展,不僅滋養了中華大地,哺育了兩岸百姓,而且塑造了中華民族和中華兒女勇敢抗争、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氣質和秉性,承載了五千年中華文明的發展與創新。作為造福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幸福河,黃河與黃河流域的人民同呼吸、共命運,曾經飽受了太多苦難,曆經了千回百轉,也在與時俱進中共同創造了自誕生起到新時代的安瀾與太平。曆史上的水患治理、改道遷建、黃河保衛戰等重大曆史事件,都無不飽含着這種文明和精神的延續與傳承。黃河文化也是以成為中華文明的根和魂。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甯,天下平。”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一道,形成了我國自然生态系統最綿長、最堅固的生态走廊和生态屏障,也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持久、最穩定的重要經濟帶。呵護好、建設好、發展好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我們才有望還黃河以安瀾,給自己以太平,才能實作好、維持好、發展好黃河流域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也才能為高品質發展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沿黃河省區要落實好黃河流域生态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部署,堅定不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以,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是目前黃河治理最為迫切的任務,也是利國利民特别是推動黃河流域高品質發展的千秋大計。

黃河治理,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禹之決渎也,因水以為師。”治理有方、治理循規,才能治理有效。萬物皆有生命,黃河也不例外。長期以來,黃河在客觀方面出現了不少問題。體弱多病,水患頻繁,水沙沖突突出,時有水旱發生。但更需警醒的是後天的失養,甚至出現人為的破壞。習近平總書記曾直指黃河生态出現問題的根源:“表象在黃河,根子在流域。”一味地濫加開發利用,不隻是對生态環境的破壞,更是對人類文明的侵犯,說到底是對曆史、對人民、對中華民族的不負責任。隻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養”上下功夫、在生态保護上下功夫,我們才能建構起“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才能建設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家園與精神家園。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寫好黃河保護這篇大文章、做好黃河發展這項系統工程,絕非一己之力、一日之功。流經五千多公裡、流域面積達七十多萬平方公裡的黃河,因其上中下遊流域系統的特征各異,導緻黃河治理保護的任務各有側重。必須堅持系統觀點,秉持新發展理念,統籌持續推進,處理好治理、保護、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而建構黃河流域新發展格局。既需要各守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又需要建構科學高效的協同關聯機制;既需要首先做好治理和保護,又需要在科學合理利用的前提下謀求發展的契機和效益;既需要錨定當下、埋頭苦幹、打好基礎,又需要前瞻謀劃、接續奮鬥、久久為功。

母親河奔騰不息,中華文明延綿不絕。保護黃河,事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永續發展,事關百姓福祉。確定黃河安瀾,讓母親河永遠健康,每一個中華兒女責無旁貸。(責任編輯: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