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駝夫号子

哎嗨喲~

上了哇路呀,

動起了身!

駝夫連年呀走衙門,

叮咚,走衙門!

走衙門!叮呀嗨咚!

這是一首駝夫号子,深受甘肅省民勤縣世代駱駝客的喜愛,從明代唱到現在,已有六百多年,是甘肅省乃至全國獨具特色的民勤駱駝客的文化遺存。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古道長河,落日熔金。浩瀚的大漠,一支駝隊行走在歲月的深處,步履沉穩,目光堅毅。“叮咚”“叮咚”的駝鈴,穿越悠遠的詩史,回響在曆史的天空。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民勤古稱鎮番,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東西北三面被騰格裡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是聞名的“駱駝之鄉”,豢養使役駱駝曆史悠久,古有“漢馬唐駝”的說法。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民勤人不但養駱駝,還将駱駝作為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陸上交通工具,而那些代代勤勞勇敢的在絲路上掌管駝隊的人,則被稱為駱駝客,他們在長期的運輸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規矩和風俗,沿襲百年。他們和他們的駝隊為絲路商品貿易、文明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2011年,民勤駱駝客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民勤駱駝客常年走南闖北,民勤駝隊路線四通八達,活動範圍廣,行程數萬裡,往返數月至半年。民勤駱駝客走遍了絲綢之路甘肅段輻射的整個北方地區,在異國他鄉都留下了遠去的背影。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民勤駱駝客在600多年的曆史傳承中,在風餐露宿的艱難跋涉中,形成了一整套獨特的組織形式、協作規矩、生活方式、生存技巧、交流方法、習俗講究。駱駝客是一個分工明确、團結協作的團體,分為領房子、騎馬先生、鍋頭、水頭、拉鍊子等。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民勤駱駝客運送貨物,一般需要三五十天,長途則需要兩年。是以要掌握訓駱駝、紮鼻棍、調駱駝、編隊、裝貨、探路、大風天氣辨識方向、打蹤、尋找水源、蓋井、立照子、風雪宿營、續火、防狼、駝隊護衛、人與駱駝常犯疾病的治療、器物的制作修理、和異地異族交流貿易等等諸多旅途、野外生存技能技巧。這些都是曆代數目龐大的民勤駱駝客在長期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寶典”和範例,彌足珍貴。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民勤駝隊傳說,主要有“皇駝”的傳說、馬家駝隊傳說、馬永盛的傳說、民勤駝隊參與平叛的傳說、“護國員外郎”的傳說、民勤駝镖傳說、列甯會見民勤駝隊的傳說、民勤駝隊護送班禅大師的傳說、馬家駝隊救于佑任的傳說、馬家駝隊捐獻飛機支援抗美援朝的傳說,等等,内容蕩氣回腸、悲壯感人、富有傳奇色彩。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民勤駱駝客在駝道上傳唱着用民勤方言自編自唱的《駝夫号子》《拉駱駝》等駝夫号子。曲調雄壯高亢,節奏舒緩,唱腔粗犷,古樸滄桑,常與駱駝有規律的步伐和駝鈴有韻律的鈴聲相吻合,深受世代民勤駱駝客的喜愛,從明代唱到現在,是西北民間音樂寶庫中的一支奇葩。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民勤駱駝客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漫長駝道上寫下了艱辛而輝煌的曆史,形成了愛國興業、勤樸忠厚、智慧勇敢、仁善誠信的民勤駱駝客精神。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民勤駱駝隊對民勤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義和影響,不但為民勤引進了生産生活用品,擴大了對外貿易,将民勤本地的産品運出,促進了商貨發展,而且由于駝隊所行道多為荒漠無人之地,在長期的運輸中,民勤的駱駝客們逐漸積累了野外生存的各種經驗,培養和鍛煉了民勤人民堅強不屈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大幫響鈴走天下,絲路駝道寫詩史——民勤駱駝客

随着現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駱駝及駱駝客從人們的記憶中遠去,“駱駝客”、栽毛褥子、腳蹬氈,羊皮皮襖,火炬子,悠揚的駝鈴聲、清脆的咋鈴子成了老一輩人的回憶,年輕人隻能在文獻資料中瞥見曾經的輝煌。現在,駱駝、駝鈴等作為旅遊景點的道具還存活在世人的面前。

來源:如意甘肅麗鄉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