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勤駱駝客

民勤縣是甘肅省武威市下轄縣,地處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遊。民勤曆史悠久,在東周時期,有人類生息繁衍,創造了“沙井文化”。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置鎮番衛。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為鎮番縣。中華民國十七年(1928年),以“俗樸風醇,人民勤勞”易名民勤。

民勤地處絲綢之路要沖,三面環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溫帶沙漠氣候,是駱駝生息繁衍的理想之地。民勤牧養使役駱駝曆史悠久。

明清時期,政府鼓勵養駝,特别是清初,民勤駝商馬合盛經營駝隊,開辦茶社,生意遍布全國,曾被雍正封“官商馬合盛”。1907年,清政府頒旨,以護國員外郎诰封其後人馬香亭為“資政大夫”。後駝隊更加興盛,曾受孫中山先生派遣,遠赴蘇聯開展外交活動,受到列甯親切接見。

民間組織的駝羊會,每年在蘇武廟舉辦賽駝活動,其盛況空前。民勤駝隊走南闖北,駝道四通八達,境内男丁大都跟随駝隊走貨,以此為業,成為駱駝客。2011年3月,民勤駱駝客被确定為甘肅省第三批省級非遺項目,屬民俗類。

駱駝客是指在沙漠拉駱駝的人,民勤民間稱之為“駝戶”,或叫“駝把式”。駱駝客以放牧駱駝、拉駱駝運輸為生。駝運時毎十一峰駱駝為“一把子”,五把子以上的駱駝運輸稱之為“駝隊”。經營駝運物資進行商品交易者稱之為“駝商”。民勤的駝戶、駝隊、駝商曆史悠久,在西北久負盛名。

從明代時形成,清代和民國時興盛,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逐漸減少。代之而起的是現代的汽車運輸、火車運輸,這樣駝客、駝隊、駝運就成了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産物。過去,在相當長的曆史時期内,民勤駝戶依靠駱駝和駝隊,駝運曾經輝煌過,成為生财之道,發家緻富之路,但更多的駝客有的是艱辛和痛苦。

民勤駝客既有放牧、長途駝運的豐富閱曆和經驗,又有做駝制品的技術,還會唱馱夫号子。絕大多數駝客會紡駝毛,會用駝毛紡織長毛巾、毛衣、毛褲、毛襪。會織駝毛單子,會栽駝毛褥子,會用駝皮擰繩。駝客是生活在瀚海沙漠裡的多面手,心靈手巧。

2011年和2015年,曹宗讓和張元生二人被原甘肅省文化廳确定為省級非遺項目民勤駱駝客的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019年5月,曹宗讓不幸去世,張元生成為唯一的民勤駱駝客省級傳承人。

張元生,1952年10月出生在武威市民勤縣西渠鎮芥玉村一個貧寒農民家庭。上完國小後,家庭經濟無力支援他進行更高層次的教育,隻好回家務農。18歲便開始跟随父輩和東湖鎮駱駝客曹宗讓學習駱駝客手藝,後來癡迷于這個行業,在父輩和師傅的言傳身教及自己的潛心訓練下,熟練掌握了駱駝客所有的日常手藝,并不斷改善操作技能,成為本地區難得的駱駝客傳人。

作者簡介:趙大泰,武威人,陝西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專業研究所學生畢業,教育碩士,緻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現供職于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主編出版非遺專著《涼州賢孝之“二十四孝”》《涼州賢孝之“三十六記”》,發表論文多篇。

來源:涼州文化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