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謎一樣的沙漠“駱駝客”

作者:小佩

沙海茫茫,落日渾圓

一行駱駝在風中緩緩而行

駝鈴聲聲

猶如一首邊塞詩

生動在無邊的荒涼中

最近火爆歌壇的流行歌曲《沙漠駱駝》,可謂讓許許多多年輕人“愛不釋口”,着實讓這首歌好好的火了一把。而在全國各地,也隻有在戈壁大漠上,才能見到駱駝和駱駝客的風采。民勤是甘肅河西走廊上的一個古老的縣城,地處古絲綢之路要沖,因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位置,造就了民勤人與駱駝之間的不解之緣。

《鎮番遺事曆鑒》記載:“明成祖永樂十一年,始定養駝例。每五丁養一駝,三年增倍。凡五丁養二駝者,免應差,地畝征糧一半;五丁養五駝者,征糧皆免;一丁超養一駝者,按例獎賞。以故鎮邑橐駝日有增加,不幾年,其數至于十萬計。”民勤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成為駱駝繁衍生長的絕佳條件,加上曆代政府對駱駝養殖的鼎力支援,民勤的駱駝戶,丁興駝旺。民勤地處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的包圍之中,在以前交通工具落後的情況下,民勤人利用駱駝耐渴、體力強的特點,将其作為貨物流通、遷徙的主要交通工具。大漠裡往往是杳無人煙,而駱駝可以數十日不飲水,照走不誤,因為駱駝腹中有水囊,可以蓄水,駝峰中續存養料,可以補給。可謂是沙漠之舟。是以民勤一直流傳着“讀詩書能走天下,養駱駝可度荒年”的老話。那些世世代代在絲綢之路上跟随駝隊走貨的人被稱為“駱駝客”。他們在長期的運輸過程中形成了特定的規矩和風俗:駱駝隊有一定的編制數量,每11隻為一個小隊,俗稱“一把子”, 一般的駝隊有5到7“把子”左右的駱駝,大的駝隊甚至可達數十“把子”,将它們串聯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駝隊。“一把子”駱駝需要有一兩個駱駝客來管理。駱駝客往往經驗豐富、甘于吃苦、藝高膽大、智于應變,能夠應付各種各樣的惡劣天氣或突發情況。

我們時常看到駱駝頸上挂着一個銅質的鈴铛,當地人稱為“咋鈴子”,聲音清脆好聽,主要是為了防止駱駝脫缰走失,野獸襲擊或路遇劫匪。據說,掌櫃的在家中遠遠聽到駝鈴聲就能分辨出是不是自己家的駱駝,這也跟駱駝的走姿有關。除了鈴铛,還有好多家夥——駝铎、夾杆、鞍子、鼻鍵子、火锔子、栽毛褥子、腳蹬氈、毛搗兒、氈帽、水癟子……駱駝客啟程之前必須要配備好這些才行,缺了什麼都不行。駱駝看似溫順,但沒有經過馴養的駱駝是不能作為交通工具的,一般駱駝長到3歲後就要開始調訓、操卧、跟隊、騎乘等訓練程式獨特繁雜,隻有經過嚴格調訓,駱駝才能編入駝隊,確定千裡跋涉。駱駝不塌膘、不疲乏,長時間保持旺盛精力。我國當代著名作家雪漠先生在其小說《野狐嶺》中就講述了一個發生于百年前的中國西部駱駝客的探險故事,把消失了的駱駝客的生活寫得波瀾起伏、驚心動魄,寫了駝隊在運輸途中有可能發生的無數個故事,反應了駱駝客的諸多命運軌迹。

雪漠在他的作品中寫道:“一個在等待中老去的駝戶女人,她最甜蜜的日子,是靠在丈夫的懷裡,聽丈夫講駝道上的故事。這些女人也有夢想,她們夢想着外面的世界,她們自己走不出去,就把夢想寄托在丈夫的身上。丈夫的眼睛就是她們的眼睛,她們在丈夫的世界裡,感受着另一個世界的精彩。”千百年來,駱駝客們在漫長的古絲路上留下了屬于他們一段段艱辛而精彩的故事。辛亥革命初,孫中山先生為和蘇聯政府增進國際友誼,派員去蘇聯洽談,民勤駝隊承擔運輸任務。駝隊分兩路從西安和甘肅境内裝茶起程,在酒泉集中後一起出發。曆時2年,經過長途跋涉,駝隊到達莫斯科,順利完成任務。駝隊全體成員受到列甯先生的接見和熱情款待。民勤駝隊由此聞名國際。

千百年來,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數不甚數,有些被人們清楚地記着,有些已經被遺忘。2011年,民勤駱駝客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為了保留住駱駝客的這些傳說,2017年,民勤駝隊傳說也被列入了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這些駱駝客對民勤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外來商品的引入,本地産品的運出,大大促進了民勤商貿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随着現代道路交通的不斷改善、運輸工具的更新換代,作為曾經重要交通工具的駝隊以及駱駝客已經退出了曆史舞台,他們曾經的輝煌漸漸從人們的記憶中遠去,那清脆的駝鈴聲成了老一輩人的回憶。

謎一樣的沙漠“駱駝客”
謎一樣的沙漠“駱駝客”
謎一樣的沙漠“駱駝客”
謎一樣的沙漠“駱駝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