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西亞

07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熏香之路——内蓋夫的沙漠城鎮

Incense Route - Desert Cities in the Negev

那巴提人的四個城鎮哈魯紮(Haluza)、曼席特(Mamshit)、阿伏達特(Avdat)和席伏塔(Shivta),以及内蓋夫沙漠的相關堡壘和農業景觀,分布在通往地中海的熏香之路兩邊。它們共同反映了自公元前3世紀起到公元2世紀間,從阿拉伯南部到地中海地區乳香和沒藥貿易的巨大繁榮景象。複雜的灌溉系統、城市建築、城堡和商隊旅館等遺迹,見證着條件艱苦的沙漠發展成為貿易和農業定居點的過程。

熏香之路是一個延伸至周圍2000多公裡的、為促進來自阿拉伯半島和地中海的葉門和阿曼的乳香和沒藥貿易的貿易網絡。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以色列,阿伏達特國家公園

馱着人與貨物的駱駝雕塑再現了當年從阿拉伯南部到地中海地區的乳香和沒藥貿易的巨大繁榮景象。

哈魯紮、曼席特、阿伏達特和席伏塔與内蓋夫沙漠的相關堡壘和農業景觀的聯系,使它們在地中海世界适于作為這條位于以色列南部、内蓋夫沙漠的熏香之路上的一個站點。穿越100多公裡的沙漠,當時的人們從東北部的約旦邊境的摩押,來到西北部的哈魯紮。它們反映了從阿拉伯半島南部到地中海的乳香貿易的巨大利潤,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世紀期間,此項貿易蓬勃發展,而這條路上醒目的沙漠也通過高度複雜的灌溉系統的使用被改造用于農業。

十處景觀(四座城市——哈魯紮、曼席特、阿伏達特和席伏塔;四座堡壘——Kazra、Nekarot、Makhmal和Grafon;兩座商隊客棧——Moa、Saharonim)位于或接近從約旦納巴泰王國佩特拉古城到地中海港口的主要貿易路線上。曼席特跨越北部平行路線。這條熏香之路與沿線的沙漠城市一起反映了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4世紀近700年間的香料貿易的繁榮。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席伏塔城鎮遺址。

席伏塔與内蓋夫沙漠的相關堡壘和農業景觀的聯系使其在地中海世界适于作為熏香之路上的一個站點。

由于地處沙漠,這些城鎮由極為複雜的汲水和灌溉系統支援,進而允許可以有大規模的農業生産。具體包括水壩、溝渠、蓄水池和水庫。所有這些特征,以及沿着河床、山坡的古老的田野系統的遺迹在阿伏達特和内蓋夫中部廣泛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該遺址展示了一幅長達5個世紀的、納巴泰城鎮在設計與建造方面的包羅萬象的畫面。城鎮之間的聯結、相關的農業和田園牧歌般的景觀,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完全的、已成标準的文化環境。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曼席特城鎮裡的拜占庭風格的教堂。

納巴泰沙漠定居點和農業景觀遺迹,證明了乳香在繁育希臘羅馬時期從阿拉伯半島到地中海的、漫長的沙漠供應路線上的經濟力量,并促進了城鎮、堡壘和維護管理這條線路的商隊客店的發展。也确實見證了過去5個世紀裡納巴泰在城鎮規劃與建設技術方面的進步,以及在嚴酷的沙漠環境下,建造一個大規模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系統所需要的創造力與勞動力,尤其反映在複雜的水利建設方面。

猶太低地的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洞穴生存的縮影

Caves of Maresha and Bet-Guvrin in the Judean Lowlands as a Microcosm of the Land of the Caves

猶太低地的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遺址包括3500個地下洞穴,這些洞穴鑿刻在一片清晰的、厚實且柔軟的白垩岩上,在自由之城(Bet Guvrin)和瑪利沙(Maresha)以前的城鎮下面。由于坐落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與埃及之間貿易路線的十字路口,該遺址見證了這一地區的文化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當時,兩座城鎮中較老的瑪利沙城得以建造——到十字軍時代、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裡的演進。這些開采出來的洞穴被用作水池、榨油房、浴室、安置骨灰甕的壁龛、鴿子舍、馬廄或牛棚、宗教崇拜場所、退隐處和城鎮郊區、墳地等。其中一些較大的房間以擁有圓頂拱門和支柱見長。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以色列,瑪利沙和自由之城國家公園,古代西頓人埋葬屍體的洞穴。

根據考古發現,瑪利沙最早出現在《聖經·舊約·約書亞記》的記載中,屬于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後猶大支派獲得的分地。公元前6世紀,由于希底家對巴比倫王國和尼布甲尼撒二世國王的叛亂,後者占領了猶太王國,猶太人分散流亡到各地,結束了瑪利沙作為猶太人城鎮的曆史,後又經曆了以東王國、希臘化的統治,公元前40年,被帕提亞人毀滅後,再未重建。瑪利沙之後,自由之城成為當地的主要城鎮。公元68年,被羅馬将軍維斯帕西(Vespasian)征服,成為羅馬的殖民地,考古學家在那裡發現了當年羅馬軍隊駐紮時建造的露天劇場和羅馬浴室,以及十字軍東征時期的一個堡壘和教堂。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古代以色列人壓榨橄榄油的洞穴,洞穴牆上有雕刻的祭壇,橄榄油是當地的主要産業之一。

猶太低地白垩岩下層土本身具有的厚而均質的特點,使得這些洞穴能夠被人類開鑿和修建出來。3500個洞穴不但十分完整,而且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堪稱人造的“地下網絡”。由于位于瑪利沙和自由之城兩座古城的地下,是以也被形象地稱為“城下城”。洞穴中大量的鴿子舍可能跟當時猶太人的宗教生活密切相關:牛、羊、鴿子、斑鸠等都是猶太人用于宗教祭祀的動物,不過牛、羊等動物比較昂貴,一般人奉獻不起,鴿子更适于普通人獻祭所需。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鴿子舍

如此大量的鴿子舍,可能與當時的宗教獻祭有關,牛、羊等動物比較昂貴,一般人奉獻不起,鴿子更适于普通人獻祭所需。

遺址見證了2000多年的曆史時期裡連續的挖掘和使用:最初的發掘是為了采石,但随後就轉變成農業和當地工藝、工業等不同的目的。伴随着這些密集又多樣化的活動、超過兩千年的使用以及被完好儲存下來的狀态,此處遺址具有非同一般的普世價值。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本文節選自《文明》2017《“一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全球首次 視覺展示

2017《“一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

444頁全彩高端印制

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前夕,《文明》雜志全球首發《“一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全方位、多視角展現“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精彩紛呈的世界遺産與文化。

《“一 帶一路”上的文明記憶》珍藏版精心選取“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遺産與文化,采用國際化的傳播方式和設計理念,通過約10萬精煉文字和 近400張充滿視覺沖擊力的圖檔,全球首次用視覺方式整體呈現這些國家的世界遺産、非物質文化遺産和文化曆史景觀。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志公衆号:WENMINGZAZHI,了解更多精彩内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志所使用的文章和圖檔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随時與我們聯系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志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将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13146832364/15611146084

以色列内蓋夫沙漠的香料貿易:熏香之路 & 洞穴生存縮影:瑪利沙和自由之城洞穴

繼續閱讀