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遠征:終究有個東方舞台夢

作者:中國教育新聞網

他是《傻冒經理》裡的“麻杆兒”,是《百花深處》裡的“蘇長亭”,論跑龍套,他在電影《天下無賊》裡飾演的“娘娘腔劫匪”,幾句台詞幾個動作就能讓人印象深刻;論當主角,他在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塑造的“安嘉和”,至今都是觀衆心中心理扭曲、暴力對待配偶的男性的代稱。他就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北京人藝”)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馮遠征。從話劇舞台到電影電視劇,從現代角色到古代造型,馮遠征能夠在不同角色和風格之間自由轉換。熟悉喜愛他表演者衆,但了解他昔日留學經曆的人卻不多。實際上,那段德國的求學歲月不僅為他日後的表演形式打下基礎,更是很多故事的開端。

馮遠征:終究有個東方舞台夢

德國老師“求”來的學生

如今佳作不斷的馮遠征,演藝事業的開端卻并不順利。長相既不符合當時對正面形象要“濃眉大眼”的傳統要求,又不具備做諧星、醜星的特質,就連導演第一次選他出演電影男主角,理由都是“需要一個看起來不像演員的演員”。“沒有特點”把馮遠征擋在了北京電影學院門外,所幸一年後他被北京人藝相中,開始了話劇演員生涯。

在網上搜尋馮遠征的履曆,很容易就能查到“1989年應邀赴聯邦德國西柏林高等藝術學院戲劇系進修戲劇表演”的内容,但估計很少人知道,這“應邀”二字背後有多少曲折和故事。

1985年,改革開放初期,正是中國人打開眼界廣泛吸收外國經驗和技術的時代,演藝界也不例外。此前,中國的演員普遍學習借鑒的是蘇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體系,1986年德國格洛托夫斯基流派名師露特·梅爾辛的到來,給馮遠征帶來了新的機遇。此前著名導演林兆華赴歐訪學,對露特·梅爾辛的學生表演訓練大感興趣,回國後就建議時任北京人藝副院長于是之,要為馮遠征所在的新生班聘請這位教授,傳授一些不同以往的東西,于是之欣然應允。

露特·梅爾辛在北京人藝的第一次通路和教學隻有一個多月,卻兩次“求”馮遠征,希望他能到德國深造。奈何好不容易考上北京人藝的馮遠征認為沒有輕易離開的理由。露特·梅爾辛二訪北京人藝時再次發出邀請,馮遠征依然沒答應。1987年暑假,露特·梅爾辛第三次來華,面對正在熱戀中的馮遠征,她又用來德國辦婚禮為“誘餌”,終于說動馮遠征“考慮一下”。當一位真正的師者,在遇到自己心愛的、迫不及待想要傾囊相授的學生時,能夠表現出的真誠,露特·梅爾辛給出了教科書似的範例。

1989年,急于擺脫熟悉的環境、從失戀痛苦中逃離的馮遠征終于想起了德國老師的邀請,抱着試一試的心态走上了留學德國之路。

“柏林一大閑人”也堵心

甫到柏林,接觸過當地的表演藝術訓練,馮遠征立刻就後悔了,不是後悔來德國,而是後悔來晚了,後悔自己此前為何如此任性。當時已經27歲的馮遠征混在一群20出頭的年輕人當中,時常被他們的青春氣息和活力所震撼。情景表演訓練時,面對導師給出的題目,已經接受過一些表演訓練并有一定實踐經曆的馮遠征在技術上沒有問題,但總感覺自己在想象力上遜人一籌。“都是在以前的課堂上沒有接觸過的東西。”道具隻有簡單的一支花,當地的年輕學生可以想象出一個非常生動的場景,并通過肢體語言淋漓盡緻地表現出來。“如果在導師第一次邀請的時候就能來,肯定能學到更多東西。”眼界一下子被打開的馮遠征忘情地投入到對格洛托夫斯基流派表演的學習和體悟之中。“幸好我還是來了。”

幸好你來了。接受新事物,拓寬新視野,激動的不僅是馮遠征,還有她的導師露特·梅爾辛。馮遠征在表演道路上的成長,讓她看到了不同流派體系,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碰撞交融後擦出的火花,正在她的悉心教導下呈現燎原之勢。她為馮遠征提供食宿,甚至還有每個月800馬克的基本生活費,就是希望馮遠征可以不為這些世俗所累,能夠專心投入到對表演藝術的研習之中。

沒有後顧之憂的馮遠征,過着那個年代中國留學生少有的優哉遊哉的異國求學生活。每天除了學習表演就是喝喝咖啡,或者給其他中國留學生幫忙,赢得了“柏林一大閑人”的雅号。好在這樣略顯頹廢的日子沒有一直持續下去,馮遠征決定搬出德國教授的家,開始自力更生的生活。惜才如命的露特·梅爾辛擔心有了生活壓力的馮遠征表演事業會受影響,為了不讓他去打工,便聯系了一家劇院讓他去做演員。

很快,憑借天賦和實力,馮遠征在德國舞台上也有了自己的位置。事業似乎可以就一直這樣發展下去,或者也可以不當演員,留在德國做其他工作,維持生活并不困難。留下的理由有千百個,但唯一不自由的是心。一次,結束演出的馮遠征像其他當地演員一樣,在劇場旁邊的酒吧休息,一個德國人突然走過來,用不太友好的語氣問他:“你是不是日本人?”得知馮遠征是中國人,來德國學習表演,并已經站上德國的舞台,對方的情緒更加激動:“中國人來德國當演員,你不覺得自己搶了德國人的位置麼?”

後來,馮遠征才知道對方也是一名演員,但多年沒有得到演出機會,隻能靠打零工維持生計。這件事給馮遠征帶來很深的觸動,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在這片土地上存在的意義。但已經離開祖國這麼久,回到國内,回到北京人藝,還會有自己的位置麼……“生存還是毀滅”式的靈魂拷問讓馮遠征糾結了半年之久。最終,想要做演員、想要找到真正屬于自己舞台的強烈渴望戰勝了一切。

不錯過每一個小角色

《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部中國電視劇曆史上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問題的影視作品,在2002年一經播出就火遍全國,其中對“安嘉和”這一角色的成功塑造,甚至讓馮遠征的形象一度成為心理扭曲,控制欲、占有欲強,喜歡對女性實施家庭暴力侵害的男性的“标準照”。這時距離他決定回國已過去十餘年時間。

“闆凳需坐十年冷”,這不僅是對科技工作者的勉勵,同樣也是對藝術工作者的鞭策。1991年回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馮遠征都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态,甚至還有幾年無戲可演。但在德國學習生活的經曆讓他養成一種習慣,不放棄每一個機會,認真做好小事,即便跑龍套也要讓這個角色閃閃發光。

1996年,馮遠征嘗試再次回到北京人藝的舞台。為了證明自己依然能夠勝任演員工作,他毫不猶豫地接下《好人潤五》這出戲裡市容監察員、農民工和技術員三個不起眼的龍套角色。正是這三個看似無足輕重的小角色,讓他的表演能力再次得到認可,也接續了他的演員之路。

馮遠征說他其實很喜歡小角色,享受跑龍套的過程。演分量重的角色或許有很多模式和規矩可循,卻也意味着更苛刻的要求和更沉重的包袱,小角色則能給演員更多自我發揮的空間。“演好小角色,讓它在舞台上發光,你的能力自然就會被認可。”馮遠征始終堅信看清自己、找準個人定位的重要性。“出國前我已小有名氣,但在德國我就是一個沒人認識的普通藝人,一切要從頭開始。”回到國内,馮遠征依然從認真對待每一次演出開始。“隻要認真對待,機會一定會來,但這必然是一個積累的過程。”

現今早已在北京人藝挑大梁的馮遠征,感覺頭上的“天”開了。關照自己的前輩已經老去,更多的年輕人在成長,現在是自己擔負起責任的時候。這份使命感不僅來源于北京人藝,還有對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的理想。“當2016年我們帶着《知己》去聖彼得堡演出,俄羅斯觀衆看懂了中國話劇,長時間起立鼓掌的時候,當我們帶着《司馬遷》再赴聖彼得堡,一票難求需要加座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當初回國的選擇太對了。”在馮遠征看來,讓世界認識和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是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身為一個中國人的幸福。“這種幸福是在德國無法感受到的。”

《神州學人》2020年增刊第2期

本期增刊執行主編/主筆:惠娟

作者:惠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